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心的現象的特別性質與共同性質 昨天,我已經跟你們解釋如何有規律地經行走禪,那就是清楚的覺察在走一步之中,每一個階段即:提起、跨出、放下、接觸、壓下,當你能夠觀察得很好,準確專注於 這些階段,你應該觀察每一個動作之前的意念﹝動機﹞,那就是在一步裏的每一個階段,提起之前有個意念;跨出之前有個意念;放下之前有個意念;但在接觸之前 沒有意念,這是因為當你把腳放下之後,不管有沒有意念要跟地面接觸,你的腳底自然的與地面接觸,所以你不需要去注意觀察意念,但是在你還沒有把腳壓下之 前,有個意念。 意念是一種心理狀況,在巴利文稱為﹝nama﹞;而物質現象是﹝rupa﹞;精神﹝心﹞是﹝nama﹞;物質是﹝rupa﹞,任何心的狀況,(nama),它是導致腳的提起。同樣的,是意念導致腳的跨出;是意念導致腳的放下,是意念導致腳的壓下,意念就是如此在這些腳步的階段之前產生。這不只是發生在這些腳步的階段,在每一個身體的動作之前,也有一個意念。因為有一個意念,你才會把手舉起來;因為有一個意念,你才把手放下來。是意念致使你把手伸出去,是意念致使你的手彎曲,意念就是如此。有意念才會去做任何動作,所以在任何動作還沒有開始之前,如果你知道有一個意念升起,你就要觀察這個意念,譬如說:當你要從座位站起來﹝之前﹞,﹝你的心﹞是想要站起來,就是意念。所以你可以觀察意念,意念﹝那就是意念站起來,意念站起來;然後才站起來﹞,接著觀察站起來,站起來。當你要坐下之前,你有意念要坐下,你應該觀察這個意念:意念、意念,然後觀察坐下,坐下。當你把食物送到口邊之前,是有一個意念要把食物送到口邊觀察這個意念,然後觀察提、提,把食物送到口邊的動作;當你把食物送到接近口邊時,你得張開口,你有意念要把口張開,當時你應觀察意念、意念,然後觀察張開、張開;當食物在口裡時,你要咀嚼,你有意念咀嚼、咀嚼,當咀嚼完畢時你要把食物吞下之前,你有意念要吞,用心注意意念、意念,然後用心注意吞下、吞下,其它的意念和動作也是如此的用心注意。在每一個行動與動作之前,都有一個意念要動。如果你知道的話,你就用心注意意念、意念,或是想要、想要。如果你沒有覺察到,你不必用心注意它,如果你能把一切的動作和行動放慢,你將能容易覺察到意念﹝意念產生之後,才有動作或行動,當時你要用心注意意念,意念等等。﹞當你習慣的用心觀察意念之前,與接下來的動作,而定力足夠深時,你將能正確了解意念是如何與動作的相連關係,這種了悟,也就是正確了解意念與動作的相連關係,這就是內觀智慧。這內觀智慧是你能體驗到的,當你用心﹝深入地﹞觀察意念,用心盡力去注意意念時,你就會知道有意念的生起,當沒有意念生起時,就不必用心去觀察,不必去尋找它。如果意念自然的生起,而你知道它的生起,你就用心注意它,如意念提起、意念跨出等等,要發現這個意念,你須要把一切動作和行動的速度放慢下來,越來越慢。此刻我們隨時在認知心的狀況,或是身體動作的程序,我們用心標明﹝或翻譯給目標一個名稱﹞或用心注意目標,這將能幫助我們的心,很準確及密切地觀察目標。
所以你應該盡力,依照目標的本來樣子去觀察,用心注意。當腹部上升時,你就用心注意“上”;當腹部下降時,你就用心注意“下”,當你感受疼痛時,你就用心注意為痛、痛、痛。在觀察時,心對著那真正的疼痛感覺注意為痛、痛、痛,當你把腳提起時,你應該知道腳真正提起的過程,同時心標明為提起,當你知道有意念生起時,是心覺察到有個意念,你就用心注意意念,然後再提起等等。你應該訓練自己用心標明或用心注意一個目標,當一個目標生起時,用心注意或用心標明並不是非常重要,但在習禪學習的初期,將能幫助心很準確、密切的集中注意力於目標上,有些習禪者還不習慣用心注意、用心標明,他們只是覺察目標如實的存在;並沒有進一步用心注意或標明。 當他們開始訓練自己要用心注意每一個目標時;他們很難去認清目標,因須要用心注意,而心卻沒有真正去觀察那個目標。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已經能熟練認清目標時﹝標明和用心注意目標﹞,他們發覺藉著用心標明或是用心注意來認清目標的能力將變得銳利且能深入目標。藉著用心標明或是用心注意的意念,定力也會越來越深。如此的話,習禪者在認清目標時;心的狀況或是身體動作的程序,嘗試用心標明和不用心標明,他將會發覺到用心標明和不用心標明的差別;那種方法比較有效力的得到定力和內觀智慧。