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萨谈保护中国4年之久的苏联小驴--伊15伊16战斗机(抗战重武器系列) 随着淞沪会战的继续,中国空军的200多架作战飞机,在2个月的激战中已经消耗殆尽。尤其战斗机作为空战的主要机种,消耗更大。到了2个多月以后,中国全部3个战斗机大队的残余兵力,还不到1个大队。作为战斗机绝对主力的霍克2和霍克3战斗机也所剩无几,被迫结束了抗战初期的霍克战斗机时代。随后长达4年多时间内,是苏制伊15和伊16战斗机纵横中国上空了。 由于这两种战斗机都很小,尤其后者又粗又短,从而得到了一个小驴的外号。苏联小驴,保护了中国领空长达4年之久,功不可没。 苏联人雪中送炭 中苏两国都是大国,又是邻国,相互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1927年12月,在苏联亲自策划和参与下,中共发动广州暴动。期间,苏联顾问直接参加军事行动,共产国际代表和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官员公开开着领事馆的汽车,插着红旗穿过街市。张发奎武力镇压暴动以后,将苏联驻广州副领事郝史(Abram Hasis)等5人游街并被枪毙,苏联领事馆遭到搜查,领事鲍里斯·伯克瓦利斯基夫妇遭到逮捕,由于驻广州领事团的说服,领事夫妇才未被处死,在年底被驱逐出境。 14日,国民政府指责苏联是广州暴动的幕后黑手,罪证确凿,宣布与苏联断交,并驱逐各地苏联侨民,关闭上海、汉口、长沙苏联领事馆。 但5年以后,早在1932年中苏就开始恢复接触。1932年12月12日,中苏宣布恢复20年代末以后一度中断的外交关系,并就对日双边军事合作问题进行了频繁接触。1934年3月,中国政府派军事代表团访苏,商讨合作事宜。 在在1936年,苏联明确提出原意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以换取蒋介石停止对中共的围剿。自然,蒋介石不可能放过马上就要在陕北覆灭的3万多红军,谈判并没有结论。到了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临潼被张杨捉住后,苏联居中调停,再次提出原意提供数亿卢布的军事援助,换取中共的生存。当时从各方面角度考虑,蒋介石不得不同意苏联的要求,双方口头上达成了协议。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抗战在几个月最多2年内就会爆发。以中国薄弱的国力和军力,对付强大的日军是非常吃力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援,能够提供给我们相当的援助,帮助我们打仗。当时中国和德国关系很好,可以从德国购买大量军火。可是,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实际上已经成为梦游,预计一旦开战中德很快就会断交。至于列强的英国法国美国都执行绥靖政策,而且主要视线都放在欧洲对付纳粹德国,都不愿意分心在亚洲招惹日本。所以,可以遇见他们暂时都不会给中国什么援助,尤其是英国甚至还试图和日本结盟。 世界上的列强就这么多,那么苏联就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国家了。苏联和日本的关系非常恶劣,基本处于敌对地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出动关东军进攻中国东北,一举占领了全境。要知道,当时东北的北部,也就是北满地区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控制着中东铁路。虽然后来日本赔款1亿4千万日元给苏联,但中东铁路给苏联带来巨大经济政治军事战略意义,怕是100亿日元也买不来。苏联对此非常不满。只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还在进行,百废待兴,工业化还没有成果,实在没有精力和日本大规模激战。苏联只能忍气吞声,丢掉了沙俄花费100年时间才占领的东北。 随后双方边境多次冲突,大多以苏联退让作为结束。斯大林认为,看起来苏联和德国在西线的战争只是时间问题。以德国强大的军力,苏联全力对付德军尚且不能保证胜利,如果日本出动100万大军同时攻击苏联东线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那么苏联就面临可怕的两线作战,估计就要完蛋了。 所以,斯大林认为,无论如何要支援中国,让日本陷入中国的泥潭。以日本陆军的实力,不可能同时进攻中国和苏联。斯大林预计,只要中日开战,日本能够用于对付苏联的陆军部队不会超过7个师团(25万人左右),而苏联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最少也会保持50万人的规模,这就不怕了。 只要中日战争持续,苏联的东边就绝对安全。鉴于此,斯大林绝对对中国进行大量军售,提供给中国20个简装师的武器以及一支颇有战斗力的空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打响,8月20日,中苏正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随后直到1941年6月,苏联开始对中国进行大量军售,前后一共卖给中国1.7亿美元的军火。 老萨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不是援助,也就是像美国后来租借法案那种白送,而是军售。 中国人一分钱不少的,以珍贵矿产和大量农产品支付了军火的费用! 就空军上,苏联卖给中国885架飞机,包括战斗机563架,其中伊15战斗机347架,其余都是伊16战斗机。当时飞机军售价格不算高,伊15战斗机单价为3万5000美元,伊16战斗机为4万美元。 可以看到,相比中国购买霍克2霍克3的200多架,苏联卖给我们的战斗机数量是前者一倍有余。 除了飞机以外,苏联还提供了一支规模不大,但非常精干的援华空军力量,一共有2000人之多,其中有700多名飞行员。不过这700多飞行员不是同时在中国,还是采用轮岗制度来中国,平时在中国的苏联飞行员保持200多人的规模。 这些飞行员多是国内比较优秀的人物,他们从中国回去以后就可以得到自动的升职。 苏联飞行员虽然不多,但相比中国飞行员不过只有100、200人,仍然起到很大作用。 ------------------苏联飞行员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而且作战时候勇气十足。陈纳德认为他们技术很高,勇气十足,又有铁一般的纪律。陈纳德说,高大的苏军飞行员能够在狭窄的飞机驾驶舱内坐1天不动,等待出发的命令。执在地面勤期间,他们拿着武器站岗,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这同美国飞行员没事就偷懒,甚至躲到休息室打扑克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休假的时候,苏联飞行员总是找到的酒和中国妓女,彻夜纵欲狂欢。第二天,他们又恢复军人的样子。陈纳德说:“我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其他民族,像他们一样。”不过,陈纳德对苏制飞机评价很低,甚至讥笑苏联人引以为自豪的伊16单翼战斗机是粗劣的山寨品! 波利卡尔波夫和监狱内设计局 苏联提供给我们的战斗机,就是两种型号,伊15战斗机和伊16战斗机。 这两种战斗机都是苏联航空设计大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波利卡尔波夫的作品! 波利卡尔波夫在苏联航空界的声誉极高,被誉为俄罗斯歼击机之父,一生中为前苏联设计了80多种飞机。 此时苏联航空业的水平也不高,原因不复杂,沙俄本来在欧洲就属于落后国家。航空技术是最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做不了假。20年代苏联航空技术极烂,尤其先进的发动机根本就制造不出来。到了30年代,苏联逐步开放,加上西方大萧条,航空公司急于赚钱,开始向苏联出售先进航空技术。到这个时期,苏联航空业才有所起色。
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于1892年出生,1912年毕业于彼得堡技术学院。在学校期间,他就参加过世界上第一架多发重型飞机“伊利亚·穆罗梅兹”的研制工作,获得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1917年十月革命后,波利卡尔波夫投身革命,获得苏共高层的信任,被派去莫斯科国营一厂(原杜克斯飞机制造厂),负责组织埃尔-1(P-1)侦察机的生产(仿制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的DH9),但没有参加设计工作。 1923年,他终于开始设计飞机,并且于1925年研发出第一款战斗机伊-1。由此,波利卡尔波夫实现了多年的理想,也逐步成为20年代苏联最有名的设计师。 波利卡尔波夫的伊-3木质双翼战斗机,被公认为是苏联第一架成功的战斗机,空军装备了400架。 他研究的波-2教练机也是一个杰作,在1927年至1953年的26年间,共生产23000架,训练出成千上万的苏联飞行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还广泛用它作战,如利用它的速度慢但可超低空飞行的特点,用作夜间轰炸机,有效地摧毁敌人的燃料、弹药、武器、车辆等作战装备和物资,或骚扰敌人兵营,使德军不得安宁。德国人对这种小飞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却又奈何不得,给他取名“查铺的亿万”(德军军官晚上都要按时查铺)。 另外比较有名的就是埃尔-5侦察机,也是当年最优秀的侦察机。埃尔-5于1930年9月3架埃尔-5侦察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从莫斯科出发,经安卡拉——第比利斯——德黑兰——捷尔麦斯一一喀布尔一一塔什干——奥伦堡,又回到了莫斯科的长途飞行。前后用六十一小时三十分钟的时间,飞了一万八百公里(!!!),平均速度为每小时一百七十六公里。 虽然波利卡尔波夫的作品在苏联来说,非常出色,但客观来说同世界第一流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波利卡尔波夫受制于苏联航空业落后的大环境,也是无可奈何。 诸如发动机问题就始终难以解决,波利卡尔波夫总不可能自己去设计发动机吧!
