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禪修開示(中)

 培善书屋 2015-10-16

 二、坐禪行禪的注意事項

  在坐禪的時候,修行者必須端身正坐,身體保持正直,不要向前傾,或向後仰,或偏向右邊左邊頭部頸部也要保持正直,眼睛輕輕閉著,在坐禪 靜坐的過程,眼睛絕對不要睜開,有時候修行者內心煩燥不安就想要睜開眼睛,但是修行者不應該睜開眼睛,因為如果養成睜開眼睛的習慣,有時候不知不覺之間就 睜開眼睛,定力就散失掉,因此修行者必須很小心在靜坐當中絕對不要睜開眼睛。

記得在西1983年我曾經到日本參加三天的禪坐,發現他們在禪坐時都是睜開著眼睛,於是請教他們,這是為什麼?這位日本禪師回答說:靜坐的時候睜開眼睛比較不容易打瞌睡,這可能是靜坐時睜開眼睛唯一的好處,但是靜坐時睜開眼睛的話,定力就無法加深,在修行毘婆舍那上會是一種障礙。

在西元1979年我陪同馬哈西大禪師在歐洲舉辦禪修活動,我 們遇到一位修行者,他在靜坐時無法閉上眼睛,因為他已經參禪五年,他靜坐的時候習慣必須睜開眼睛,所以在那次參禪當中一直無法閉上眼睛靜坐,他的定力很容 易分散,不能夠專注觀察腹部的移動,但是有時候例外,就是當修行者昏沈很重時,打瞌睡得很厲害,他無論如何用心觀照都不能去除昏沉,這時候他可以睜開眼睛 繼續觀察一切身心現象,眼睛睜開觀察外界的光明,心能夠變得更清醒,他必須勇猛精進、提振精神的來觀察,如果睜開眼睛提振精神觀察之後,心能夠變得清醒, 然後就必須閉上眼睛,繼續提振精神來修行,如果你在靜坐的時候內心煩燥不安,想要睜開眼睛,你不應該睜開眼睛,必須專注觀察想睜開眼睛的慾望,這個動機, 觀察說想要想要想要,或動機動機動機,一直觀察到睜開眼睛的慾望這個動機消失,如此你就不必睜開眼睛,可以繼續來修行。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修行者在靜坐的時候,必須像雕像一樣,像我們看見的佛像是靜止不動的,坐在那裏如如不動,即使身體感覺疼痛或酸麻癢,也不應該移動身體任何部份,必須專注來觀察,感受你的痛癢,一些修行者有些不好的習慣,在靜坐的時候 他會不自覺的移動他的手,一會兒擺這裏,一會兒放在那裏,一會兒舉起來抓頭,抓身體,或者一會兒就移動他的腳,這些都是他的內心不安定的表現,這也是令修 行者心散亂的原因,對定力有很不好的影響,修行者在靜坐當中感覺痛麻酸癢,這些不愉快的感受時,必須要忍耐,必須用心注意的去感受、觀察,這些痛麻酸癢。 如果疼痛的程度達到修行者難以忍受的情況,修行者最好起來行禪經行,修行者已經達到相當深度的定力,事實上不須要換腿換姿勢,因為他定力不受痛麻酸癢的干擾,但是他有換腿的壞習慣,時間一到,他不知不覺的換腿,改變坐姿,於是他的定力就散失掉了。

再來說到坐禪的時候,不應該依靠任何的物體,像依靠牆壁柱子、或椅子的靠背,因為依靠造成昏沉的原因,造成想打瞌睡的原因,當你的背後靠著某個物體,你的精神很容易鬆懈,漸漸的昏沉瞌睡就來了。

