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坛|岭南派琴曲《赏荷》的研究

 怡然凝静 2015-10-05

点击关注上面蓝色字,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摘 要】琴曲《赏荷》追溯其源,实是从元末明初剧作大家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折子戏《赏荷》中,“懒画眉”的一段唱腔移植到古琴当中的。最早将”懒画眉”唱腔改编为古琴曲《赏荷》是道光年间海盐老琴家钱一溎先生,并收录在他的《琴学参变》中,后经岭南琴派第三、四代传人黄文玉、黄炳堃父子加工润饰而成为该琴派一首精致的器乐化小曲,并收录于《双琴书屋琴谱》,流传于后世。

【关健词】琴曲《赏荷》 高明 琵琶记 懒画眉 钱一溎 琴学参变 黄文玉 黄炳堃


自二千年六月完成《赏荷》琴歌打谱之后,一直以来还未对《赏荷》打谱写一篇论文。主要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赏荷》歌词与该曲旋律搭配的有效办法,而且作品的创作背景不清楚。刚开始的时候,我把该曲定位为岭南派四祖黄炳堃的自度曲,也为此曾去信与云南琴家李瑞前辈讨论。以后通过辞曲配搭的探索和反复试唱,我修正了以前的观点,并将该曲定位为是从昆曲移植到古琴当中,而且我把这一猜想放进古琴的教学上。门人张诚在习弹《赏荷》琴曲之后,便在戏曲里多方搜寻,后来从《集成曲谱》找到《赏荷》的出处。四年了,终于对该曲的研究有了真正的突破。

琴曲《赏荷》,其实是从元末明初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折子戏《赏荷》中“懒画眉”的一段唱腔移植而成。南戏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兴起于宋室南渡之后,以温州民间歌舞为主体,吸收宋杂剧和民间伎艺、念白等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有别于北方元杂剧。因源于温州,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直到元末时期(即十四世纪中叶)才走向成熟,其中诞生“四大传奇”和《琵琶记》等名作。《琵琶记》作者高明(1305—1370?),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浙江瑞安人,一云永嘉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均为诗人。高明幼趋庭训,少时与刘基为友,且以博学多才而著称,除诗文之外,尤擅长词曲。曾受业于理学家黄缙。元至正五年(1354)以《春秋》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庆元路推官、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元至正八年(1348)当方国珍在浙东起义反元时,高明因与元人主帅论事不合被调离。后降元当上万户侯的方国珍欲强留他做幕僚,他力辞不从,并即日解官,隐居宁波城东栎社沈氏楼,闭门谢客,专意于戏曲创作。明王朝建立后,征召其入朝,高明以疾辞。著有《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佚)《柔克斋集》。

《琵琶记》讲的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适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告别年迈的父母与新婚妻子,赴京赶考,并高中状元。牛丞相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尽孝为由辞婚辞官,但皇帝与牛丞相不允,被强赘入牛府。其时伯喈父母因饥荒而亡,五娘以琵琶沿途弹唱行乞,往京城寻夫。一日伯喈在书房弹琴,发幽思之情,为牛女听见,得知实情,说服其父派人迎接伯喈父母及妻子来京。其后五娘来京找到伯喈,伯喈方知父母已亡,悲痛至极,即上表辞官,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守孝。《赏荷》折子戏正是写伯喈在牛府书房里弹琴、思念故乡的父母与妻子,其中的对白台词现据《集成曲谱·琵琶记》截录一段如下:

“却把闲愁付玉琴,吓琴鹤二童

(付丑):奢革

(小生):在象牙床上取焦尾纨扇出来。

(付丑):来哉(干念)

[金钱花]自小承值书房,书房快活其实难当难当,只管打扇与烧香,荷亭畔好乘凉,吃饱饭上眠床。

老爷,琴扇有了。

(小生):你二人一个烧香,一个打扇,违者各打十三。

(付丑应小生)[懒画眉](即琴歌《赏荷》):强对南薰奏虞弦,只觉指下余音不似前,那些个流水共高山,只见满眼风波恶,似离别当年,怀水仙。

环佩声响,夫人出堂。

(小生):回避。

(付丑):晓得。(下旦上)

[满江红]嫩绿池塘梅雨歇,薰风乍转,瞥然见新凉。华屋已飞乳燕,簟展湘波纨扇冷,歌传金缕琼卮暖,是炎蒸不到水亭中,珠簾捲。

(旦):相公。

(小生):夫人请坐。

(旦):有坐,原来在此操琴。

(小生):正是。

(旦):久闻相公高于音律,来到此间,杳然绝响,奴家斗胆请教相公,试操一曲如何?

(小生):夫人要听琴么?

(旦):正是。

(小生):弹什么好?

(旦):当此清凉夏景,弹一曲《风入松》。

(小生):使得。

[琴曲]:一别家乡远思,親泪暗弹

(旦):相公弹差了,《风入松》为何弹起《思归引》来?

(小生):下官在家弹惯旧弦,这新弦却弹不惯。

(旦):何不撇了新弦重整旧弦如何?

