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望“色”诊法

 循天园 2015-10-10
中医望色诊病的原理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脏腑
  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
  (1)《灵枢·五色》分候法:该篇将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2)《素问·刺热》分候法: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以上两种面部分候脏腑的方法,可作为临床诊病的参考。应用时,应以观察病人面部整体色泽变化为主,以分部色诊为辅。一般内伤杂病多应用《灵枢·五色》面部分候脏腑,而外感热病则多按《素问·刺热》面部分候脏腑。
中医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是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等十类变化,以分析病变性质、部位及其转归的方法。
  望色十法,由清·汪宏《望诊遵经》根据《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而归纳成的。望色十法的具体内容是:
  1.浮和沉
  浮,是面色浮显于皮肤之外,多主表证;沉,是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多主里证。面色由浮转沉,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病邪自里达表。
  2.清和浊
  清,是面色清明,多主阳证;浊,是面色浊暗,多主阴证。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3.微和甚
  微,是面色浅淡,多主虚证;甚,是面色深浓,多主实证。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而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而转虚。
  4.散和抟
  散,是面色疏散,多主新病,或病邪将解;抟,是面色壅滞,多主久病,或病邪渐聚。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5.泽和夭
  泽,是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夭,是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重危;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望色十法,以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五对纲领,对病情的表里、阴阳、新久、轻重、善恶,乃至邪正的虚实和疾病的转归情况,作了细致的分析。说明病人的肤色不论其见何种颜色,凡是呈沉、浊、抟、夭表现的,多属里证、久病、重病;反之,呈浮、清、散、泽表现的,多属表证、新病、轻病。
中医望色的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色诊目前尚无统一的客观标准可作判断依据,因此望色时须把病人的面色(或肤色等)与其所处人群的常色作比较来加以判断。如病人属某一局部色泽改变,还可与其自身对应部位的正常肤色进行比较。当病人因原来肤色较深不易发现其他病色,或因病情复杂、面色与病性不符时,则须观察病人体表其他部位组织(如舌体)的色泽,并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误诊。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临床望色,应将五色主病、望色十法、五色善恶、面部分候脏腑等各种望色方法相参运用。
  望色应以病人的整体面色(或肤色)为主,并以面色的荣润含蓄或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内经》中面部分部色诊的理论、前人根据五行学说提出的五色生克顺逆的理论,可作为临床诊病的参考。但实际应用时不可机械刻板,必须四诊合参,灵活运用。诚如《望诊遵经》所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救疗。”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面部色泽除可因疾病而发生异常改变外,还可因气候(详见“客色”)、光线、昼夜、情绪、饮食等非疾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望色诊病时还要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以免造成误诊。
  (1)光线:有色光线可使面色发生相应的色调改变而失其本来面色,故望色诊病时应在自然光线(日光)下进行,如无自然光线也应在无色灯光下进行。
  (2)昼夜:白昼卫气浮于表,则面色光辉外映;黑夜卫气沉于里,则面色隐约内含。
  (3)情绪:喜则神气外扬而面赤,怒则肝气横逆而面青,忧则气并于中而色沉,思则气结于脾而面黄,悲则气消于内而泽减,恐则精神荡惮而面白。
  (4)饮食:酒后脉络扩张,则面红目赤;饱食胃气充盈,则面益荣润光泽;过饥胃气消减,则面色泽减而少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