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论伤寒

 NEJSLJLIB 2015-08-11

(给中医班的讲解稿)

我们虽然看着图,直接解释了《黄帝内经》中的《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将近七篇文章,为了明白五运六气的运转,又当面直译解释了几篇正文来证实五运六气运转的真性,还用了气运转中象管律吕,芻本管音里神彩的变化,当面进行了演示。但是我知道,能够听明白,理解到位的人还没有,可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已经融为一体,我说话有了市场。大家也看到了《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是存在的,看到天地间上下左右一面的气是上升,一面的气是下降,上升下降,出入,决定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生死。要想明白五运六气的运转,也没有别的办法,(1)只有直译书中的原文,演示书中的原文,像唐·王冰一样,用七十一篇文章来说明,证实这十篇文章说的天理是真的。(2)凡是学医之人,用学会诊六大经脉的脉像为第一要务,来验证五行的病理,想得到医理不可不究心熟玩诊脉。论病说病不识诊到的脉象,开口动手便错,而于懵然。只有用书中说的天理,医理,以脉知病的方法,来说明《内经》天道的唯一性,才是顺理成章的。(3)只有用书中说的神彩真性的走动,五运神彩的变易,五行游荡归位和不归位来彰显十篇大论的神奇。为了说明它,唐·王冰又用玄珠密语,天元玉册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来证实它,说明它,看到它,验证它。这些五运六气运转中的语言,世间再没有任何办法顺着推出它,说明它,也没有办法反推出它,证明它,说明它。在《六元正紀大论七十》中说的,凡是六气司天“有假者反常,反者是病,此所谓时也”。这就是说,六气临御,太阳寒气司天为病时,用热疗。叫无假气者是为病的媒介,若有假气者反常,反者是病气。这假的病气就是说的伤寒病。

伤寒论,自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第七十篇讲出“有假者反常”“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和第三十一篇《热论篇》中讲出来“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把卷九与卷十说成了不一样的病气。从汉代的张仲景之后,就有历朝历代的中医学家们前赴后继,经过了上千年的临床摸索,又发展出了“温病学说”,“温病条辨”,伤寒详仪来解释伤寒病理,然而都背离伤寒论的理论太远了,越说越离谱了。越仪,越详,使中医的理论越乱套。“伤寒病”与“瘧病”是两码事。为了说明“有假者反常,有假者反之”我们已经演示了2015.7.1日农历五月16戊寅日的气传,那就是伤了寒气的真相,看着是寒,实为热病。今天不得不再直译《热论篇第三十一》,来说明,详述,伤寒论的理论,望诊之,查之,审之,验之。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今天说的热病的病症,都是伤寒一类的病,这一类的病,或者痊愈或者死。若是死,都在六七天。若是痊愈,都在十天以上,不知道它该怎样解释?愿意听一听它的理由。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何为伤寒呢?寒气是冬气,冬天运的气,运气是四时的时令,即冬天的时

令,冬时令会使万物深藏,人人固密,最不易伤到寒的时间。但是当阳的热气触犯了寒的阴气,冒犯了寒时令时,就叫热气伤了寒。是气伤了四时的气,皆为病,即名为“伤寒病”。这是伤了73天主运的气,太阳的时令受了伤。看图是里圈的太阳,是代表人的肾脏。

不在冬天的时令,当司气的是太阳的本气寒气布气,也就是寒的真气施用。但是,先时的阳气有余,交在了太阳寒气的前边,阳气就触冒了寒的气,为伤了真气,伤了施用的气,成了气迫的气,寒的毒气就伏藏于肌肤。在夏至以前为温气大盛,成温病,夏至以后为热气大盛,成热病,是寒气受伤,热气无畏,中热而病,叫伤寒至。名曰“伤寒病”。这是主6087.5的太阳寒气受了伤,是太阳的经脉受了伤。