所以最初時,你應該用心標明,但若是你的定力 足夠深時,身和心的現象,一個接著一個,非常迅速的生,非常迅速的滅。一個目標的剎那生滅是如此迅速,所以用心注意與標明的速度可能跟不上生滅的速度。在 這階段,你暫時不必用心注意,不必用心標明,只須覺知當下發生在身與心的原來樣子就好,當你在習禪中得到相當深的體驗時,譬如說,在生滅隨觀智或是在行捨 智,你可放棄用心注意或用心標明,因你的心在覺知或是在觀察時,注意力已能集中目標,這是因為你已經習慣如此。當你證悟了最高的一個果位時,你將袪除或根除導致你痛苦的一切消極心裡狀況,和一切煩惱。當一切心的煩惱,在你證悟最高的一個果位而被袪除之後,你將不會再感受到心的痛苦或是身的痛苦,也就是達到苦的止息了,修毗婆舍那的目地就是要達到一切苦的止息。要證悟最高的果位並不困難,但假如我們不能證悟到最高的果位,而只體驗到一些觀察,這也將能袪除一些致使心中痛苦的煩惱或消極的心裡狀況。如此痛苦也將減少。 在修毗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訓練,我們應時時記住這一點,在修毗婆舍那時,最重要的是不可遺漏,要完全覺知到每一個妄想、概念、意見,心中的影像,或是任何心理狀況,或是任何心裡情緒。如果一位習禪者遺漏掉,沒有用心觀察這些心理狀況或是情緒,他將不能得到深的定力,他的心將不能很好地深入觀察現象,這是因為當這些致使心散亂、干擾注意力的妄想生起時,他沒有用心注意這些 妄想,妄想就一直不停的生起,生起之後,又持續不停,當這些妄想持續不停時,你的心將不能深入的觀察任何目標,這些令心散亂及干擾的思想,任何思惟以正念 觀察,或覺知的方法,觀察之心必須加強且集中,妄相將不再持續,所以每一次你在思考、辯論時、成見的思考,心中有著影像,你該用心觀察,用心注意為妄想、妄想;想、想;幻想、幻想;看到、看到等等,一直到這些念頭消失,才重回觀察主要目標,用心觀察思想的過程是不要讓它持續下去,但是真正的目地是要正確了解這些思想程序的真實本質。 當心在胡思亂想時,不要把心拉回來觀察原來的 目標,這並不是修毗婆舍那或正念訓練的方法,這是修禪定的方法。當毗婆舍那修行者能夠專注,把任何心的狀況或是身體動作的程序觀察得很好時,他在這段時間 內或在某種程度時能夠感受清靜和輕安。若定力再加深,內觀智慧產生,就能透視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當奢摩他修行者,能夠如實地專注觀察單一目標時,他也能感受到清淨和輕安,這是因為在當時心已遠離一切煩惱和障礙,心不散亂了。 雖然這兩種修行者,當他們能很專注地觀察目標 時,都會感受到清淨和輕安,但這兩種修行法是有差別的,當奢摩他修行者認真及專注地觀察目標時,他會感受到清淨和輕安,不過這些感受只是暫時而已,當他的 定力中斷,或是因為沒有專注觀察目標時,煩惱或障礙立即侵入心中,例如,貪可能侵入心,慾可能侵入心;貪求可能侵入心,瞋恨或忿怒可能侵入心。如此,你的心馬上被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污染, 此時奢摩他修行者再也不能享受清淨,輕安了,但毘婆舍那修行者,當他認真地專注觀察任何心的狀況或身體動作的程序時,若定力夠深的話,內觀智慧同時生起, 而透視到當時被觀察心的狀況或是身體動作程序的真實本質,正確了解這些現象的真實本質。在當時不只是定力的產生,內觀智慧也在心中生起,正確了悟任何身心 現象的真實本質。所以,心中就沒有煩惱,煩惱在那時被袪除一部份,我們稱為部份之袪除。這是被定力與內觀智慧袪除,內觀智慧能袪除煩惱,因它能透視身心現 象的真實本質,正確了悟它。所以當毘婆舍那修行者的心遠離煩惱時,他將會感受到快樂、清淨和輕安。如果他的體驗非常明顯,這種體驗不會完全消 失。當他停止用心觀察目標,或是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目標時,他便不能體驗到這種了悟或智慧。事後如果他回憶起這種體驗,那就是透視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之 內觀智慧,將在他的心中重新呈現,正如好像是當時的體驗,在那一刻,他的心也是沒有煩惱,遠離一切煩惱,而感受快樂、清淨和輕安。