分享

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提出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老子为了防止事物谈到它的反面,提醒人们要在坏事刚刚出现某些苗头时,及时预防,免得事发之后不好收拾。
为了避免工作失败,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为了避免损失,最好不要占有。老子教人不要轻举妄动,表现了处于弱势的古代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本章所说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任何工作,从头到尾都要一丝不苟,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至理名言。
高亨先生说,这一章与六十三章应并为一章,也是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根据事物总是由小而大地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1.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2.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两个原则。3.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的三个例证,这都在说明人要谨小慎微。4.简要地谈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说明仅仅慎始,学是不可,必须一贯谨慎,才能执行“不欲”、“不学”、“无为”三大方针,说明政治上自始至终这样做,才能“天下太平”。
02【个人体会】
事物处于稳定状态时容易掌控,变化在发生之前容易制止,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灭,微小的事物容易散失。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推论,要善于谋划即将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物,治理天下就要在混乱发生之前处理。圣人治理天下,提前知晓混乱所以发生的根由,在混乱尚未发生时,就将这些根由处理掉,所以天下得以长久太平。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毫末;九层的高台,堆砌于筐土;千里之远,积于脚步。所以,积少为多,积小为大。圣人善于处理微小,所以事功虽大,祸乱难兴。因为圣人已将乱祸在未萌生,或已萌生尚处于微小状态时就处理掉了。这就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普通人做事,常常在事情接近成功时失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像刚开始时那样谨小慎微。如果人们能做到自始至终地谨慎小心,时刻保持防微杜渐警觉,天下便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多事有为的,没有见过不失败的。那些自认为拥有土地与人民的,没有见过不丧失的。所以,有为者必败,有所持者必失。圣人无欲于有为,无志于得天下,所以就不会有失败与丧失天上的烦恼。
侯王贵难得之货,贪得无厌地聚敛财货,但是圣人则不欲于此;侯王学有为之道,实施多事之政,而圣人学无为之道,行践清静无为之政;常人不能防微杜渐、慎终如始,圣人则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所以,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比如,侯王欲为王为主,欲金银珠玉,而圣人却甘居人下,一无所取。这里所讲的主旨仍旧是,法无为,学天道,需要选择与众人相反的志趣与事业。所以, 经文第六十四章的中心思想与六十三章的思想主旨相同。
这一章也讲无为,善于为小不为大,谨小慎微,欲不欲(欲他人之不欲),学不学(学他人之不学),都是无为政策的具体内容。
03【试译】
事物在安静和稳定是最容易被掌握和控制,变化在没有任何征兆发生之前来对付则最容易被制止和消灭,脆弱的事物最容易分解,微小的事物最容易消亡和散失。所以处理事情要在变化尚未发生之前,治理国家要在昏乱尚未发生之前。
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一丝一毫的成长而成,九层的高台是由筐土一筐一筐的建筑而成,千里的远行是由脚步一步一步的积累而成。所以圣人善为小为细,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
有所为者必败,有所执者必失,所以圣人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事情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人们做事在直到最后时刻还像在最初时那样的小心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
圣人欲他人之不欲(众人好大,我好小;众人争强,我守弱;众人向望名利,而我不贵财货势利),学他人之不学(众人皆尚有为,而我独善无为;众人尚智多伎巧,独我以之为贼邪),弥复众人的过失,辅助自然万物依其本性发展,不敢有所作为。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 高亨 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