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史,他者视角观史有益

 西一里2l6sluho 2022-07-22 发布于上海

虽然对于文学赏析涉及领域深广,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每个国家都有文学史研究。

毕竟关于作家、流派、文学运动、风格文体、观念、文学社会学知识等林林总总的探讨,需要一个 “史”的考察维度。

中国史家记述文学史的最早资料可追溯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笔墨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辞赋家,对文学发展脉络有初步的描述。

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是从19世纪硕特开始的,至今不足十部。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庞大博深,德国汉学家需要竭尽全力,尙不能避开自身的认知盲区。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是诗歌,系统的复杂性是客观事实。

我们读外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并非为了求其内容含金量,而是一种全新的外国人视角,去赏析中国文学演变之路,中国文学史同样也是人类文化成果的硕果。

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德国汉学研究学者施寒微的《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首版在1990年,生于1948年的施寒微有深厚的中国历史背景。

德国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史,他者视角观史有益

相对于更为传统的注释、评点、鉴赏传统,这本文学史研究更历史脉络下文化发展,强调儒家思想起源、治学 “家法 ”和知识传承,在系统的学术探讨的意义上,更为综合。

中国文学史在德国源出于经学,早期的中国文学研究都是经学家偶尔为之,无论硕特、顾路柏还是卫礼贤,擅长的都是经学部分。

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日益受到国际重视,施寒微的《中国文学史》以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性文学现象、风格体裁,并不以人物为中心,也没有专门为孔老等传统经典符码留出位置。参与了儒家正统眼光的折射,不以历史人物和作品作为中心,如果是冲着经典对经典文学的品赏,这本文学史并不是最佳伴侣。

这部文学史最醒目之处是包含了大量思想和文化史材料,连笔、墨、纸等书写媒介都成为专门一节,成为“对于整个中国书写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描述”。

中国古代对于美的概念从孔孟思想到《道德经》,一直到宋代书画,作者认为“质朴无华”是重要的古典美学原则,自然本质的美,发展到语言特色,“良玉不琢,美言不文”,华丽的风格一直遭到文人的指责。

德国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史,他者视角观史有益

欧洲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中西观念在两个关键点上达成了一致,一是对不可更改的圣典的尊崇;一是对于精神的寻找。这相关于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发生学语境。

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以“化简”为基础,悖论在于:任何化简都会导致对象在意义丰富性上的损失,然而科学操作的核心即化简,知识和对象的符合只是经验性幻觉。由此悖论出发,就可以理解德国的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得与失。

在全球多元语境下,施寒微认为欧欧洲对中国的一些理解是扭曲的,欧洲需要充分对中国的理解,尽可能聆听中国对自身的诠释,理解并尊重其合理性。

与此同时,施寒微认为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身份的独特性也很重要。他也是与时俱进的汉学家,非常关注中国两会制度改革和防疫措施。

德国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史,他者视角观史有益

德国汉学家有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演变,但最难的还是像施寒微一样的汉学家并非对中国古老的某一部分文史充满兴趣,而是以虔诚的态度接近中国文学了解几千年的文化,理解中国思维和敦厚的情感。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