奢摩他修行者停止習禪之後,並不能得到這種利益,所以這也是兩種修行法不同之處,即是你不能證得任何果位,假如你只能體驗一些內觀智慧,這種體驗不會完全消失,每一時你回憶起,因這些體驗已切記在心中,所以好像是在當下的體驗,你同時再感受快樂、清淨及輕安等等,這也是修毘婆舍那的好處。 唯有你的精進之力足夠強,你才能以正念觀察每一次在當下生起的每一個心裡狀況,或身體動作的程序,尤其是正念觀察一切舉動和動作時,我的意思是指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在用餐、洗澡、穿衣、換衣、行走、如廁等等一切舉動的動作,如此你的正念才能持續不中斷,非常銳利且強,這持續不中斷的正念是引起深度定力的原因。當正念持續不中斷時,心能平靜又深入地觀察每一個心的狀況或身體動作的程序,如此你才能得到深的定力。深的定力是引生明顯地透視身心現象的原因,所以當定力變得深時,內觀智慧力生起,透視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這種智慧我們稱為毘婆舍那智慧。當我們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時,我們了悟到這些現象兩種性質,一種是身心程序的特別性質或是身心程序的單獨性質,另外一種是身心程序的共同性質或普遍性質。當我們的心深入地專注任何身心程序時,此時心從一切煩惱和障礙中清淨出來,因心的清淨或具有定力,同時生起的內觀智慧力變得銳利,透視力也強,這內觀智慧力讓我們了悟身心現象的特別性質或稱為單獨性質;和普遍性質或稱為共同性質。 每一個心的狀況有它自己的性質,特別性質或單獨性質,每一個物質或是身體的現象也有它自己的性質,稱為特別性質或單獨性質。而每一個心的狀況和身體動作的程序,同樣都具有三種性質。每一個心的狀況都是一直在變,生起及滅了;同樣地,每一個身體動作的程序也是在生起時迅速的消失,所以是無常。如此,所有心的狀況和身的現象都具有這種無常性質,這種無常性質是屬於共同性質或普遍性質,不只是無常的性質,一切心的狀況和身體動作的程序也具有苦的性質和無我的性質,所以這三種性質,無常、苦和無我屬於普遍性質或共同性質。 沒有深的定力,內觀就沒有透視力,也就不能了悟這三種性質,只有在深的定力輔助之下,內觀具有透視力,才能透視和體驗這三種普遍或共同性質。不過,在內觀了悟或正確了解這種普遍或共同性質之前,先了悟在當下被觀察任何一個心的狀況或身體動作程序的特別或單獨性質。 所以在這裡,根據阿毘達摩論,簡單的解釋一些身心現象的特別性質或單獨性質。所謂的身體,主要是四大組合起來,在某一部經典裡,佛陀開示說:所謂的「人」是由六界組成的,這六界包括四大及精神和空間,所謂精神是指心識,只有一個而已,但物質卻有四大,當這四大聚合在一起,它們之間是有空隙的,這空隙稱為空間。 什麼是四大?四大是地、水、火和風,在巴利文地大是Pathavi Dhatu,水大是Apo Dhatu,火大是Tejo Dhatu和風大是Vayo Dhatu。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特別或是單獨性質,如果我們說地大,我們是給於硬和軟的性質一個名稱,所以當我們說地大,是指明硬和軟的自然本質。當我們在用心觀察身體的任何一部份,任何身體現象,將會體驗到硬和軟的性質;水大的特別性質是流動和黏合,當我們在修毘婆舍那達到深的定力時,我們會覺察這兩種性質,流動和黏合時時刻刻都存在我們的身體;火大﹝或更正確的說,是溫度﹞的特別性質是熱或暖和冷,當我們的心能夠專注地觀察任何身體現象,我們也能體驗到熱或暖和冷的性質;最後一個是風大,它的特別性質是動作,移動、震動和支持,在密集禪修之後,我們是在體驗風大的性質:動作、移動、震動和支持,它導致一切動作的連續性,當我們正念觀察身心時,能觀察到這些性質:動作、移動、震動和支持,也就是風大。 當我們用心注意腹部的起伏上下時,會感受到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有時我們會感受到它慢慢的上升和慢慢的下降,這些上升的程序和下降的程序只不過是移動動作罷了,有時它也有支持的自然本質,所以觀察腹部起伏上下的目地,是要正確了悟風大的特別性質和共同性質。若我們的定力足夠深,我們透視及體驗到腹部的移動時,會發現它只不過是一種移動的自然程序,一個移動接著一個移動,腹部的下降也是如此。