 岐伯说的当太阳的寒气司地,主管施用时,是阳气不生,少生,少育,鳞虫广生广育,羽虫不生少生。热毒不生,少生。故太阳在泉行于地,气化运行先天,地气静,寒司化物,万物封藏,其变霜雪冰雹,长气不能发挥作用,阳气不能施用,造成了寒气害了心火,所以总是寒伤了热,叫用寒远离寒。但是在太阳寒水施用于地时,当火气有余,火气太过,先时交于足厥阴经,或先时交在足少阴经,就必然出现阴行阳化之气,雨乃应时,风热参布,云雾沸腾。厥阴经风温是枢气,少阴经是合气,太阳的经脉上连着督脉经的风府,当阳气热气注入到风府时,会使足太阳的真气寒气阴从阳化,被阳气损伤,使足太阳的脉在主头部中的浮脉,少阴与少阳的左右上关脉都成了浮气的五行,故天周成了巨阳,統主诸阳的气,即前有风温,少阴火,来的气有少阳火,阳明燥气,在泉太阳的寒气被阳气损伤,成了气迫的气,行于地的气完全成了巨阳的气,取代了足太阳寒气在泉的脉气。故这时的尺寸脉都成了浮脉。看到的是太阳寒气,然而阳气无治,寒气留在肌肤,阳气有余而不散,在内怫结运行,流到来气的一方交于少阳被火怫塞,流至阳明被燥怫塞;流至地气上升的一方,交于厥阴脉微,交于少阴气脉浮,都是被损伤的寒气留在其表,阳气太过,在夏至以前气居于肝脏为温病,在夏至以后居于心脏为暑病。这是只伤了太阳经脉。

如果是在冬运太阳运与太阳寒同时布气,共主五运六气运转时,太过有余的热气伤了主运时令的冬气寒气,即伤了肾脏,又伤了在泉施用的真气,即伤了太阳经脉。叫正伤寒。是两感于寒而病,必不免于死。如果是只感遇真气的寒而病,病虽甚而不死。

上千年来,明·马时 把《热论篇三十一》中说的“伤寒病”与用热没远热 形成的病 都归为卷之四一类的病是不对的,给后人造成了巨大的误导。而唐·王冰把《热论》中的“伤寒病”与用热不远热生成的病 都归为卷九、卷十两卷,分开论述,分开说明治法就显得格外高明。

不明白伤寒病形成天道,不懂得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形成的天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的白虎汤,玄武汤背的再熟有用吗?甚至又用辩证施治的方法一辩证,治伤寒还应该有朱雀汤,真是臭死人了。

帝曰:愿闻其状。

愿意详细听一听状况。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当太阳的寒气为在泉,主管大地时,人的一身就由足太阳经的寒气固密着,阳的邪气不容易冒犯它,伤害它。但是足太阳经脉上连着督脉经的风府,热的阳气从风府侵入,从头项至背,再到足,有一百二十六个穴位,都为诸阳经主气,当戊癸的火气,火多火盛先时而至的时候,间气的火气就胜于在泉的寒气,都成了在间气位的天符气,戊癸为第一天,交在厥阴,必伤了寒气,故(1尺脉为浮,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生成的假的寒气“辛丑”流至阳明经,阳明燥气必塞住气迫的寒气,寒气不从其阳气,其逆行,逆行为病,故(2)来气一方的下关脉为浮,阳明经主管的肉痛,“其脉夹鼻络于目,身热目痛而鼻干”。当假的寒气“丙戌”跟着热气流至少阳经时,左为肝,右为胆,故(3)来气一方的上关脉浮甚,足少阳经主管的病痛为“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这时三阳经都阳气大盛,都为病,真气寒气受了重伤。阳气还居于在泉的主气,此时还在表,只是在在泉。故可通过发汗而治疗,寒热而散,这就是发汗汤液的作用。治的是阳,补的是阴。

如果是冬运的时间,十二条经脉都取决于肾脏。左右的间气都是阳气,阳气又伤了在泉的气,阳极必受于肾脏。四日热传于太阴,布于胃中,阳气络于咽喉堵塞,故(4太阴脉沉细,太阴脉主管的病为“腹满而嗌干”。五天传于少阴,里圈代表阳明肺,(5)去气的一方的上关脉为浮,少阴经主管的病为舌干口燥而渴,少阴是肾脏的内气,贯肾络络肺。第六天传到厥阴,顺着阴器贯络于肝(6)去气的一方的下关脉缓,阴器也痛。三阴三阳全都传遍,五脏六腑都受到阳气的触犯塞满,五脏不通,所以人死就在六七天的时间。都是阳气伤了肾脏,又伤了真气杀了人。如果不是在冬运冬时令,大邪的巨阳气传到第七天,阳气因总是逆行,也会大衰,阳气由阴气合也会渐渐散,出现头痛有减,八日一换候气,阳明的中气太阴施用,来气一方的下关脉阳明见微沉,阳气大衰,第九天少阳更衰,第十天阴分见太阴阴盛阳衰,到第十一天第十二天阳气都去,所以说若不是冬运肾脏受伤,必在十天以上才能癒。

