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眠与多梦的证治探讨

 寂寞在繁衍 2015-08-25

     内容提要:从中西医基础理论阐述了睡眠与梦的形成机理,并探讨了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痰扰、食滞胃脘等临床常见之失眠与多梦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关键词:失眠多梦辨证论治  临证常有患者自述睡眠不好,经常失眠。不是睡不着,就是做梦;或者是睡后易醒或惊醒,噩梦纷纭;甚至彻夜不眠,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睡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节律性生理现象,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睡眠的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先感到倦怠,继而进入浅睡,然后进入深睡,一夜之间如此循环,大致要经过4~6个周期。在睡眠中全身肌肉骨骼得到放松和休息,但神经系统不能完全休息,精神活动不能完全停止,做梦就是其表现之一。

  做梦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在浅睡期易于出现。梦的内容不一,一般对之印象不深,晨起即忘记,但有时也非常清晰,可以追忆。梦的内容有时与当时身体刺激有关。例如,天冷睡觉时未盖好被,脚露于外,则可梦见涉水过河;膀胱充盈时可梦到急着找厕所;睡觉姿势不好,手压在胸上,可以梦到喘不过气来。有时白天所关心的事也可出现在梦中,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若经常做恶梦,梦的内容很可怕,常会在梦中大叫,会有心悸、怔忡的表现,甚至出现冷汗,这常是身体有病或心情不愉快所致。做梦虽然是生理现象,但梦太多,睡眠会受到影响。至于做恶梦可因恐惧而致心悸、气短、冷汗淋漓,西医认为这是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跳过速会消耗体内能量,所以早晨起来感到非常疲劳,这就属病态了。常见于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病人。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可以是暂时性的。健康人因过度兴奋,紧张而偶尔失眠,可以不必在意。若较长时期失眠多梦则为病态。睡眠的好坏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盛衰有密切关系。《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卫气一昼夜之间在全身运行五十度,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环流不休。《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寝带矣。”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之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人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入睡。假如因病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产生失眠多梦。这就是说产生失眠的病理机制是机体阴阳的转输和盛衰发生变化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心肾不交证以失眠为主症,病人不易入睡,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多因久病、劳倦、房室不节损伤心肾之阴;或因五志过极,心火亢盛,下及肾阴;或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紧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致。心阳偏亢,心神不宁则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阳热上扰神明则多梦;肾阴亏虚,虚热内生则见潮热盗汗;肾主骨,腰为肾之腑,肾水亏虚则见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心脾两虚证病人症见睡后易醒,睡不踏实,多梦,并有心悸、纳少、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脉虚弱等症。常因久病失调、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血不养心,则见睡不踏实,睡后易醒;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则纳少、腹胀便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气虚弱则见乏力倦怠;生血不足不能养荣则见舌淡、脉虚等症。

  胆郁痰扰证病人则见失眠,时时惊醒,伴有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舌苔黄腻、脉滑等症。常因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所致。胆失疏泄,气机郁滞,生痰化火,痰热内扰,胆气不宁则见惊悸失眠;痰热循经上扰则眩晕;热扰胸中则心烦,气机不畅则见胸闷、胁胀;胆热犯胃则口苦恶心。舌苔黄腻、脉滑等症为痰热内阻之象。

  食滞胃脘证常有夜卧不安不能眠,兼见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等症。多因饮食不节、暴食暴饮,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浊气上犯,扰动心神而致失眠,此即“胃不和则夜卧不安”。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之上犯,则可见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引起失眠多梦的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亦各有不同,临床应详加辨证方可处方用药。

  心肾不交之失眠多梦,应清心安神、滋阴清热,常用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治疗。其中心火独亢者用黄连清心饮,以黄连清泻心火,生地滋阴清热;当归、甘草益气和中,莲子补益心脾。而相火妄动、水不济火者,用天冬、熟地、人参组成的三才汤;黄柏、砂仁、甘草合为封髓丹共同治疗。方中天冬、熟地滋水养阴;人参、甘草宁心益气;黄柏清热泻火以坚阴;砂仁行滞脾以顾护中焦,从而达到失眠自愈之功效。

  心脾两虚者可以用归脾汤加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通过益气养心,气血调和则失眠多梦可治愈。方中参、芪、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物滋腻滞气而有碍脾之运化。

  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痰热、降逆和胃,常用十味温胆汤治疗。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神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枣仁、远志。此方更适应于痰浊内扰、胆气虚怯、神志不宁之失眠证。若热重者,则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以黄连清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佐以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亦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食滞胃脘者则常用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胃脘得舒则可安卧。其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开胃;茯苓健脾利湿,共同达到消食滞、和胃气之功效。倘若食积较重者可加枳实、厚朴;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之患者,可以加大黄、槟榔等药物。

  综上所述,无论是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痰扰以及食滞胃脘均可引起失眠多梦之症。但是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这就是常说的“同病异治”。例如,除上所说的方药外,临床还常用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所致的失眠多梦;用重镇安神之朱砂安神丸治疗失眠多梦,其中朱砂安神,黄连若寒泻火、清热除烦,当归养血,生地滋阴,效果特佳。由此可知,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病”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有不同的“病”。因此临床上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也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通过以失眠多梦为例,说明了辨证论治的原理,指出了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正确的治疗,得出正确的处方用药将疾病治愈。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970989278/blog/12278495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