靜坐時你的身體也不應該向前傾,有的人坐下來 身體喜歡向前傾,乃至傾向手肘支撐的地方,或腳或地面,這容易造成精神懈怠,容易引起昏沉瞌睡,必須要端身正坐,當你發覺身體慢慢彎下去,背慢慢彎下去的 時候,你必須觀察背彎的情況,當你提起正念,振作精神來觀察,身體漸漸會坐直起來,同時你在身體坐直的過程要注意觀察坐直的移動,同時內心做記號說坐直坐直毘婆舍那的原則,就是要正念覺察注意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如此修行者才能正確了悟身心的真相,所以當你感覺昏沉想睏的時候,你必須提振精神,注意觀察當下昏沉的狀況,因為昏沉也是修行必須完全了悟的。但是如果你的覺察力不夠強, 這種昏沉的情況不會消失,你會越來越想睏,所以當你感覺昏沉的時候,你的觀察必須很有精神,很專注,很準確,而且做記號時,速度要稍為快一點,這樣子來注 意觀察當下昏沉的情況。如果這樣子專注觀察,你仍然無法克服昏沉,佛陀說你必須用力拉扯、扭轉你的耳朵,這樣子你的精神就能夠振作起來。佛陀在教導他的第 二大弟子目犍連的時候,他如此的開示。他教導目犍連好幾項對治昏沉的方法。

在昏沉的時候,你的身體會不知不覺地開始彎曲,頭也會低下來,因為你的精進力變弱,而正念力量也變弱了。當你的精進力變弱,正念的力量變弱,你的身體就會慢慢的彎下來,頭慢慢的低下來,你一覺察到這種情況時必須馬上提振精神,用心注意的觀察背彎或頭彎下來的情況,觀察說彎彎,因為背彎或頭低下來,這是風大的作用,他 的獨特性質是具有移動性、動作性和支持性,身體會向前傾,向後仰向左右傾斜,這是風大的作用,背部向後彎,這也是風大的作用,你必須用心注意的觀察彎、 彎、彎,然後想要讓身體坐直這個動機發生的時候,你如果能察覺到,就要觀察這個動機,想坐直想坐直,或者想要想要,或者動機、動機,然後在身體坐直的過程,用心注意觀察坐直的每一個移動,同時內心做記號說坐直坐直坐直,當你身體完全坐直之後,就回來專注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

在行禪的時候,念住經的註解上敘述到修行者, 應該注意腳步的移動,專心去感受腳步移動的情況,而且註解上敘述到在行禪中,修行者會有許許多多的經驗、境界。如果修行者專注在觀察腳步移動的話,在「清 淨道論」中所提到的情況也是一樣,因此在行禪的時候,你必須只注意觀察感受腳步移動的情況,不應該注意身體的其他部份,或注意身體重量的轉變,如此你才能 體會到腳步每一個移動的單獨狀況,以及接觸地面的感受及向地面壓下的感受,修行者他想要順利進步,必須培養五種心理功能,也就所謂的五根。

在「清淨道論」中提到,當修行者的五根強而有力時,他的修行就能夠順利進展,這五根也就是信第一、信:就是要對三寶對修行方法具有堅定的信心第二:敬,就是要付出勇猛精進很勤勞的努力修行第三:念,就是要保持正念,所謂正念也就是時時正確認清知道當下所發生的身心狀況,時時覺察到每一個當下身心所發生的現象叫做正念,這個正念必須保持持續不間斷,能夠到半天,乃至全天第四、定:就是有深度的定力,要達到深度的定力必須要正念持續不間斷到達相當的時間,定力才能夠加深第五、慧:內觀的智慧,當定力達到相當深度的 時候,定力同時生起的內觀覺悟力,慧觀的力量就變得銳利,於是修行者能夠透視了悟身心的現象,這種了悟也就是毘婆舍那的智慧,所謂觀智。修行者如果想要達 到毘婆舍那的智慧,他必須具備相當深度的定力,想要達到相當深度的定力,修行者須要保持正念持續不間斷,至少幾小時乃至半天全天,想要保持正念持續不間斷,修行者必須勇猛精進,精勤的努力修行,想要能夠勇猛精進的修行,修行者必須具備對於修行方法堅定的信心,相信這樣子的修行方法必然能帶給自己莫大的利益。

所以為了正確了解行禪時腳步的移動,你必須專 注觀察腳步移動的每一個過程,當腳舉起來的時候,腳舉起的每一個過程都必須很準確,很密切,很專注的被觀察到。當腳跨出時從頭到尾跨出的每一個過程也是必 須很準確,很密切,很專注的被觀察。當腳接觸到地面的時候,接觸的感受也必須很準確,很密切,很專注的被觀察。當腳向下壓的時候,也就是在後腳要舉起之 前,前腳會有向地面壓下的舉動,這時候前腳向下壓的情況,必須很準確,很密切,很專注的被觀察到

