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三则(外附视频教学链

 昵称503199 2015-09-01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学生版)

吴江第二高级中学  梅国琴

导学目标:

1、  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  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导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导学难点:

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学前磨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了这首诗,在脑海中立即会显现出一幅李白在长江边上送别友人的图画:烟花三月,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后站在长江岸边,望着那远去的船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一个白点,消失在那远方的天水交际处,而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岸边,望着那滚滚的向天际流去的江水……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分别时的离情别绪,都完全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诗中句句是写景,但句句又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形成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4、意象与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诗中描写的是友人皇甫岳山居云溪的景色,诗人选取了寂静山村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它们都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内,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诗中的“静”和“闲”是构成诗的意境和意象的关键。“闲”在这里显然是指悠闲、恬适,把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忧的厌恶与回避,正是诗人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才能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的。诗中,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将这些意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
  鉴赏诗歌只有从“意象”入手,领悟到诗的“意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课前导学

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每人至少三句。

 

三、导与学

(一)、赏析前8句;

1、找出这8句;诗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2、赏析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3、生自由诵读体悟

 

(二)、赏析诗歌9——16句。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思考: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问题?

 

2、“人生代代无穷一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 “只”,有些版本写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还是作“望”好?

 

3、生诵读领悟作者的思索

 

四、课后思考

1、背诵诗的 1——16句。写出你还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获。

 

2、思考诗歌的 17——36句,写了什么内容?

 

3、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2、继续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导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导学难点:

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学前磨剑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课前导学

1、背诵诗的 1——16句。

2、熟读并思考诗歌的 17——36句,写了什么内容?

 

三、导与学

一)、赏析17——28句

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2、“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

 

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

  二)、赏析最后8句

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

 

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4、诵读最后 8句,体悟情感。

三)、理清诗歌结构

 

四)、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课后思考

  1、背诵全诗,写出你还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获。

 

  2、诵读《望月怀远》找出该诗的意象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教师版

吴江第二高级中学  梅国琴

导学目标:

1、  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  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导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导学难点:

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学前磨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了这首诗,在脑海中立即会显现出一幅李白在长江边上送别友人的图画:烟花三月,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后站在长江岸边,望着那远去的船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一个白点,消失在那远方的天水交际处,而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岸边,望着那滚滚的向天际流去的江水……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分别时的离情别绪,都完全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诗中句句是写景,但句句又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形成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4、意象与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诗中描写的是友人皇甫岳山居云溪的景色,诗人选取了寂静山村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它们都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内,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诗中的“静”和“闲”是构成诗的意境和意象的关键。“闲”在这里显然是指悠闲、恬适,把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忧的厌恶与回避,正是诗人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才能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的。诗中,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将这些意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
  鉴赏诗歌只有从“意象”入手,领悟到诗的“意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课前导学

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流霜、白沙、等等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每人至少三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导与学  (重在能抓住意象进行想象和联想,展现意境,体悟情感。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

(一)、赏析前8句;

1、找出这8句;诗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明确: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赏析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确:“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小结

   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3、生自由诵读体悟

 

(二)、赏析诗歌9——16句。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

 

2、思考: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问题?

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 “只”,有些版本写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还是作“望”好?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慨中有一丝惆怅,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性,因此诗人只是点到为止。

 

3、生诵读领悟作者的思索

 

四、课后思考

1、背诵诗的 1——16句。写出你还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获。

2、思考诗歌的 17——36句,写了什么内容?

 

3、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2、继续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导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导学难点:

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学前磨剑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课前导学

1、背诵诗的 1——16句。

2、熟读并思考诗歌的 17——36句,写了什么内容?

 

三、导与学

一)、赏析17——28句

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明确:思妇怀念游子。

2、“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互文。家家今夜扁舟子,处处相思明月楼。极言离愁之广,家家有相思,家家有离愁。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惆怅、无奈。

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

  二)、赏析最后8句

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游子思妇

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

     明确:1、季节的变换,春天消逝。

2、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   表达出游子深深的思归情绪。

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诵读最后 8句,体悟情感。

三)、理清诗歌结构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                               情感美

四)、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四、课后思考

  1、背诵全诗,写出你还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获。

 

  2、诵读《望月怀远》找出该诗的意象,体悟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