根据五运六气运转的传送,经过五步一右迁标本相移的道理,足可以证明,伤寒病只能发生在足经脉,不可能涉及手经脉。因为只有在在泉一方,才能出现“其不及,己所不胜,侮而乘之。侮而受邪,寡于畏也”。“气主有所制”。手经脉是地气上升时,才会有天气主的气,“天气制胜己,天制色”。意思是太阳司天时,寒水自己完全能够齐了,平了,反克克我的火,干土和燥气的五行。不可能生成伤于太阳寒的天理,生成的阳气即使一时胜过司天的气,最终寒气一定是胜利的。天地间还没有能够完全胜过天的气。

生气的根本道理,都有一个发自自身的五行应着司天的气,司天的气不存在了,万物皆绝了,根气生于外,系于外而成立的万物,天的气去了,物也没有了。所以火司天时不可能形成假气,天气自己能治胜过自己的寒气,当然不可能还有朱雀汤。

太阳与少阴相和,足太阳的本气寒气施用,寒气在泉,少阴在南政的南边为火,天周火可以形成巨阳;阳明与太阴相合,足阳明的中气太阴行于地,太阴的中气阳明为阳,天周的火可以形成巨阳;厥阴与少阳相合,足厥阴的标气为阴,天的阳气下降,来气为阳先时太过,可形成巨阳。巨阳才能使寒气受伤。

当人们明白了是何六气加临在泉的时候,只要不触击冒犯司气,司运的气,就必然是从者合,逆气都是病。所以书中才说,“不可不敬畏而远之”,吃饭穿衣用药都要避开司天的气。一旦四时同犯,时令大兴五运六气,就必然出现水助水,火济火而生病。当你明白了,伤寒病的生成,伤寒病不是在气传时生成的,而是遇到阳气大胜,又先时而至,阳气又从风府侵入,伤了寒气,破坏了固密阴气造成的。所以司气是寒,用寒不犯,气动有盛必有邪,客胜于主气不能不防。

帝曰治之奈何?

帝说:要治伤寒病怎么治呢?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如果你辨清了阴阳,知道了定正理伤寒的论述,脉大浮数,气未满三日,

就是病在表,可发汗解表散热;脉细又沉,是满了三日,就是病在里,要使气下之,即用泄法引热下行。定发汗和下泻,都要以脉的证状为凭,才能通其脏腑之脉。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当病已癒,而邪气衰,邪气去还不尽,余气还在时,有所遗的气,怎么回事呢?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凡是伤寒病癒后,都有余下的热气在身,不能食肉一类的热食,因为食了

热食入胃,形成的热气与余下的谷气相蒸,又会相合,热病会从新复发。

帝曰善。治遗奈何?

余下的邪气怎样治呢?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要分是虚气,还是实气,虚气补阴食,实气折它,可使余气消尽。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要防患于未然,少食发热的食物。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食热,邪气消去的慢,食肉容易复发,脾胃是虚的,多食就会遗患无穷,这是应该禁止它,不能食用的。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凡是伤了肾脏,即主运的气,又伤了在泉太阳寒气,脉应的病情和病形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伤了在泉的太阳的寒气,也就伤了它的中气少阴,都是热病;所以太阳经

所主管相应部位因热多,头痛口干而烦满;当阳明大盛,同时也伤了中气太阴,阳明经脉主管的相应部位因热多,腹满又身热,吃不下东西,又话多;当少阳经主管的相应的部位因热多,也伤了厥阴,耳聋,阴囊缩,阴阳相感,热盛,水浆不能入,不认识人,六天必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气和卫气,不能流动,有的三日就死了,为何?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得了伤寒,三天就死了,那是因为传到阳明经时,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

阳气最多,血气最盛,比太阳经,少阳经的阳气还多,所以叫十二经脉之长。感伤受气也最甚的经脉,使阴寒元气受伤最快,真气将尽,所以不认识人,三天就死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

当与汗皆出,勿止。

凡是伤寒成温病的,当太阳的寒气在泉与少阴的间气共主初夏的6087.5,是在第二部运,第二步气的时间,生成的伤寒病叫病温;当太阳的寒气在泉与少阳运共主夏天的6087.5,是第三步气,第二部运的时间,生成的伤寒病叫病暑。初夏和夏天得的伤寒,与汗皆出,勿止。当太阳的寒气在泉与太阳运共主冬天的6087.5的时间,第六步气,第五部运的时间,生成伤寒病,叫正伤寒。温病与暑病各有其时间。

综上所述,所谓温病,暑病说的伤寒病,与阴阳上下交争,阳气下行极而上,阴气上行极而下阳少外寒,阴少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由此热去寒盛,寒去热生形成的温瘧,风温,温毒,瘟疫是性质不同的病,不能混为一谈。

拄其间   锷未残

                                          2015.7.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