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昵称503199 2015-08-29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可以通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词进行表述。它改变了以往按照语文知识、能力系统进行设计的思路,转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本着这样的设计思想,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从教材构成来看,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安排,体现了“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由此出发,《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侧重“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新课标为引导,纵深观察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高中语文课堂体现探究意识。

    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堂上体现出的一大亮点。小组学习其实不是新的方式,但是,如有持之以恒的做法确是难得的举措。这种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体现,探究在合作中进一步强化深度和广度。这样地形式运用得当,能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潜力,分层教学也就能相应取得成果。总体来说,小组学习的形式,取得的成效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或多或少地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益处,课堂也不同程度地动了起来。例如,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分组执行;课堂上,由学生代表发言,或书写,或表达,或辩论。从语言层面到情感、价值层面,学生的思想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课标中明确指出,“坚持语文课程的文化教养功能”,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多样文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对许多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发现,这一点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和发扬。例如,高二选修篇目《合欢树》,老师从文本出发,设置问题,强调情感的实质和价值。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通过自身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课堂上师生就现实中的母爱、自己的感受进行对话和沟通。课堂上以文本中的言语事实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回归作者的思想,从而达到读懂作者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身感受这个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震动和锤炼,在与作者通过对母爱进行对话的同时,又深刻剖析发掘了自身对母爱价值的认识。由此看,一个简单但充满思考的课堂教学环节会让师生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这样的教学也从不同层次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独创性与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

    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首先是老师挖掘、研读教材,领会课文、单元、模块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处理教材方面具有了良好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讲解《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按照以往的统一模式灌输给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认识,而是先让学生展开大量课外阅读,联系电视台的“红楼选秀”节目,提前设置“如何理解贾宝玉的娘娘腔?如果把王熙凤和林黛玉放到现代社会你更喜欢谁?”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阅读和个性解读。课堂中,学生们对人物的认识就发生了碰撞,个性化的见解虽有失客观,但思维的跃动却体现出最大的价值。此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则又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如大禹治水,是导而非堵,各种声音在老师高水平的引导下自然融合一体。即使再有质疑,也是属于更高层次的解读评价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契诃夫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完成发现、质疑、探究、反思、形成个性见解的过程。

任何一节语文课堂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得实效是我们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从这点来看,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还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从学习必修教材看,老师组织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丰富多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取得最大的预期效果。有一部分方式还停留在重形式、轻效果的层次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组探究这种形式。前面说过,这种形式在闪现教学亮点的同时,也体现出我们对于这种形式操作的不成熟的一面。表现:第一,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布置的问题缺乏认真分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分析并没有达到最佳程度。第二,小组成员分工不明,有些同学在小组活动的环节中不能有效参与,置身“事外”,既没有调动思维,也没有积累必要的知识,问题归结为教师在分布小组任务时细节考虑不周全。第三,代表发言的环节出现抄袭,照搬照抄教参教辅答案的现象。我们要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自我学习,就不能拒绝教参和教辅,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能力和把握程度要加大研究力度。

    选修教材共五个系列,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重不同文本,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它在突出选择性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基础性,需要继续落实三维目标,继续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作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对待选修教材必须严谨而有法。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教师对课改精神领会得不到位,课改意识有待加强。具体表现是:以题目的讲解代替文章的鉴赏和思考领悟;学生认知的生发过程被取代,继之以教师的方法,而且是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结果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学生真的是“目无全牛”了。但方法不能代替规律,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理想的高考分数必然来源于学生的思考、思维和思想,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三板斧”。

    三、如何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

    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能力的积累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受到人口、生源、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起点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一个班级内也同时存在,它还包括学生个性特点,认知水平方面的差距。学生的层次总会体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那么面对这种客观情况,如何做到各有所获,对教师的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是新问题,而是一直在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出现的问题就是,老师的水平会因为迁就大多数,迁就会考成绩,而出现缩水的情况。学生的水平会因为老师的“迁就”而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都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中等生呢?个性的东西同样不能得到展现。

面对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如何运用新教材,面对高考?

    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有机的统一。教学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课时不够,内容繁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教师做起。即教师的认识得正确,观念得改变。教师们必须研读课标,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其次,研读教材,认识教材内容的重要性及内在联系,如何将书读薄。最后还要寻找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外出学习、请教专家固然重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特点找到方法和规律,则更加重要,我想,鲁迅的“拿来主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能给以重要启示。

    二、课改三年,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其中变与不变的内容?

    认真分析后,我们会发现,教材变了,高考题型变了,学习目标变了。这样的变化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改变。观念得变,方法得变,过程得变。我们改变了吗?我们的改变落实了吗?思想指导实践,我们的实践反映出我们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能够充分发挥,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成绩?

    如何使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够充分发挥,这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科学发明最终的目的是转化为生产力,教师的水平也同样要转化为学生的成绩。我们在费尽心机地总结概括答题要领时,是否能深层地探究一下,怎样才能使我们自身进行转化?

    认真冷静的观察我们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既能看到优点,也能发现不足。历史证明,任何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由此可证,我们的教学,更应该站位高、视野宽,目标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我们已有的资源,敞开心胸,学会共享,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