更惨的是,波利卡尔波夫一度差点没命。 在1929年,波利卡尔波夫在研发新一代的双翼战斗机伊5战斗机时,突然被苏联秘密警察逮捕。被逮捕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的整个设计团队,一共450人之多。 这也不算稀奇,在当时属于普遍现象。 航空界另一个著名人物,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也曾经被逮捕,判处无期徒刑。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这些人被指控“反革命”“叛国”“消极怠工”,未经法院审判就被全部判处死刑! 在杀了第一批100人以后,斯大林猛然醒悟,苏联境内根本没有一个人能够接替波利卡尔波夫的任务。无奈之下,斯大林只好下令将枪决改为10年徒刑。 于是,剩下的300多人就在监狱中服刑! 做了2个月苦工以后,斯大林下令让他们继续从事伊5战斗机的设计工作,以争取将功赎罪。斯大林承诺,如果能够对苏联做出贡献,就对他们特赦,改为无罪! 波利卡尔波夫在监狱中组成了一个监狱设计团队,将狱友们集中起来工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监狱内设计局! 伊5战斗机是仿造美国一种叫LC-DW-300的小型双翼竞赛飞机的产物。这种飞机在1930年参加过国际大赛,表现出比较优秀的机动性和很高的速度。 30年代之前,由于东西方对峙,苏联难以获得西方航空技术。但30年代以后就不同了,波利卡尔波夫获得很多西方的技术支持,加上自己优秀的设计经验,伊5战斗机很快诞生。 在1933年开始批量生产之时,伊5这种双翼战斗机已经属于落后飞机。 最终,伊5战斗机仅仅生产了200架,不过也在苏军服役了近10年之久。 由于斯大林对伊5战斗机非常不满,波利卡尔波夫惶恐之下,立即对飞机进行改造。他吸取仿造西方先进技术,在1933年推出了伊15双翼战斗机(卖给中国的伊152战斗机的原型)。 这种飞机在1933年来说,算是还不错的战斗机。 斯大林由此龙心大悦,下令对波利卡尔波夫进行特赦,但仅仅是给予优待,却并没有释放,也没有取消罪名。后来直到波利卡尔波夫去世12年后的1956年,苏联最高法庭才宣布波利卡尔波夫无罪。 1934年,波利卡尔波夫又造出了更先进的伊16单翼战斗机。 30年代,苏联进口多个西方先进发动机,并且在30年代中期完成了仿造工作,实现了发动机自产。700马力的先进发动机,取代了400多马力的老式苏制发动机。 由此,战苏制战斗机最大的技术瓶颈也解决了。 -----------------------------波利卡尔波夫最后的作品就是伊16战斗机。波利卡尔波夫在之后,再也没有优秀的作品,因为他的知识和理论都已经过时。他研发的伊180战斗机、伊特1战斗机在试验中多次失事,摔死了多名王牌试飞员。到1944年去世,波利卡尔波夫实际已经被苏联航空界淘汰了。新时代是属于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拉沃奇金等人的!下图是他早期的作品,波-2教练机!这种小飞机的最高速度仅仅150公里/小时,不可能和敌人战斗机对抗,后作为教练机、特技飞机,甚至碰洒农药的农业飞机。有意思的是,二战和朝鲜战争期间,这种飞机却成为一种可靠的夜间轰炸机。波-2教练机可以保持极低高度(雷达盲区)飞行,而其帆布和木制机体在雷达探测的截面很小,根本不会被敌人雷达发现。加上飞机声音很轻,除非从你头顶上飞过,不然你也发现不了,更谈不上拦截。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和苏军多次利用这种飞机夜袭美军,搞得美军无可奈何。虽然伤亡不大,但对士气影响很重。美军曾经多次派出喷气式战斗机对其进行拦截,但都因为夜晚太黑,以及小飞机飞行高度过低(最低仅10几米),根本几乎无法拦截,反而自己还甩掉几架。例如:1953年5月31日在仁川和1953年6月15日在草岛,2架拦截波-2飞机的F-94喷气式战斗机都因射击时飞行速度过小、飞行高度过低而失控坠毁。 同霍克3战斗机伯仲之间的 伊15双翼战斗机
这两种飞机中,伊15战斗机是老式的双翼战斗机。总体来说,伊15的各方面和美国寇蒂斯公司的霍克3战斗机基本一致,没什么区别。
它的所有设计都是老式设计,包括双翼结构,上海鸥机翼,木质机体,开放式座舱(不能飞到5000米以上),固定式三点起落架等等,没有一样是新技术。 虽然技术不新,但由此也有个优势,就是所有技术都很成熟,是经过多年实战考验的。 伊15战斗机的优点和缺点也很明显,同霍克3双翼战斗机一样。 它的优点是,低速水平盘旋能力非常强,甚至强于霍克3。 伊15战斗机采用双翼结构,飞机升力很大,而它的木质结构导致飞机重量很轻,使得飞机盘旋能力极佳。上海鸥机翼可以有效减少飞机上机翼的阻力,减轻机身产生的有害气流影响,增强飞机的机动性。 伊15战斗机在1000米高度转一个360度的圈只需要区区8秒,堪称世界第一流。众所周知,转圈越快越稳,就能在水平盘旋中获胜。
但,这就是伊15战斗机仅有的优点了。 它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慢。 它的试验机在1933年10月,曾经创造了苏联双翼战斗机的最快速度,也就是350公里/小时。但这在全世界来说算不了什么,甚至还没有日军的大型轰炸机96式飞得快(370公里),而日军96式战斗机97式战斗机航速为430公里和460公里,强大得太多。
虽然水平面盘旋能力不错,但垂直面很差。 在30年代,短小的伊15战斗机创造了爬升的世界纪录,也就是从起飞上升到5000米仅仅需6分钟,但相比日本的战斗机,仍然相差不少。 如日本陆军最常用的1式战斗机(也叫做隼),爬升速度比伊15战斗机高出百分二十到三十。 更关键的是,双翼的伊15战斗机俯冲的速度很慢,更重要的是加速很慢,相比日军俯冲时600多公里的时速不值得一提。 如果伊15战斗机和1式战斗机同时爬升,1式战斗机迅速就可以占居高位,然后高速俯冲下来将伊15战斗机打垮,后者甚至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 即便伊15战斗机已经占据高位向下俯冲攻击,却因为俯冲速度慢,1式战斗机可以从容的做出各种躲避的机动动作,很容易就可以逃脱。 简单就是一句话,伊15战斗机在垂直面机动性,远远逊色于敌人,甚至无法正面对抗。
而二战期间,大部分作战都是在垂直面,水平面的格斗越来越少了。 那么伊15战斗机的综合机动性,明显逊色于日军抗战初期常用的97式陆军战斗机、96式海军战斗机,更极大的逊色于在41年前后参战的最新的零式海军战斗机、一式陆军战斗机。
伊15战斗机和霍克3战斗机一样,武器也不强,仅有2挺7.62毫米机枪。这同日军在抗战初期使用的96式,97式战斗机大体类似,但相比零式海军战斗机和一式陆军战斗机,有着巨大的差距。 零式海军战斗机拥有2门20毫米机关炮和2挺7.7毫米机枪,一式陆军战斗机也有2挺12.7毫米机枪。
唯一的优势在于,伊15战斗机在飞行员座椅背后放置了防弹钢板,可以一定程度保护飞行员。这是一些日本战斗机,如零式战斗机所没有的。不过,先进的日本一式陆军战斗机,也是具备防弹钢板和自封油箱的!
