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始于何时

 w59n 2015-09-19

文:李守力)

2015年9月16日 21:50:32

2015年9月19日06:03:24字数:2743

 

首先看,干支始于何时。

先秦的《世本·作篇》云:“大挠作甲子。”“甲子”即干支。据东汉宋衷注,大挠是黄帝的史官,所以《作篇》认为干支始于黄帝时代。

《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帝俊,即帝喾,在黄帝之后,尧帝之前。

羲和生十日,一般是指用十天干纪日。根据公元前2100年前后陶寺观象台遗址,帝尧时的历法特征是将一岁分成20个节气的阳历,这说明唐尧时期仍在使用上古时的阴阳五行历即十月太阳历。《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以羲和生十日可能是指用十天干纪月。常羲生月十有二,是指十二地支纪月。后来干支推广到纪年、纪日,甚至纪时。《竹书纪年》有“尧元年丙子”的记载,说明尧帝时期可能已有干支纪年了。

 

 

图1:陶寺观象台遗址观测原点和夯土遗迹的测量图

(图片来源:武家璧,陈美东,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008年第38卷第9期 

 

《尔雅·释天》: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

“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月阳。”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bǐng),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月名”。

这是古人用十天干纪年、十二地支纪月的记载。岁阳即天干纪年,岁名即地支纪年。月阳即天干纪月,月名即地支纪月。名,从夕,地支为阴。

《尔雅》成书于西周周公,后由孔子和门徒修订。这篇《释天》出现多音节词语,有可能是大禹治水统一各个部落时收集的非华夏民族语言。《尔雅·释天》应该是夏代继承尧帝的传统使用干支纪年纪月的情况。

在武丁时期的一块牛胛骨上刻着完整的60干支表,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干支表,收录于《甲骨文合集》(编号37986),分刻为6行,每行10个干支,依次为: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图2:商代武丁时期60干支表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37986,中华书局,1978-1983年)

 

但是,甲骨文中的干支都是用来纪日的,没有出现纪年的干支。但是从干支的起源看,它们最初源于观测太阳回归年周期和日月会合周期,所以干支首先是用来纪月的。殷商时期将纪月的干支用于纪日,就有可能用它们来纪年的。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干支纪月始于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干支纪年,则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开始的。也有人认为是从东汉顺帝永建元年即公元126年,才正式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

实际上早在西汉初年,干支纪年法已经在使用了。淮南王刘安主编《淮南子》(《淮南子》成书时间为公元前139年):“天维纪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淮南元年冬,太乙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这就是说,早在四分历颁布之前225年的西汉初期,在民间特别是在淮南王所管辖的地区,已经颇为流行了。[1]

吕子方早在1961年就提出《淮南子》已有干支纪年,而且根据《韩非子》佚文“四千五百六十年为一元”说明至迟在战国末干支纪年已经实行了。4560年的周期在四分历法上除用来纪年外,无其他用处,是干支纪年法的铁证。[2]

李学勤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不止一种包括有干支纪年表。如一种帛书的表中(《刑德》),排列着六行干支,计六十组。第五行第一组为“甲辰”,第二组左边写着“今皇帝十一年”,右边写着干支“乙巳”。据上下文,知“今皇帝”即汉高祖。而汉高组十一年(前196),正好是乙巳年。这与《史记》年表《集解》所说完全一致。帛书称汉高祖为“今皇帝”,无疑是汉高祖时的写本。汉高祖在位只有十二年,他死于十二年四月。因此这件帛书最大可能是汉高祖十一年时写成的。由此可见,西汉初已经有干支纪年,而这种纪年法的起源一定更早。所以《竹书纪年》中关于战国中叶已有干支纪年的记载应当时可信的。[3]

不少学者以汉武帝太初元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纪年干支,因此认为干支纪年不会早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司马彪《后汉书·律历志》谓“太初元年,岁在丁丑”;班固《汉书·律历志》则以为太初元年“岁在丙子”;而司马迁《史记·历书》则说:“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索隐云:“如《汉志》,太初元年,岁在丙子。据此则甲寅岁也。……岁阳在甲云焉逢谓岁干也;岁阴在寅云摄提格,谓岁支也。”

这就是所谓的太岁超辰,实际上在太初以前的纪年实践中并未真正出现过,而是刘歆等人为了使太岁、岁星在十二辰、十二次以及岁星在二十八宿的位置关系保持稳定,而想出的一种解决岁星超辰的方法。他们用此方法整理秦汉间的岁星纪年,致使这段时期的岁星纪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但只要坚信太阴纪年(即干支纪年)从未中断过,就不会被这种假说迷惑。[4]

东汉王充《论衡· 譋时》有一日分为十二时的说法, 并与十二地支相配: “一日之中, 分为十二时, 平旦寅, 日出卯也。”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以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的资料,是迄今为止关于十二时最早的记载, 同时又是以子、丑等十二辰表示十二时的最早的记载。这种方法至迟也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5]

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推算人的命运谓之八字命理,唐宋时期的命理著作常常署名战国时期的珞琭子和鬼谷子(如《珞琭子赋》、《鬼谷子遗文》等),而且都是用纳音算命。出土的战国楚简日书中已有大量的干支纳音资料,说明珞琭子和鬼谷子用纳音算命是有根据的,而战国时期既然已有干支纪年,自然可以用干支纳音算命。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实际出现很早,但是由于最初仅在方外术数家那里使用,官方的推行则很晚。

 

 

参考文献:

[1]杨 栋 曹书杰: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01期;另,王玉川著,运气探秘,华夏出版社,1993.11,第140页。

[2]吕子方:《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原刊《安徽史学》1960年l期,收入吕著《中国科学史论文集》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李学勤: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氏著《失落的文明》第一章 历史理论杂谈 十一节))。

[4]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导师李学勤,席泽宗。

[5]李天虹:秦汉时分纪时制综论,《考古学报》2012年0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