  當前腳完全站穩之後,後腳才能夠開始舉 起,如此腳步的每一個移動,你都必須很準確,很密切,很專注的被觀察,這樣子才能了悟移動的真實本質。在行禪當中,如果你的心注意到膝蓋的彎曲或腿部的動 作,這時候表示你的心已經分散,定力分散,你必須回來用心注意腳的移動,更正確說,只注意到腳板,或腳底移動的情況,而不是注意到腳的形狀。當你在戶外行 走的時候,如果你無法行走得很慢,觀察得很仔細,需要稍為快的速度來行走時,你仍然必須保持普通的注意,以一般的正念來觀察。無論走到那裏,你不可以沒有 正念的走路,不應該忘掉你的注意力。你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腳的移動,內心做記號左腳右腳,左腳右腳,在毘婆舍那修行當中持續不間斷的正念是 極為重要的,所以你必須非常謹慎小心,不要讓定力忘失的時間太久,也就是不要讓定力有大的空隙出來,定力稍為忘失的時候,必須能迅速的覺察,繼續保持專注 注意觀察當下的狀況,如果你正念的空隙很大,也就是忘失正念的時間很長,那就表示,你的正念覺察的力量還很弱,觀察日常生活一舉一動的正念力還相當薄弱, 所以日常生活中任何一舉一動你都必須用正念時時注意地觀察。想要時時保持正念,注意觀察,你就必須盡量放慢每一個舉動。如果在禪修當中你能夠保持正念時時 注意觀察每一個當下的舉動,你必能得到很大的利益。

在禪修當中,是整個系統化的修行,這種修行將 能夠帶給修行者莫大的利益,所謂整體化的修行,也就是不止在坐禪或行禪當中修行,乃至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都要注意觀察都在修行。讓你的正念持續不間斷,持 續不間斷的正念能夠帶給修行者達到離苦得樂的境界。所以無論你走到那裏,不應該失去正念的走,至少要用普通的注意,一般的正念來觀察腳步的移動,你的每一 步跨出去的長度不應該超過一個腳掌的長度,如果您一步跨得太長,超過一個腳掌的長度,你就無法很正確很清楚的觀察腳的舉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也就無法了悟風大的作用。所以你每一步不應該跨得太長,不應該超過一個腳掌,必須平平放下,平平的接觸地面,你才能夠很清楚的感受腳觸地面的狀況。

在經行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不應該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當你東張西望的時候,你的定力就散失掉了。如果你有想要東張西望的慾望,這個慾望,這個想看的動機,必須要很密切,專心的觀察,同時內心作記號說慾望慾望,或動機動機動機,一直觀察到想要東張西望,想要往其他地 方看的慾望消失為止,此時就不會東張西望,繼續保持正念的經行,觀察腳步每一個移動,如此你就能夠在觀察腳步移動的時候保持相當穩定持續的定力,然後你就 能夠體驗了悟風大的獨特性質。為什麼我們需要了悟體驗風大的性質?明天有時間,我會來解釋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必須盡量的訓練自己,放慢每一個舉動,如此才能夠仔細的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也才能夠經驗到每一個舉動是自然的過程,這個自然過程中的真實本質,一切貪慾瞋忿愚痴傲慢嫉妒掉舉昏沉散亂等等。所有一切煩惱之所以生起,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正確了悟到身心的真實本質,如果我們在行禪坐禪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正確了悟到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然後我們就能夠滅除一切痛苦的原因,也就是一切貪慾瞋忿愚痴傲慢嫉妒昏沉散亂等等所有的煩惱。當苦的原因,一切煩惱被滅除之後,我們就能夠達到解脫一切痛苦的境界,過著真正幸福安樂自在的生活,要達到這項離苦得樂的目標,你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精進修行,讓你的正念能夠持續二小時三小時,整個上午,整個下午,乃至全天,這樣子你就會很快提升毘婆舍那的智慧,能夠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

最後願大家能夠正確了解毘婆舍那修行方法,在坐禪行禪、日常生活當中,努力保持醒覺專注的來觀察,讓正念能夠持續整天,進而提升毘婆舍那智慧,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

来自禅修贤友的邮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