总的来说,伊15战斗机的综合性能和霍克3战斗机没什么区别,相比日军抗战初期的96式97式有一大截的差距,相比新一代零式海军战斗机和一式陆军战斗机更是天壤之别。
伊15战斗机想要在空战中获胜,就必须将敌人引诱在低空,进行低速的水平面盘旋作战。只有敌人中计,双方才能正面拼一拼,毕竟伊15战斗机水平面机动性很好,是完全可以打一打的。 老鸟飞行员回忆伊15战斗机写道:伊15的机动性优异,操控感舒适和谐。但飞行员前方视野有限,尤其是在爬升状态下,由于下主翼的遮挡,往下看的视野不佳。飞机所有舵面的控制都是轻柔有效的,稳定性尚可,这标志着这是一架优秀的战斗机。但单翼机的性能总是比这种双翼机更加优越。对于日军的先进单翼战斗机而言,除了盘旋转圈速度以外,其他所有性能几乎都能占有优势。日本飞机明显可以使用这样的策略对付双翼战斗机:利用高度优势获得更快的速度追上去,使用强大的火力发动掠袭。日本飞机可以利用双翼战斗机在进行垂直机动时敏捷性降低的空档,追上去消灭对手,据我所知在实战中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战斗。 陈纳德回忆,他在南京上空,目睹过一场最惊人的一对一空战,就是一个苏联空军飞行员驾驶伊15双翼战斗机对抗1架中岛90式海军战斗机。 陈纳德写道:我看到了一幕令我终生难忘的空中格斗。一般情况下,空战是在几秒或最多几分钟之内便决出胜负,但这次战斗持续了3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飞行员的生命都掌握在他们操纵杆的每一次动作上。那架日机飞进了苏机的圈子里,互相开始狗咬尾巴式地追逐着。日机越追越近,已经到了可以射击的位置,随着日机的第一次射击,那架苏机做了一个俯冲飞行,便躲了过去。日机随着也飞了下来,在它在它全速呼啸着俯冲的当儿,苏机突然做了一个衡翻,摆脱了日机,并迅捷向他开火。这架苏联飞机,是我看到过的唯一一架可以一气呵成做完这些技巧的飞机。最后双方飞行员都用尽弹药,才中止了战斗。当那名苏联飞行员爬出机舱时,我正好在机场附近。他有六英尺高(1米82),长着一堆乱蓬蓬的头发,像成熟的麦穗一样。他的衬衣被汗水打湿贴在了背上,看上去好像是刚从雨中归来,鲜血从腿上的一处枪伤缓缓渗出。 由此可见,伊15战斗机和霍克3战斗机一样,在水平面低速盘旋能力还是很强的,不亚于敌机。
但如果敌人本来就在高空高速,或者一旦发现伊15就立即高速爬升然后俯冲甚至高速加速飞走,伊15战斗机都是无可奈何的,毕竟速度相差太大。 最可怕的是,敌人如果使用爬升后俯冲攻击,打完就跑的办法,伊15战斗机根本无法反击,只能成为活靶子。 所以,伊15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在1937年提供给中国的时候,已经相当过时了。 伊15战斗机本来是苏军的主要战斗机,但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被德军BF109战斗机的早期型号修理的很惨。苏军高层认为伊15已经过时,开始大量淘汰这种型号飞机。 苏德战争爆发时的1941年,本来占苏军战斗机一半数量的伊15战斗机,数量减少到还不到2成。实战中,证明它无法和德军新式战斗机对抗,所以不到2年就完全退出苏军战斗机的行列。
相比伊15双翼战斗机,伊16单翼战斗机才算是比较先进。 -------------------伊15战斗机的水平面机动性是非常优秀的,但关键在于敌人不见得就按照你的作战模式跟你拼?敌人不会用自己的劣势对你的优势。一旦敌人采用利用垂直机动性的优势对付伊15战斗机,伊15显然就无法应付。总体来说,伊15战斗机的性能和霍克3战斗机差别不大!在苏德战争开始1年以后,伊15战斗机大量退出现役战斗机队伍,转为作为对地攻击机。2年以后,全部离开战斗力序列。相比先进的德军战斗机,落后的伊15战斗机根本就不能正面对抗。
还算先进的伊16单翼战斗机
1933年,波利卡尔波夫也意识到双翼战斗机的局限性,也就是速度绝对无法超越450公里/小时的极限。 这样的飞机,在未来的空战中显然是难以胜任的。最低程度,敌人就算打不过你,只要看到你就加速逃走,你干瞪眼却追不上! 波利卡尔波夫在伊15的基础上,参考美国“格兰维尔小蜜蜂”竞赛飞机的结构和设计,于11月推出了伊16的原型机。 从外型上来说,伊16战斗机几乎和格兰维尔小蜜蜂一模一样。 一大堆缺点
这款飞机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如悬臂下单翼构造和收放式起落架,还有从西方购买的功率强大的新式发动机。 不过,由于苏联航空技术的落后,该飞机仍然使用了很多老式技术,比如半开放式座舱,双翼飞机残余结构,木质硬壳结构等等! 要知道,当时先进的单翼战斗机,普遍采用了全新的单翼结构设计,不像伊16战斗机还留有双翼战斗机的结构特点。伊16的机体设计不成熟,导致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影响机动性。 同时,所有新一代单翼战斗机全部使用了全金属结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飞机生存能力,同时减轻飞机的重量。但伊16战斗机没有,只有机体部分骨架为铝管,一说是因为苏联缺乏铝资源。 至于新一代飞机都采用了全封闭的机舱,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环境,也可以飞的更高。但伊16战斗机早期还采用半敞开设计,据说是防止影响飞行员视线,后来才全部换为封闭式。但全封闭机舱又因为苏联玻璃工艺低下,导致非常容易磨损和刮花,严重影响飞行员视线。 有一个基本常识是,在空战中谁先发现敌人,谁就赢了三成。所以,苏军飞行员很多时候,直接打开机舱盖作战,至少这样能够及时发现敌机。
有意思的是,所谓先进技术,也是比较不成熟的。 以起落架为例,是笨重的手动起落架,需要飞行员吃力的旋转33圈才能完成收放。 这在激烈空战期间着陆或者飞行员受伤迫降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同时,这个起落架结构比较笨重,导致飞机重量大增,机动性下降。
就武器装备上来说,伊16战斗机和伊15战斗机一样,不过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火力很薄弱。 自然,飞行员座椅也有8毫米厚的防弹钢板,防御性还算可以,代价是飞机总重增加40公斤。 以上的缺点都不算致命,伊16最可怕的在于操纵性很差。 它采用的单翼设计虽然比较先进,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飞机操纵性非常不好。发动机安装在机头,由于功率很大,导致飞机几乎时刻都在震颤。 震颤也许对于驾驶不算什么,但却很大程度影响射击的精度,不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战斗机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落敌人,不能打得准,再好的机动性也是白搭。 更可怕的是,在飞机突然紧急俯冲或者翻转的时候,发动机会发生剧烈震动,严重影响飞行员的控制和射击 同时,此时飞机的机动速度会出奇的快,几乎要失控,经常会产生尾旋。 老萨附注:所谓尾旋,是飞机的攻角(迎角)超过临界迎角后,发生的一种连续的自动的旋转运动。尾旋是一种非正常飞行状态,进入此状态时飞机沿着一条小半径的螺旋线航迹一面旋转、一面急剧下降。旋转角速度高可达每秒几弧度,下沉速度大,甚至达每秒百米,因而十分危险。 但飞机爬升和水平盘旋的操作性,相对比较好! 由于飞机对操作过于敏感,稍微大一点的动作,就会导致大幅度的机动。所以飞行员必须时刻高度紧张,一些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飞机失控而致命,尤其在转弯和着陆时候特别明显。 这并非飞行员水平高就可以控制的,还必须由相当的操纵伊16战斗机的经验。 只是伊16的操纵很有问题,即便精选最厉害的飞行员,也不代表就不会出事。 1935年5月,红队 特技飞行员休珀卢恩驾驶的一架伊16战斗机飞行时候突然失控,飞机在机场附近坠毁。虽然苏联机场消防队立即扑灭了大伙,救出了飞行员,但休珀卢恩身负重伤,留下终生残疾。 8月,另一个特技飞行员叶乌舍耶夫也出了事。他没这么好运,机毁人亡。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1937年,苏联援华空军第一大队长库尔秋诺夫,率领第一批伊16战斗机从新疆飞往南京时,于甘肃附近因为飞机失控而坠毁牺牲。大队长职务,被迫由副队长普诺科菲耶夫继任! 最优秀的飞行员尚且如此,普通的飞行员又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主要是机身整体设计问题,在单翼设计上保留了一些双翼机的特点,导致飞机重心偏移!同时设计师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人为将飞机重心后移。这一切都导致伊16战斗机的重心不稳,导致操纵困难。 