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烘焙好友大热天的围炉炒制豆沙,很是感慨和敬佩,为了美食那份一丝不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估计谁也不会如同我一般,任由思绪胡乱折腾,把个原本外焦里嫩很有传承、上得了台面的中式面点盘丝饼,做成可以放慢速度,慢慢的一根根配茶磨牙的闲食,着实的胆大妄为不循章法着。究其根本原因是只要我不动手,又能有好玩的过程不去看魑魅魍魉的现实,于是不惜损伤原本美食的样貌,这也是人定胜天的残余吧?自我检讨和批判的过程,还是记下这一篇多图的过程,也是给自己的张狂记上一笔,慢慢的学会敬畏...做好一个经典比折腾十件胡乱没章法要有意义的多。
原料过程都很详细单写在图片上,不同的是先做了顶门杠粗细的,又做了龙须面粗细的,因此多图,因此对比。先是觉得纯面条会发艮,加了发酵粉,不理想二次加了苏打粉效果不错,其实核心是可以用鸡蛋和面加些食用油,那样就合适这款点心的口感了。天热不断地喝水加些干干脆脆的配合,不会有水汪着不下去的感觉。
等做好龙须面细条盘丝饼的时候,黄昏很温暖光线的时候了,取出给忘年交小朋友的小茶具,做个背景拍照,也是记下除了食物以外一点小温暖物化记忆。
想象着小姑娘在电脑桌前用手掰食着酥酥条状椒香味道的小点,一杯一壶不断喝点淡淡的茶水,偶尔一块核桃补充着脑力,也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吧?生活磨砺不少也超级冷酷,但还是要不断提醒自己保持温度。哪怕小事情上面做个温暖自己也辐射周边的人。

古老的老北京盘丝饼是用滋润的面团,抻面的方法做出来的。我这样胡乱折腾着,是千方百计减去自己的劳作,反正有机器代劳力,但真心说对经典简直就是颠覆了。话虽如此说,倒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做出比较干净卫生很随意、制作也没过于劳累的小茶点,算是小小的收获吧。其实味道可甜可咸,可以在面粉阶段调味,做成咖喱、姜黄、辣味、五香、孜然、腐乳、枣香、豆沙、各类坚果、杂粮......都是可以的,空间无限啊。我这里只是做了一甜一咸,甜食是枣泥核桃蔓越莓;咸味是花椒盐的。  粗细对比看就知道前面所言顶门杠不虚了,若论精致还是龙须面做出的更好一些。慢慢的喝水大眼瞪小眼无语中,时不时的放一小条在口中咀嚼,慢下来总比揪心着什么大盘曲线,算计着割肉清仓还是抄底买进,来的空灵飘渺和舒服。远离一点物质&铜臭,和自己和内心和精神近一点,哎哟妈呀,这样的解释远近&快慢这个概念,不会是脑海里某根搭错了的神经吧?  图喜欢的可点右键复制,千万别拿走,后来者看不见,有点那个啊。方子给出的数量:粗条版做大块9块,龙须面版做小块12块。 工具:面条机、烤箱。 使用厨具的人和广告无关,倒是自己不让机器闲着,替我实践着天马行空样想法的折腾,心中有些暗暗的窃喜。     


 于是就好似特别提醒一样,最后再给出两位的样子,很自恋的感觉。今日食记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