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汉学家:中国还没找到一条路去支撑文化发展

 慧读书院 2015-08-18

  【导语】6月13-14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夏季墨卡托沙龙聚焦传统与创新,汇聚中外专家对此展开讨论。沙龙第一场,中方代表王博教授和欧方代表欧勒·德林教授围绕“寻找传统:集体身份的再塑造”进行了热烈而有深度的讨论。会后,搜狐文化对柏林自由大学汉学教授 德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欧勒·德林进行了专访。

1
 


  搜狐文化:德林先生,首先我想问一下您对于文化与传统的理解,特别是德国文化在欧洲传统的语境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欧勒·德林:在我看来,文化与传统非常复杂,总是处在不断衍变的过程中。回顾过去,文化在不同传统的交错中发展,两者之间的互动从未停歇。文化如同一条河流,但远比河流复杂,总是有不同的因素和向度汇聚其中,又分流开去,如经济与艺术,伦理与宗教,就像中国的麻将,但确是一场比游戏更为复杂的博弈。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时候只能聚焦于某些主题,比如家庭,比如道德价值,还有社会组织方式。

  你还提到了欧洲传统与德国文化。如果摊开欧洲地图,你会发现,德国正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德国的文化更加多元。二战期间,纳粹曾经一度试图改变这种传统,迫使人们相信德国的文化是单一而纯粹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之前提到了家庭。如果你查看德国家庭的姓氏,你会发现,有的来自伊斯兰国家,有的来自北欧,还有波兰和法国等等。另外还有宗教问题。德国的宗教主要是天主教文化,但这并不唯一。在不同的历史与地域中,城市和乡村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而学者们提出了种种政治哲学理论,试图从无尽的碎片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二战已经过去了七十年,德国再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这段时间我们的文化也一直在欧洲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

  搜狐文化:那么,在您看来,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有着什么样的差异与暗合呢?

  欧勒·德林:其实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一直经历着许多的历史纠葛。“中国”这个名称最早脱胎于东周的战国时期,虽然在整体上,战国时期仍然有着一个中央政体,但战乱纷争的国家之间其实有着巨大的差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化特征,比如社会与政治制度,这和欧洲各个国家的情况有些类似。在十九世纪,中国当时仍然被集权的官僚制度统治,而西方成功地利用了中国这段时间的衰弱。虽然经过了许多的努力,但中国并没有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需要什么层面上的改革。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它的目标,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以为征服一个岛国并不困难。一战之后,中国虽然名义上属于胜利方,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德国在战败后感到了极大的羞辱,这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纳粹的出现。人们当时认为别的国家应该为德国受到的羞辱埋单,因此我们必须去强化自己。在中国,这被称作“自强运动”,无独有偶,德国也有过类似的运动。因为德国文化总是被嵌置在欧洲文化的大背景下而并没有显得另类,也是因为当时的欧洲整体孱弱,没有人相信德国竟会被纳粹裹挟而做出这样的事情。

  搜狐文化:对比中国与欧洲的社会现状,您认为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差异?

  欧勒·德林:在二战之后,德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它的社会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更加丰富,我们也不断在努力调和这种多样性。很多人对目前的欧洲多少都有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因为别无选择。

  中国和欧洲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健康医疗、比如养老问题以及教育问题。在中国,所有这些都是由国家进行管控的,而在欧洲,不同的国家之间差异很大。目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和平,虽然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可能还会遇到很多不可避免的疑惑,而人民普遍对这些政策心怀感激。但我认为,目前必须有更多的反思,也必须要考虑许多层面的问题,比如环境,还有健康与教育,这些都还存在着改善的空间,虽然相比过去,中国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所以我的观点是,目前中国应该更细致地研究我们使用的不同方式与手段,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被呈现的,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共赢,而不单单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都有着它特别的社会语境,脱离这个语境的话,它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1
 

  搜狐文化: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提文化传统的复兴,但从很多的新闻中也可以看出,对文化的重视有时候会沦为经济发展的幌子,传统因而没能更好地继承下去。

  欧勒·德林:文化的复兴应该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它也无法与文化多样性割裂开来,否则就会沦为经济与市场的附属品。文化传统可以被利用,但不应该以经济的发展为中心,否则这样的利用不会长期有效。我认为中国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去让经济的发展去支撑文化的发展,有些时候甚至有着负面的影响,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搜狐文化:经济的发展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呢?

  欧勒·德林:短期来看的确是这样。另外,经济的发展必须还要考虑到社会层面的因素,比如说养老问题。个人无法掌控这些,这个国家在这方面也才刚开始着手。我想,经济和商业或许可以做些事情,比如建立非盈利组织,去关注社会福利。建立这样的福利产业不能靠短期的量化,而需要长期而有质量的努力。这可能会帮助中国的社会与经济更加同步发展,但可惜的是,目前这样的福利系统尚未建立起来。(记者/翻译 刘远航 王熙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