老萨附注:飞机的重心分为设计重心和实际重心两种情况,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变化的。设计重心位于升力的矢量中心线、推力矢量中心线和交叉点附近以及机体中线上。这是基本的设计原则,不然飞机就容易失控。实际重心在飞机的起飞前和设计重心吻合,对于除了运输机之外的军用飞机而言,油料的消耗,机枪机炮火箭弹等武器的发射等情况均会造成重心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幅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实际重心尽量和设计重心吻合,避免发生飞行失稳,导致飞机操纵困难。 其实,这就是苏联航空技术落后的最好表现。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飞机不容易操纵,一定需要有经验的飞行员才可以应付。 苏联最有经验的试飞员驾驶过伊16战斗机以后,一致认为:这种飞机只适合老鸟,不适合新手。 新手飞行员往往无法自由操作伊16战斗机,甚至在一些机动动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 而我们的敌人日军的96式97式,以及后来的零式一式战斗机,都有比较好的操作性,飞机设计的很好。 日式飞机在做各种机动时候都非常稳定,飞机震颤很小,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以零式战斗机为例,它只有高速俯冲向左旋转时才有可能出现操作呆滞的情况。 简单来说,如果是一样的新手驾驶苏制飞机和日制飞机,苏联飞行员必败无疑。 -------------------------上图是伊16的原型机,小蜜蜂。大家对比一下,两种飞机的外形非常相似。看来苏联的航空科技还真的是很落后,只能山寨美国的二流飞机。 除此以外,苏制飞机还有共同的弱点,就是制造比较粗糙,仪表设备简陋,记载辅助设备落后。 以老式伊15战斗机为例,他连最基本的无线电台都没有安装,导航设备只有罗盘。战斗中多次出现,伊15战斗机和地面无法联络,导致意外损失的情况。明明日军已经在轰炸机场了,伊15战斗机仍然不知道战况,还是在机场降落,结果被一同炸毁。 或者明明附近战友已经遭遇敌机群,近在咫尺的苏制飞机就是不知道,接二连三被敌机偷袭击落。 至于稍微先进一些的伊16战斗机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般一队飞机只有一架有无线电台,其余飞机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出信息。 其实,安装无线电台不需要多少钱,不装备主要还是技术原因和战术上的不重视。 好在还有两大优点 虽然有着种种的缺点,尤其是操作困难,但伊16战斗机仍然有着2个非常重要的优点,就是它的速度很快,垂直机动性很好。 卖给中国的伊16-6战斗机的最高速度,达到440公里/小时,比伊15和霍克3高出60到100公里,也就是近四分之一,不亚于日本的主力战斗机。 爬升和俯冲速度上,伊16战斗机大大强于伊15和霍克3,和日本的96式和97式战斗机基本一致,不再是逊色一筹了。它爬升到5000米高空,只需要5分钟。 自然,由于设计的缺陷,以及比日本战斗机稍重,伊16战斗机的水平盘旋能力有相当的下降,明显弱于伊15战斗机和轻便的日本飞机。 如果低速盘旋对抗,伊16战斗机就不是日本战斗机的对手。
就综合性能上来说,伊16战斗机比伊15战斗机要高出一大截,只要不轻易做水平面盘旋,它的速度、垂直机动性、火力、防御能力大体和日军96式和97式飞机差不多,顶多是略差一些。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飞行员终于有了性能不明显弱于敌人的战斗机。
遗憾的是,伊16战斗机只有200多架在中国,相比日军2000多架飞机,其中800架以上战斗机又算不了什么。 可怕的是,伊15战斗机虽然有种种不好,但它易于训练和操作。中国飞行员因为空战伤亡很大,新手飞行员经验和能力不足,但也可以使用伊15战斗机作战。 伊16战斗机就不同,他必须要求飞行员有一定经验,绝对不是一架新手就可以得心应手操作的飞机。 这下,又戳中了中国空军的要害。我们抗战爆发2个月内,就损失了81名飞行员,而之前一共只有200名飞行员可以作战。余者都必须新人来补充,这些新人是很难有效驾驶伊16战斗机的。
严格意义上说,伊16战斗机是苏军从双翼战斗机到单翼战斗机的一个过渡产品,也是老式飞机。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结论。 伊15战斗机是明显弱于日军抗战初期的96式97式战斗机,只有在水平面低速盘旋还能打一打,其他各种作战都占较大劣势。
但伊16战斗机大体和日军96式97式战斗机相当,顶多略逊一筹。只要不和敌机在水平面盘旋,而利用垂直机动性不亚于敌人的特点,伊16战斗机还是可以在空战中获胜的。 而日军的96式97式战斗机则是相当不错的战斗机,除了防御稍弱以外,其他各方面比较均衡,无论水平面盘旋能力,垂直作战能力都不错。 其实,这就是日本航空技术高超的一个体现,也客观体现了日本和苏联这方面的差距。![]() --------------------伊16战斗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单翼战斗机,在1935年前后算是比较先进的战斗机,但到了5年后的1940年就属于相当落后的战斗机了。当时军事飞机就是这样,零式战斗机于1940年诞生时极为厉害,打的美军找不到北。但4年后就只能作为自杀机使用,根本不是美军先进战斗机的对手!不过,伊16是苏军第一款单翼战斗机,也曾经是苏军的骄傲!下图是苏联的宣传海报,主角就是伊16战斗机。 ![]()
伊15伊16在中国的早期战斗
这两种飞机,最早在1937年10月运入中国,由高志航第4大队去西北接受这批飞机。 早在1937年9月,因为国军战斗机消耗极大,剩余实力不到三分之一,蒋介石非常着急。 9月,蒋介石多次询问在莫斯科负责谈判军火购买的代表团团长杨杰和,要求尽快购买飞机。 9月11日,蒋介石电报杨杰:等待飞机很急,究竟何日能够飞来中国?共有多少架?希望立即回复! 15日,蒋介石又追问购买的战斗机,什么时候能够赶到兰州。 16日,蒋介石再次电报杨杰:现在等待战斗机最急,希望苏联方面提前派战斗机五六十架救急,希望最迟在月底能够到达兰州! 在蒋介石的一再要求下,苏联人表示第一批就可以提供226架飞机,其中伊15战斗机62架,伊16战斗机94架。第一批几十架战斗机,从9月底开始运到中国境内。 飞机经过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玛德基地,飞到新疆乌鲁木齐,然后经过哈密,安西,最后到达兰州,全程长达3000公里。 高志航他们则在兰州接受飞机,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基本训练,然后驾机返回前线。 由于伊16战斗机难以操作,负责交付飞机的苏军少将就说:这种飞机不好操作,你们计划训练一个多月太短,需要长时间训练方能作战。 高志航却说:我国急需与日军作战,3日内就要训练好,以回南方应战。 苏联少将当时就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就算耶稣基督也办不到! 高志航性格刚硬,他不顾危险,毅然驾伊16战斗机飞上天空。飞机在空中倒飞3分钟,又做了各种特技动作后回到机场。看的目瞪口呆的苏军少将握住他的双手,再三称他是天神,是现代英雄。 自然,高志航此时已经有10多年驾驶战斗机的经验,才能如此潇洒的操纵飞机,普通飞行员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高志航,对伊16战斗机的性能还是比较满意的。高志航驾驶以后,对战友刘荫桓说:苏联这种飞机比美国飞机(霍克3战斗机)速度快三分之一,与日军作战,日必败,我必胜,不久就要回老家了(东北),让他们放心,为国家好好干吧! 没想到,高志航率领9架伊16战斗机飞到河南周家口机场时,突然遭遇日军偷袭。由于中国没有雷达,防空体系落后,导致敌机飞到机场上空才有预警。 陈纳德说:如果遇到这种场面的是美军飞行员,他们肯定在防空洞躲避,不会去冒险。 但高志航不同,他不忍国家耗费巨资买的新飞机被炸毁,奋力冲上跑道,试图登上一架伊16战斗机升空。 没想到,还没有来得及进入飞机,一枚炸弹就将这架飞机炸毁,高志航也一同殉国,年仅30年 这是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中第一个殉国的,高志航牺牲时已经击落了5架敌机,按照国际惯例,属于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的优秀,并不仅仅在于他击落飞机的数量,而在于他作为战斗机第4大队大队长期间,训练严格,以身作则,恩威并施,培养了一批极为优秀的飞行员。 仅仅出身于第4大队的中国王牌飞行员,就有乐以琴,李桂丹,柳哲生,毛瀛初,高又新,董明德等等。 由此可见高志航这个大队长,是多么的成功!
