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认为内伤五脏的常见病因与治疗原则

 哥妹情缘88 2015-10-02

黄帝内经中认为内伤五脏的常见病因与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中认为内伤五脏的常见病因与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1),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2)则写,毋逆天时(3),是谓至治。

【注释】

(1)痛:此指病候。

(2)写:通“泻”。

(3)毋逆天时:人体脏腑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是相适应的,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顺其四时以行补泻。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病发于属阴的内脏,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愁思忧虑过度则伤害心;形体受寒,再加饮食生冷,两寒相合伤害肺;愤恨恼怒过度则伤害肝脏;酒醉后行房事,汗出又感受风邪,则伤害脾脏;用力过度,或房事后汗出洗浴,则伤害肾脏。这就是内外上下三部之气造成的各种疾病。

黄帝说:讲得好。这些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问答说:观察疾病的症候表现,就可以测病变所在,了解其邪盛有余和正虚不足的情况,当补的就补,当泻的就泻,不要违反四时气候和脏腑相应的原则,这就是最好的治法。

【按语】

本节论述了内伤五脏的常见病因与内外三部病的治疗原则。“生于阴”即病发于五脏,其中忧思动神,故伤心;形寒饮冷则外内合邪而伤肺;愤怒能致肝气逆乱伤肝;汗出当风则脾所主的四肢肌肉受伤,故伤脾;用力过度或入房则骨气动,肾气浮,此时汗出沐浴则水湿之气伤肾。可见“病起于阴”的致病因素以情志为主,但也涉及到外邪之寒、饮食及劳伤入房汗出等,说明《内经》非常重视内外合邪发病。

与篇首“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凊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相呼应,前面通过对虚邪发病的传变和积证病因病机的论述,已分别就上部之气和下部之气做了进一步阐述,本节是对伤内之气的再讨论。强调五脏疾病的产生,常由内外合邪所致,而正气亏虚为其内因,也是发病的主要根据,体现了人体正气,特别是五脏精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说明正气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发病中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五脏发病常由七情等病邪所致的观点,为后世脏腑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疾病的治疗,原文提出了一般的治疗原则。一是“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以了解其所对应的疾病情况决定治疗的部位。首先是所应之病因,“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不同性质的邪气,伤人的部位不同,反过来,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表现,便可以推知其相应病因,也即“审证求因”。再者是所应之病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部位不同,病证不同,病名也不同。因此,确定病位不但可以帮助鉴别疾病,还可以了解疾病发展相传变的程度。二是依据临床表现确定病证虚实情况,即有余不足,有余者为实证,不足者为虚证,及时确定补泻治法“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三是因时制宜,即原文所说“毋逆天时”,顺应自然,根据时令季节确定治法。做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也即“至治”。这些治疗原则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