(小生):新旧两弦都撇不下。

……”[1]

南戏的唱腔南曲,曲调一般采用五声音阶,多用级进和小跳进行,节奏徐缓,字少调缓,音乐风格婉丽妩媚。吸收音乐成分主要是里巷歌谣,故保留民间音乐纯朴自由的特点,渐趋成熟,仍保持宫调运用上的灵活性,曲调运用已形成戏剧性手法。如:正剧人物(生、旦)多用典雅凝重的词调,而净、丑则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所以小生唱的[懒画眉](即琴歌《赏荷》)在典雅婉丽的旋律中透出忧愁不安的情绪。南曲在流传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衍生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其中弋阳腔和昆腔在明末已影响岭南,陈子升就是昆曲的高级票友。

琴人关注戏曲,并从戏曲中吸取养分,则始于清代乾隆。明代以后,昆曲有用变音和不用变音两种。前者为北曲,亦称“乙凡”,后者为南曲。查阜西认为:当时一些琴家接触北曲变音之后,深感琴曲无变音而引发“参变”之想,故在乾嘉士林竞译院本之后,琴人亦间取变音北曲,以之入琴。至道光丁亥年(1827),已七十四岁的老琴家钱一溎,自山右返抵东南曲薮海盐,以历代律学思想为基础著有《琴学参变》,该书道光初年以后大兴。其中取院本《赏荷》《仙缘》《咏花》诸曲移入古琴[2] 。这是《赏荷》琴歌最早形成的版本,其后该曲经过黄文玉、黄炳堃父子的加工润饰而传给徐谼,并收录在《双琴书屋琴谱》当中,影响至今。

最早关注并研究岭南琴派黄门三弄(即《猿啼秋峡》《南湖秋雁》和《赏荷》),是昆明琴家李瑞和金治中前辈。其中金治中先生在20016月论及自己对《赏荷》打谱心得时,有很多观点本人非常认同。如:“《赏荷》是一首类似曲牌体的琴歌,其旋律优美流畅,情绪跌宕起伏,节奏紧凑,有戏曲慢板的特点。细听此曲,给人一种深沉中略带一种苦涩的音乐印象。该曲虽为琴歌,但左右手指法使用以及音区的布局都有器乐化的倾向。乐曲虽短,但印象深刻。在技巧使用上,左手‘注音’较为频繁,特别强调下滑音的艺术效果(这跟《南》《猿》二曲是一脉相承的)。”[3] 金文还认为该曲“借正调弹,以商音为主,实际听觉则有羽调之感。《赏》曲中多有临时变化音出现,调性也有游移之感。”[4]先生的观点对我深入研究琴歌《赏荷》有很多启发的作用。

我以为琴歌《赏荷》移植的母本不是南曲,而是昆曲。因南曲其调多为五声音阶,《集成曲谱.琵琶记》[懒画眉]工尺谱亦正是五声音阶,故应属南曲谱。而昆曲经明代魏良辅等人改革之后,借鉴了北曲声乐艺术,从而使大量昆曲都运用“乙凡”的变音效果。琴曲《赏荷》正是带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所以该曲的移植母本应该是昆曲院本无疑。此外,南曲[懒画眉]属羽意,而且辞曲配搭与《双琴书屋琴谱》的《赏荷》无异,如果用该辞的句逗对[懒画眉]旋律的节奏断句,显然是毫无问题。然而,当[懒画眉]移植为《赏荷》琴曲时,移植或传谱者有意将[懒画眉]旋律进行器乐化处理。首先,把原曲的羽调改为商调;其次,旋律的节奏则摆脱原歌词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对《赏荷》打谱时,总觉得该曲原歌词布局多有不妥之处,为此,我对《赏荷》打谱完全放弃琴歌的考虑而直接采用器乐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利《赏荷》琴曲保持结构完整和一贯性。

作为《琴学参变》的早期移植谱《赏荷》,到今天仍未能一读,所以很难与《双琴书屋琴谱》的该曲作一番比较。然而,通过对《双琴·赏荷》谱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曲在指法特点和风格表现上已变得十分岭南琴派化了。例如:该曲大量使用注音,使乐音表现出沉郁苍涩的色彩。这显然有别于江南一带的琴人善用细腻多变的吟猱而达到典丽韵致的审美效果。此外,该曲同时经常用“掐起”、“掩”、“撞”以及“逗”这些体现力度的指法,从而使乐音产生出一种雄直而鲜活的美,一扫南曲由于婉丽流美而容易陷入纤佻媚骨之弊。对于这首旋律婉约典雅的《赏荷》而言,由于经过岭南派黄门两代人的加工整理,逐渐脱离声乐的特点而成为岭南琴派不可多得的短小精干的器乐化琴曲,同时该曲在典丽的主旋律上还多了几分郁涩的岭南派审美意趣,很值得珍玩。为此我将《赏荷》作为岭南派传承的必修曲目,以发扬光大之。

二〇〇四年初夏草

二〇〇七年端午订

于岭海琴阑

参考文献:

[1] (民国)王季烈 刘富梁考订《集成曲谱》(金部) 1925年商务印书馆

[2] 查阜西著《查阜西琴学文萃》1995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P657

[3][4] 云南金治中著 《浅谈黄氏三弄与岭南琴派》2001 打印本复印件

[5] (清)徐谼编《双琴书屋琴谱.赏荷》 云南李瑞琴家家藏抄本复印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