可惜,两种飞机来的还是太迟! 当第一批苏制飞机,由四大金刚之一的乐以琴中队开到中国内陆,上海已经就要沦陷,中国空军此时也基本失去制空权。 而苏联援华空军赶到南京还是11月末的事情,苏军作战从12月1日开始,但不到一周就被迫转移到南昌,实际上没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时期,南京仅剩下20架国军飞机,飞行员还不到10人,敌人有400架飞机。此时日军飞机完全占据制空权,甚至在投弹完毕以后不撤退,继续在南京上空表演特技飞行,炫耀日本军威。 目睹这种情况,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乐以琴极为气愤,毅然驾驶1架刚刚从兰州飞到南京的伊16战斗机起飞应战。
7天时间击落8架敌机的乐以琴,外号江南大地之钢盔,是中国最厉害的飞行员之一。 当时南京机场除了苏联飞行员每天可以出动3到6架飞机以外,只有乐以琴和董明德两个飞行员还可以作战。而日军固定每天至少出动40,50架飞机来南京轰炸,双方数量比是10:1甚至几十:1。 96式的爬升和俯冲能力同伊16非常接近,但水平面盘旋能力大占优势。 乐以琴失去高位,无法利用飞机垂直优势攻击,只能以高超的能力操纵飞机盘旋机动,击伤了一架敌机。 可惜,日军96式战斗机是以逸待劳,已经占据了高空的位置,又有绝对数量的优势。在众多敌机轮番射击下,乐的座机中弹多次,乐以琴被迫跳伞。没想到,日机违背日内瓦公约扫射跳伞飞行员,乐头部中弹后又坠地,当场牺牲,年仅23岁。
一同升空的董明德座机中弹数发 ,人也受了伤,勉强迫降成功。 而此时苏联飞行员数量还少,在日军绝对优势空军的打击下,也伤亡惨重。虽然前后击落5架日军飞机,但苏联飞行员伤亡更大。 12月13日苏联空军也从南京撤走,由此南京保卫战空军作战结束。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日军有绝对飞机数量优势,加上飞机质量又强于苏制飞机,苏联飞行员的作战非常被动。 在苏联飞行员的强烈要求下,苏军随后开始增加在华飞机的数量,以形成和日本飞机的数量均衡。 在1938年初的南昌空战中,中苏飞行员开始较好的作战。 就像陈纳德说的那样,每一种飞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要你用自己的优点打敌人的缺点,胜利者就是你的。 日军飞机的性能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所以他可以在各种作战方式下获胜。 但伊15和伊16战斗机却有明显的优缺点,就必须针对自己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不然绝对不是日军的对手。
伊15战斗机的优势,是低速水平面盘旋;而伊16战斗机优势是从高空俯冲攻击! 中苏飞行员经过再三研究,认为务必采用一种双机合作的战术:由伊15战斗机引诱日军低速盘旋缠斗,然后由伊16战斗机从高空突袭击溃敌人。 事实证明,如果能够采用这种打发,中国空军是完全可以打一打的。 比如1938年1月7日的南昌空战,敌人出动16架96轰炸机和9架96式战斗机,被我们的20架伊15战斗机和伊16战斗机打的完败。中国飞行员罗英德驾驶伊16战斗机从高空俯冲偷袭,击毙了驾驶96式战斗机的日本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的潮田良平。 在伊16的高速俯冲攻击下,机动性出色的96式战斗机也难以招架。 潮田良平没有做出有效躲避动作,就被击落,葬身异国他乡。 老萨附注:日本空军在抗战爆发前曾经在军内大比武,随后由天皇亲自授予成绩作为优秀的四个人荣誉称号和佩刀,这就是日本空军四大天王。 7月18日,日军出动6架96式战斗机,19架轰炸机轰炸南昌,被我军11架苏制战斗机拦截。我军还是使用伊15战斗机同敌人缠斗,由伊16战斗机从高空俯冲突袭,一举将日军四大天王之首的南乡茂章击落。 而之前陈其光在太原驾驶霍克战斗机击毙了四大天王之一的三轮宽,高志航击落俘虏了另一个天王山下七郎。 由此,日军战前的四大天王全部战死或者被俘。 其中2个人被霍克战斗机击落,2个被苏制战斗机击落。 总体来说,南昌的众多空战,中日大体是平手。此时日军飞机仍然占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但由于中苏飞行员利用苏制飞机的特点,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居然打了个平手,算是很不错了。 --------------殉国的四大金刚乐以琴,他牺牲在伊16战斗机上。伊16战斗机的性能略逊于敌人的96式97式战斗机,尤其是操纵很困难,非常不利于新飞行员的训练。二战中,只有美军王牌飞行员伤亡较少,因为美军飞行员数量巨大,所以可以采用轮岗制度。王牌飞行员作战一段时间,就作为人才保护起来,或者成为教官,或者成为指挥官,不需要一直参加空战。而中国和日本就不同!因为缺乏优秀飞行员,中日所有飞行员都必须一直作战,直到战死或者战伤残疾才会退役。大家都知道,行车走马都有三分危险,何谈这种随时可能送命的空战呢?所以。中日两军的优秀飞行员很少有活到战后的。 ![]()
中期抗战,血战武汉
到了武汉会战爆发的6月份,中国空军在武汉地区集中了3个战斗机大队,2个轰炸机大队,1个侦察机中队,共126架飞机。苏联援华航空队在中国一共有3个大队,120架飞机,其中大部分飞机也都在武汉地区作战。 我们的敌人日军的飞机数量则更多。此次参加武汉会战的有陆军航空兵团的3个飞行团,包括7个战斗机中队,4个侦察机中队,6个轻型轰炸机中队,4个重型轰炸机中队。海军航空兵有4个航空队,装备比陆军还要先进。 日军参战飞机总数达到500架。 当年空军王牌飞行员乐以琴同战友董明德驾驶2架飞机刚刚升空,就遭遇二十多架日军围攻,双方数量是1:10。现在武汉地区,国军已经具备相当的战斗力,不像南京保卫战时期那么力量悬殊了 最低程度,国军可以争夺局部制空权,不会让日军飞机那么肆无忌惮了。 寡众悬殊,但中苏数架飞机仍然奋勇起飞迎战,立即遭遇12架日军围攻。 此战也是中苏两国空军第一次联手作战,以前都是各打各的。 此战后,国民政府尽一切力量加快机场的修建工作。在无数武汉老百姓大力协助下,终于在2月份全部完成了各大机场的扩建。这对于未来的空战起到极大的作用。 没想到因为地面预警和指挥工作不力,导致不但没有取得数量的优势,还陷入绝对的劣势。 第21中队董明德队长的10架伊16战斗机也在汉口机场,因为机场规模有限,必须等23中队全部起飞完毕以后才能升空,最快也需要等待10到15分钟时间。 没想到在爬升期间,它们却突然遭遇空中4000米高度的26架96式战斗机的俯冲偷袭。李桂丹它们措手不及,一时间阵脚大乱。
究其原因,还是伊15太过于落后。它的机身根本没有任何装甲,完全是帆布和木制构成,所以极为脆弱。而它的九汽缸星形气冷发动机,也是一种从美国购买仿制的老式发动机,没有任何防止漏油和爆炸的措施(二战期间主力战机基本都加装了油箱的保护装置)。一旦被击中发动机,哪怕只是小伤,伊15战斗机也就非常危险。 战斗的一开始,国军就痛失李桂丹这员悍将。由此,中国空军四大金刚全部殉国,这也可以看到中国空军作战之艰难。 李桂丹殉国时,年仅24岁,击落8架敌机。 -------------------------李桂丹和他的伊15战斗机。在这种水平面低速盘旋作战中,除了技术以外,也有着很多意外。没有任何一个王牌飞行员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被击落。伊15战斗机过于老旧,防御能力很差,一旦受伤就很容易坠毁。
让他震惊的是,整个飞机被打成了马蜂窝一样,事后计算了一下,光是弹孔就有210个之多。 他的座机被日机偷袭的子弹击中飞机要害,根本无法控制飞机。由于飞机高速旋转下坠,巴清正也无法跳伞,最终机毁人亡。 他回忆自己的战斗:一架敌机居高临下,向我俯冲过来,对我攻击。我经验比较丰富,先不慌不忙的转弯,好想躲避他的射击,实际上是引他入套。他果然跟在我的后面和我一起转弯,想咬住我的尾巴,我看敌人已经入套,突然一个最小半径的急转弯,一下子就咬住了敌人的尾巴。敌人知道上当,就拼命想逃。但敌人无论如何机动,都无法逃出我机关枪的瞄准镜火力圈以外。我抓住机会,4挺机枪齐射。当时我们只有50米距离,我眼看见敌人的脑袋垂了下去,飞机失去操纵,知道敌人飞行员已经被我击毙。我怕他装死,还是又补了一次射击,将这架飞机彻底击毁。我击落这飞机以后,立即寻找 其他目标,发现我们大队的飞机已经被日军冲的七零八落,我前方一架友机被日机追击,非常危险。我冲过去准备对这架日机进行攻击,就在我准备射击的时候,突 然我的飞机猛烈震动了一下,我的左机翼被身后的日机打断。飞机完全失去控制,机头向下,机身猛烈旋转。我费劲一切力量才跳出飞机,头朝下坠落。由于日军飞 机专门会射击已经跳伞的飞行员,我直到600米高度才打开降落伞,最终平安落地。 余下日机见短短几分钟内连续被击落5架飞机,全部胆寒。他们不敢恋战,纷纷溃逃。 96式战斗机速度和伊16战斗机基本一致,既然已经提前飞走,伊16也就追不上了。至于伊15战斗机远远慢于96式,也就谈不上追击了。 此战,我方损失9架伊152飞机,1架伊152飞机在迫降时候损坏。殉国的为大队长李桂丹、中队长吕基淳,还有飞行员巴清正、王怡、李鹏翔,一共5人。 -------------------------------伊16战斗机的火力薄弱,仅有2挺7.7毫米机枪。这种机枪一般只能在600米内使用,有经验的飞行员会尽量靠近敌机,但这很不容易,而且危险大。后续交付给中国的伊16装备了4挺7.7毫米机枪,火力有所增强,但相比后来普遍使用的12.7毫米机枪还是相差太远,更别说日军的20毫米航炮。
日军轰炸的目标是:武汉的机场和汉阳兵工厂。 中苏联军一共起飞64架战斗机,而日本战斗机只有28架,终于轮到我们占绝对的优势了! 经过对218空战的研究,苏联和中国飞行员进行了总结,制定了相应的战术。 14点45分,日军96式战斗机首先进入武汉地区,立即和国军伊15杀成一团。 第4大队第23中队的陈怀民少尉,年仅21岁,却已经击落过3架日机,击伤过4架。 吴鼎臣拼命机动,还是被一架日机从右侧射击,飞机油箱中弹起火,几秒钟就烧到了他的身上。吴鼎臣经验很足,他紧急推动操纵杆,飞机向下俯冲,他也被甩了出来。 此时吴鼎臣在3000米高空就打开了降落伞,离开了起火的飞机,左后肩还是着火了。飞行员在空中无法随意移动,只好用双手将火扑灭了,两个手掌都被烧伤。 最终他落在稻田里面,被当地群众发现送到医院。 吴鼎臣脚部受伤,双手和肩部都被烧伤,好在性命无碍。 中日两军战斗机搏杀期间,日军轰炸机发现周围没有其他国军飞机,就开始从容对武汉地区进行轰炸。 谁知道投弹期间,突然大批苏联战斗机从高空杀下来。此举大大出乎日军轰炸机编队的预料,他们几乎无法还击,短时间内遭受很大伤亡。 在苏军伊16战斗机俯冲攻击时,一直国军缠斗的96式战斗机知道上当,立即放弃和伊15的缠斗,加速冲过去试图救援轰炸机。 国军空军第3、第5大队自然不肯放弃刀口的肥肉,又对96式战斗机紧追不舍。击溃日军轰炸机编队的苏联战斗机,也赶来围堵。 整个战斗持续了30分钟之久,日军遭受重大损失,共被击落21架飞机,其中包括轰炸机10架,战斗机11架。 日军飞行员战死50多人,2人跳伞后被国军活捉。 其实,本来日军也不应该死这么多人,一些飞行员飞机杯击中以后完全可以跳伞,不过他们却没有跳伞。国军飞行员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事后检查日军飞机残骸,这个秘密的真相才被发现。 原来,一些日军飞行员根本没有带降落伞,自然无法跳伞。 是日军飞行员没有降落伞吗,显然不是的,日军飞机的降落伞是制式装备。之所以不带降落伞,是因为日军飞行员非常傲慢,他们认为国军飞机根本不敢起飞迎战,就算迎战了也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日军飞行员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击落,自然就不需要带降落伞了。 我军也有一定伤亡,中苏空军共损失12架飞机,不过伤亡仅有5人。 此战日军大败,损失惨重,更在天长节这天大大的丢脸。 天皇裕仁对此极为震怒,这个生日过的很不爽。 429空战大捷却让中国军民喜出望外。在医院里面养伤的吴鼎臣听到这个战绩,高兴的跳跳起来,连脚上的伤都忘了。
随后的两次大空战,也都以中国空军占据上风而结束。
可以说,武汉会战中的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空军,拼尽全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伊15双翼战斗机在低速缠斗中,还是可以对付三菱96式战斗机的。但面对零式战斗机就不行了!其实零式战斗机的机动性和96式相差不大,但由于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尤其是火力大大增强,速度大大增快,空战中远比96式厉害的多。以伊15战斗机和零式战斗机对抗,无异于自我毁灭。 苏制飞机的末日--零式战斗机的出现,璧山空战
武汉会战打的很漂亮,遗憾的是,此时苏联的态度却变化了。 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斯大林认为日本已经必然陷入中国战场,无法自拔。那么此时苏联的目的达到,就没有必要给予中国大量军事援助了。 从1940年开始,苏联逐步停止了对中国的军售。无论中国方面再三苦苦要求,苏联都不再交付给中国飞机。 但日军却没有停手,他们开始了对重庆的大轰炸,集结了数百架飞机。 这边中国空军消耗很大,却又无法补充,实力开始锐减。 1940年初,国军所有飞机仅剩160架,其中战斗机仅有112架,还包括一些早已过时的霍克3战斗机,又几乎消耗光了! 这边虽然多次要求苏联帮助,但苏联开始翻覆拖延,不愿意及时提供飞机。 这边日军不间断的反复空袭重庆,每天都出动数十架飞机。 中国空军每天都被迫进行空战,飞机一天比一天少。 自然,数量减少仅仅是其中一部分。随着空战的继续,敌人日本的飞机越来越先进。这里且不谈战斗机,就是96式海军轰炸机,相比抗战初期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改造,弥补了自己的设计缺陷,使得中国飞行员更难击落它。 而中国在1940年,仍然使用3年前交付,7年前设计的老式苏制飞机。战争促进了航空科技的进步,此时各国空军几乎每2年就大幅度升级一次。而中国空军手中的苏制飞机,谈不上什么升级,还是老旧的。 在1940年,苏军已经陆续装备了新一代的米格、雅克等先进战斗机,他们的性能大大优于老式战斗机。蒋介石曾多次请求苏联提供最少100架新式飞机,但苏联全部拒绝。 苏联人的理由是自己部队刚刚装备,不能提供给中国。这的借口表面上很有道理,但关键在于,苏联战争期间生产的先进战斗机数以万计,这区区100架算得了什么?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王爷家的地缝里面都能扫出3000两银子,苏联再缺不会就缺这100、200架飞机吧。 其实,还是苏联认为根本不用再援助中国。
日军从1938年开始对重庆进行大规模轰炸,到1940年到顶峰。不过由于当时重庆距离武汉太远,航程最多只有1200公里的日军老式战斗机无法给轰炸机护航,导致日军轰炸机损失约在百分之十左右,严重影响了轰炸效率。 1940年9月4日,日军对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轰炸结束,停止了所谓的101号计划。
随后,一个相对较小规模的轰炸计划,也就是401号轰炸计划又开始了!
在101号计划后期,由于国军仅剩40多架战斗机,几乎无力升空应战。即使起飞,也往往也数架作为小编队。 整个8月,中日两军空战不多,对此国军飞行员都很不满。 他们表示:我们现在是没有什么力量,但也不能允许日军如此在我们的领空横行。 这些勇敢的飞行员纷纷请缨,要求和日军决一死战,宁可全部牺牲,也算为四川人民作出一点贡献。 国军空军高层经过仔细研究,也得出结论:如果这样打下去,虽然貌似可以避免一定的损失,就长久来说空军还是会完蛋,等于重蹈北洋水师的覆辙。北洋水师在黄海一战后,其实还有一定的力量,却退守威海卫做鸵鸟,最后被日军整个全部吃掉,被迫全体投降,更没有对日军造成一点威胁。与其窝窝囊囊的死,还不如彻底拼了。
所以,在9月,国军空军高层制定了倾巢而出,对日军轰炸机群给予沉重打击,迫使日本人停止轰炸的计划。 当然,国军高层当时根本没有任何人知道,日军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已经投入武汉战场。 在他们看来,国军战斗机全面轰击日军轰炸机群,就算战斗不利,也不会损失太严重,不会遭受很大的打击。 国军高层将原来在重庆的第4大队,改为驻扎成都,同在成都的第3和第5大队合并。这样国军几乎所有残余的战斗机都编在这里,准备和日军决战。 在这一错误的判断下,可怕的璧山空战就这样爆发了。 9月12日,执行新的轰炸计划,也就是401计划的日军轰炸机群飞到重庆上空,我军倾巢出动30多架飞机迎战。 其实这次日军轰炸机群已经有12架最先进的零式战斗机护航,一旦双军遭遇,国军当天就要吃大亏。 这里老萨在说几句零式战斗机。 上文也说了,零式战斗机是日本在二战中最优秀的战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战斗机之一,尤其机动性上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及。 就水平面机动性上,零式战斗机非常优秀,绝对不亚于以这方面出名的伊15战斗机。实战中,中国的伊16飞行员曾恐怖的回忆:零式战斗机的盘旋能力惊人。一次我试图水平加速摆脱零式,没想到他竟然围绕着我的飞机转了一个整圈。这种转圈能力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只有没有武装的特技飞机才能做出来。 就垂直机动性来说,又优于这方面很强的伊16战斗机。它的爬升能力很强,俯冲速度也非常惊人,不是伊16战斗机可以相比的! 也就是说,我们最强的两个领域,尚且不如零式,那么其他就更别说了。 零式战斗机的速度高达560公里/小时,超过伊15战斗机近一倍!!!!超过伊16战斗机三分之一。 就武器上,零式战斗机拥有2门20毫米机关炮和2挺7.7毫米机枪,火力超过苏制飞机二倍。 这种20毫米机关炮只要有一炮击中苏制飞机,哪怕是大型轰炸机,飞机必然会被击落或者重伤而迫降。 零式战斗机还是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先进的可收放起落架,先进的全铝制机身等等。
实际上,零式海军战斗机的性能大大超过前一代的96式海军战斗机,而根据诺门坎的实战经验,即便飞行技术绝佳的苏联飞行员驾驶伊15战斗机和伊16战斗机,尚且对付不了97式陆军战斗机,大大占了下风。 在1939年爆发的诺门坎战役,苏联飞行员驾驶是最先进的伊15伊16战斗机,仍然被日本陆军的97式战斗机打的很惨。苏军最后依靠500架飞机,也就是数量相对于日本超过3倍的优势,才大体保证空战的均衡。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款苏制战斗机相比97式战斗机仍然有一定差距。 而97式和96式性能基本一致,换句话说,苏制飞行即便是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也绝对不是零式战斗机的对手,更别说中国飞行员的技术还远不如苏联飞行员。 参战的日军23师团小松中佐战斗轻蔑的评价苏联空军:苏联空军的水平是非常低下的。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占据上风,苏联空军仅有对地攻击比我们厉害。 所以说,苏制战斗机根本无法和零式战斗机对抗,双方存在一代以上的差距。尤其是伊15战斗机,同敌人存在2代的差距。 ----------------------上图的三菱零式战斗机和下图的中岛一式战斗机,都是那时候非常先进的战斗机,把英美战斗机修理的很惨。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飞机基本对付不了这两种战斗机,空战中占据完全的下风。一度,英美飞行员听到零式战斗机就面色大变,心惊肉跳。在初期,英美军飞机都是惨败。甚至美军大胜的中途岛战役中,美军的F4野猫也不是零式战斗机的对手。而众所周知,英美战斗机比苏制伊15伊16战斗机强大的多。
而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中,现役的伊15伊16战斗机被德军BF109等先进战斗机痛宰。1941年,德军损失飞机2000架,苏军损失飞机竟然高达1万7900 损失比接近为1:9!!! 由于双方飞机有很大差距,苏军飞行员在空战中损失巨大,甚至被迫用飞机撞击德军飞机,以求同归于尽。战争爆发第一天,苏军飞行员就对敌机做了17次自杀式撞击。而老式的伊15战斗机,几乎无法有效作战,在一年内就完全离开战斗机队伍。 较为新式的伊16战斗机虽然继续坚持,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仍然有7000多架的数量,但也绝对不是德军对手,迅速被淘汰。 到了战争结束,这7000多架伊16战斗机基本都被击毁了。由于伊16战斗机是难以训练和操纵的飞机,导致大量苏联飞行菜鸟被德军轻松击落。德军最厉害王牌飞行员的可怕战绩,大部分都是在苏德战场蹂躏伊15伊16战斗机的结果。 战后西方航空历史研究学者,甚至认为德军王牌飞行员在东线初期作战取得的战绩,不应该计入总战绩。因为这几乎是单方面的屠杀,几乎称不上空战了。 而众所周知,BF109综合性能和零式战斗机相差不大,机动性还不如零式,却能把伊15伊16战斗机打的体无完肤。 也就是说,伊15伊16战斗机相比零式战斗机,也是基本不堪一击的。 以战争爆发第一天为例,苏军损失1800架飞机,其中1400架在地面被击毁,但也有400架在空战中被击落。 苏联空军王牌多勒古欣(击落28架敌机)回忆,他驾驶伊16升空应战,结果被敌机攻击,前后被BF109战斗机击中16次之多。 这不是飞行员技术的差距,主要是飞机的差距!伊15是已经过时的双翼战斗机,早就该淘汰。至于伊16战斗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飞机,使用了很多不成熟的技术,导致性能平平。 在苏德战争中,这两种老式飞机很快被先进的拉格战斗机,雅克战斗机,米格战斗机所淘汰。 所以,一旦零式战斗机和中国空军的伊15伊16战斗机交战,结果不难预料--不过是苏德战争中无数次苏联空军惨败战例的翻版而已。
好在因为天气情况恶劣,日军轰炸机群和国军战斗机群因为云雾原因,互相没有发现对方。日军胡乱扔掉炸弹以后返航,国军战斗机四面搜索耗尽燃料以后,也纷纷降落。 这一天就这样有惊无险的渡过了。 可惜,要来的终归回来! 9月13日,日军再次出动56架轰炸机飞赴重庆上空,随行的为13架零式战斗机。 国军也出动40多架战斗机,给予拦截。 中午12点左右,起飞的国军苏制战斗机,在璧山上空看到不远的地方有数架日军轰炸机正在投弹。国军战斗机立即加大油门,追了上去。 国军出动了第3和第4大队的大部分战斗机,包括9架伊16战斗机,25架伊15战斗机,一共为41架!
就在国军战斗机飞行员准备对日本轰炸机猛烈打击的时候,突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袭击。 一种不明型号的日军战斗机,突然从高空俯冲下来,对国军的苏制战斗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这批日军战斗机,就是近藤大佐率领的12架零式战斗机。他们其实在国军战斗机发现他们的同时,也发现了国军。 近藤大佐立即命令所有战斗机立即爬升,留下日军轰炸机作为诱饵,己方则从高空突袭国军飞机。 13架零式战斗机立即爬升,由于它们的爬升速度惊人,极短时间就已经爬到高空。 其实开始也有一些国军飞行员看到,似乎有一些小型飞机在轰炸机附近,但一转眼就没了。这些飞行员认为可能是看错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有一种飞机能够有这么快的爬升速度,而且也没有想到日军会有一种飞机能够飞的这么远(零式战斗机航程高达3300公里,苏制飞机最多不过800公里) 所以,就在国军战斗机准备攻击日军轰炸机时,零式战斗机突然从高空俯冲下来,用2门20毫米机关炮和2挺7.7毫米机枪的强大火力组合,对国军发动了攻击。
国军猝不及防,几乎在一瞬间就有了较大损失。 当时第2分队的飞行员王广英中尉回忆:我突然发现从高空中直窜下一个白点,以可怕的速度冲向我座机后上方的伊16机群。一眨眼的功夫,伊16的编队的带队长机,也就是第24中队长杨梦清的座机起火坠落(杨勉强跳伞,但因为严重的脑震荡和火烧伤势不幸殉国)。糟了,有日机偷袭!我立即用双腿夹住操纵杆,双手握拳向后方我编队的飞机做紧急信号。我军飞行员也就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们立即爬升!奇怪的是,日军战斗机并没有爬升占据高位,反而俯冲追击另一个编队的我军伊16战斗机。后来我才知道,日军这种零式战斗机的爬升能力远远高于我机,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我军抢时间爬升。只要他想占据高位,随时都可能轻松爬上去,我们根本爬不过他。
这一轮偷袭,国军就有数架战斗机中弹,当场被击落一架。
王广英中尉他们的数架战斗机爬升以后,貌似躲过了敌人的偷袭,但下方国军和日军战斗机已经杀成一团。 王广英中尉无奈,只得带着数架战斗机俯冲下去,营救被偷袭的战友们。
国军装备的伊15和伊16战斗机在对付以往的三菱96式战斗机,一般是这样打。 以擅长低速盘旋的伊15和日军战斗机缠斗,以擅长垂直能力的伊16战斗机高速爬升,然后猛地俯冲攻击日机。 没想到,这种战法在新式的零式战斗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伊15的低速水平面机动性和三菱96式战斗机相差不大,但根本不是零式战斗机的对手。 以王广英驾驶的伊15战斗机为例。它冲入激战的机群中,以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很快就咬住一架追击我军飞机的零式战斗机。王广英立即扣动扳机!没想到就在这一瞬间,原本在侧面的一架零式战斗机,以一个不可思议的小半径盘旋,在几秒钟内,从尾部咬住王广英的座机,并且猛烈开火。 这种惊人的机动动作,不但伊15战斗机不可能做出,怕是王广英做梦也没想过有一种飞机能做出来。一时间,王广英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敌机击中。 就在王广英座机刚刚发射了几发子弹之后,它的仪表盘被身后日机的机枪子弹打得粉碎,腿部和腹部也中弹了。好在飞机的座椅背后有防弹钢板,射向他头部和胸部的几枪都打在钢板上,不然直接就死了。
王广英身上血流如注,好在他也是老飞行员,并不慌乱,拼命的做机动,想甩掉敌机。 没想到,以低速盘旋能力著称的伊15战斗机,压根就搞不过零式战斗机,在王广英刚刚急转几秒钟后,又被身后的敌机轻松咬住。
几秒钟以后,王广英就感到机身一阵猛烈地震动,飞机随即螺旋坠落。这次他的左翼被零式战斗机的20毫米机关炮击中,当场就脱落了。 见座机已经被击毁,王广英只得跳伞。他刚解开安全带,立即被高速旋转的飞机甩出数十米远。 王广英急忙打开降落伞,没想到那架零式战斗机也跟了多来,对准他枪炮齐鸣。 根本日内瓦公约,对于跳伞的飞行员一律不允许攻击,但凶残的日军根本不管这一套。 第一轮没有打中,日军飞机又绕回来,做了第二轮攻击,一梭子机枪子弹擦着王广英身边飞过。 王广英无奈,只能将四肢下垂,闭上眼睛,装成已经被击毙。 这样第三轮飞过来的零式战斗机才判断他已经死了,飞走去追击别的飞机了。 王广英最后落到一片树林中得救,胸部腿部都受伤不轻,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王广英如此,另一个驾驶伊15战斗机的徐吉骧中尉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也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在躲过日军突袭以后,立即和日军混战在一起。徐吉骧中尉的技术非常好,多次占位咬住零式战斗机。 没想到的是,敌人这种飞机的机动性实在太强,每次刚咬住,还没来得及开火,零式战斗机一个机动动作就避开了,还能立即反咬住他的座机。 战斗中,徐吉骧中尉多次咬住敌机,但总来不及开火就被甩掉,相反他一旦被零式战斗机咬尾,就极难甩掉敌人。 仗打到这个地步,大家都红了眼! 国军飞行员明明知道,不是这种新式敌人战斗机的对手,仍然苦战坚持。他们认为日军就算有战斗机能够飞到重庆,燃料一定消耗大半。所以在重庆上空的空战时间肯定是很短的! 如果敌机燃料耗尽,他们只能返航,此时就是国军战斗机反败为胜的好机会。 这种想法在以前是没错的,但面对续航能力长达6到8个小时的零式战斗机来说,他至少可以在重庆空战一个小时以上! 徐吉骧中尉和其他战友一样,他苦战不退,和日军玩命。日军前后对他的座机射击十多次,机身千疮百孔,连驾驶座后面40公斤重的防弹钢板都被打得脱落了。他还是坚持不迫降,继续和日军缠斗! 最后,他的飞机因为润滑油和汽油都漏光,在空中停车。徐吉骧勉强让飞机滑行迫降到一块稻田内,飞机被摔成几块,好在汽油已经漏光,没有起火。 徐吉骧运气很好,只受了一点轻伤,自己爬出机舱,在赶来救援的民众帮助下返回了基地。
-------------------------柳哲生和他的座机伊16战斗机,他也是击落11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而且历经多次血战,居然活到了抗战结束。此次璧山空战,苏制战斗机完败。这并不是飞行员苏制的差距,也不是战术的差距,而是飞机的差距太大!
擅长于水平面攻击力的伊15战斗机被打成这样,再说擅长垂直能力的伊16战斗机。 伊16战斗机遭遇敌人以后,一般是紧急俯冲甩开敌机的攻击,然后立即爬升。 没想到,这种作战方式是惨败。 伊16战斗机在3500米遭遇日军突袭,他们立即俯冲急转躲避攻击。如果在之前,就轻松躲掉了!没想到,零式战斗机的俯冲能力也极为优秀(可达到620公里时速),俯冲根本无法躲避。 国军飞行员驾驶的伊16战斗机俯冲急转多次,根本无法甩掉日机,只能连续机动。 短短5分钟之内,伊16战斗机群从3500米降到1000米,却还在日军的威胁下,被压制的无法抬头,只有招架之力! 这5分钟时间,已经有多架伊16战斗机被击中。 好在日军零式战斗机毕竟只有12架,国军飞机则有41架,日军不可能咬住每一架国军飞机。有些伊16战斗机得以摆脱日军追击,开始爬升。 让人震惊的是,零式战斗机的爬升能力极为惊人,他们爬升到6000米仅需要7分钟时间,很快就超越了伊16战斗机。当零式战斗机爬升到更高的高空,随后又俯冲攻击。 伊16战斗机狼狈不堪,根本无法对付。 分队长龚业悌驾驶的伊16,就被日军击中。龚业悌是国军现存飞行员中,技术最棒的之一。他紧急俯冲躲避,但零式战斗机以优秀的俯冲能力,毫不费力的追上它,连续攻击多次。 龚业悌将伊16猛降到几百米后,才甩掉不愿意冒险低飞的敌机。 此时,他的座机已经千疮百孔,左翼中二炮,险些脱落,左前方机身因炮弹爆裂炸伤多处,机身前上方被机枪子弹击中两次,润滑油箱也中了一发子弹。龚业悌肩部中弹受重伤,好在伊16飞机比较结实,它的运气也好,最终勉强把飞机飞回了基地。
老萨语:这个龚业悌就是著名的《抗战飞行日记》的作者!他是一个出色的飞行员,在抗战中参加作战183次,个人单独击落日机3架,与战友协同击落日机6架,击伤日机无计数,重伤3次。
双方激战半个小时,国军第3和第4大队都被重创,41架参战飞机中,13架飞机被击落,11架飞机中弹已经迫降,前后一共损失24架之多。 而日军参战的零式战斗机一共只有12架!
日军后来宣传己方击落国军27架战斗机,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而零式战斗机仅有4架被国军击中,受了轻伤。 其中一架在降落的时候,由于机身中弹导致摇晃,将起落架折断,机身严重毁坏,算是被国军打掉了! 即使这样,此战双方损失比是24:1!
其实,如果不是国军飞机太烂,使用稍微强一点的机枪,而不是7.62毫米苏制机枪,以零式战斗机的薄弱防御力,也许这4架飞机就会被击落的!
国军归航的10多架飞机,也大多被击伤。 此战损失最惨重的还是伊15战斗机,因为零式战斗机的低速盘旋能力强于垂直攻击力,所以擅长低速盘旋的伊15战斗机被打的非常惨。
后来的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司令郑少愚,当时是经历过4年残酷战争的优秀飞行员,技术绝对没话说。他曾单独击落敌机5架,配合友机击落敌机数十架。 这样的一个优秀飞行员驾驶的伊152战斗机,居然也被零式战斗机打的体无完肤。 郑少愚在空战中坚持和日军厮杀了15分钟,由于飞机被连续击中,被迫飞回基地。 事后对飞机检查,发现这架飞机几乎被打成了马蜂窝。机身中十八弹,无线电机中一弹,上翼中五弹,下翼中十四弹,第七片块中一弹,螺旋桨中二弹,左机轮中二弹,一共中了43发子弹,这是什么概念! 就算是打一架缓慢的靶机,想连续击中它43发子弹又谈何容易。由此可见零式战斗机的优势之大,他至少对郑少愚做过七到八次攻击!
国军飞行员殉国10人,另有8人受伤!
第3大队第28中队长雷炎均中尉曾经协同陈其光,击落日本驱逐之王三轮宽,是国军空军著名的硬汉。 在目的此战的惨烈场面,雷炎均中尉极为悲痛,他流着泪说:飞机差别太大,我们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
9月13日空战惨败后,14日凌晨,蒋介石紧急召开会议。 蒋介石对于此次惨败相当吃惊,他表示:为什么空军这么不中用?我们不能让日寇如此嚣张,我们一定要集中剩余主力去报复! 一时间,会场鸦雀无声,稍后第4大队副大队长刘宗武代表飞行员们回答:我是航校3期,是您的学生。今天为了救国家,救同胞,我万死不辞,心甘情愿,勇往直前。但是,也要能让日本人付出一点代价才好。我们的飞机,本来数量和质量上就不如日寇,如今他们又拿出了今年新出的飞机,来打我们10年前的旧货。我们连还手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牺牲有什么意义?以上是我的一点意见,但您如果下令让我们去作战,我们空军绝对会服从命令,必定战死给您看! 蒋介石听到这番话以后,默然不语,随后散会了。 散会以后,空军方面根据蒋介石之前的意思,自愿报名了9名飞行员,准备第二天继续和零式战斗机决战。自然,这9人知道此战必死无疑,都留下了遗书。 就在第二天,他们9架伊15战斗机起飞后没多久,收到蒋介石的命令:所有飞机立即返航,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蒋介石下令,将空战殉国的10名空军英豪厚葬。他们的遗体全部用白布裹好,装在上好的棺木中,覆盖上国旗安葬在四川空军墓,抗战结束后全部迁到南京空军烈士墓! 他们已经尽力了,这次空战失利并不是他们的原因,他们是民族的英雄! --------------------到了1940年,苏联基本停止对中国军售,他也始终没有提供先进的拉格、雅克、米格战斗机给中国。而伊16战斗机也很快从苏军现役退出,全部7000多架基本都被德军消灭。苏军自己也是依靠先进战斗机,才逐步获得了苏联上空的制空权。中国人从1940年中旬开始,基本完全失去制空权,到1942年下半年才开始获得局部制空权,依靠的是美制飞机。到了1943年,中国空军开始壮大,逐步获得优势。到了1944年国军空军开始具有压倒性优势,日本空军则日薄西山。 由此,苏制飞行的时代结束了。苏联稍后又提供给中国少量伊16战斗机,但这种飞机已经无法升空和零式战斗机正面对抗。在随后几次大战中,伊16战斗机几乎毫无战果,反而被零式战斗机击落多架。鉴于不能白白送死,在整个1941年,中国境内的国军战斗机已经很少升空,迎战日军战斗机编队了。 随着1年后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正式签订《日苏中立条约》,苏联完全中断对中国的军售,苏制战斗机也就瞬间从中国消失了。 虽然这样,我们也不要忘记,至少在长达4年时间内,苏制飞机仍然是中国上空的保护神! |
|
来自: 昵称10079158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