我們了悟到這只不過是一種過程,因我們正確了解腹部的移動只不過是上升與下降移動的自然程序,我們就不會把這些移動認為它屬於一個人、一個眾生、男人或女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正確了解這些移動,是自然移動的程序,經由我們親身體驗移動的自然程序,透視風大特別性質的內觀智慧會越來越深,越來越純熟。每當我們用心觀察腹部起伏上下,所觀到只有自然上下移動的程序。這種對風大特別性質的正見,能把我們的心,從有一個人或一個眾生的邪見,清淨出來,也把我們的心從貪欲、瞋恨、忿怒等等的煩惱中清淨出來,這些導致我們受苦的煩惱所以能生起,是因為我們有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我或靈魂、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概念。當修行者經由親身體驗,正確了解只不過是一種自然過程,因有著對風大特別性質的正見,煩惱也不會在心中生起,如此的話,你的心也會從消極不良的心理狀態,如壓力、恐懼、失意、憂傷、不安等等,清淨出來,而且越來越清淨,修行者就能過著某種程度的安祥、快樂的生活,這就是修行者在毘婆舍那所體驗之利益,越深的體驗,你的心就越清淨;越清淨的心,你將過著更安祥、快樂的生活。 最後祝福大家正確了解修毘婆舍那的利益,以最大的努力去達到能透視你的目標生起時確實狀況,及達到一切苦的止息→涅槃。
四、正念的訓練──如何解脫一切身和心的痛苦 今天,我們要討論為什麼必須修毘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訓練?如果有人問為什麼我們應該修毘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訓練?它的答案是因為我們要解脫一切痛苦,因為我們要解脫一切身和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必須修毘婆舍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知道修習毘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訓練,或修習智慧禪如何能夠讓修行者達到解脫一切身和心的痛苦。 接著我們也應該了解什麼是痛苦?痛苦有兩種:一種是心的痛苦,另外一種是身體的痛苦,身體的痛苦如疼痛、僵硬、麻、癢,任何疾病,根據佛陀的教義,任何疾痛,任何東西對身體有害,不舒服都是身的痛苦。心的痛苦,如悲傷、耽心、悲哀、憂愁、失意、不快樂、失望、不安、恐懼等等,沒有一個人喜歡這些身心的痛苦,每個人都想袪除這兩種苦,每個人在每天嘗試用任何方法去解脫身心的痛苦,但都失敗,只有修毘婆舍那或是智慧禪才是唯一的道路,它能引導人達到一切苦的止息,這是一種能克服痛苦的方法,一條非常自然、合理的道路,也非常有效果。 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心的痛苦,另外一種是身的痛苦。在巴利文,心的痛苦是domanassa,而身的痛苦是dukkha。有時是身的痛苦造成心的痛苦,有時是心的痛苦造成身的痛苦,但在這世上,心的痛苦往往多過身的痛苦,這是因為一個人儘管富有聰明,但是假如他得了疾病,他將不能享受任何快樂,他只有身心的痛苦,這種身體的不舒服,疾病造成他的心痛苦。所以,不管你如何的富有,如果你沒有正確了解身心過程的自然本質,你就不能遠離痛苦。但是,如果你能夠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你一定能袪除身心的痛苦。有些時候,說不定你會得到一些令心痛苦的事,但這完全不會影響你的心,你的心完全沒有感受到痛苦,因你已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 在佛陀的教義裡,具備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要達到解脫一切身心的痛苦。所以說,心的痛苦超過身的痛苦。什麼是心的痛苦?佛陀開示說:心的痛苦也是心的煩惱。當心被煩惱污染,不清淨時,它就感受到痛苦。當心已清淨,當你有了清淨的心,一切的痛苦也就止息了。是什麼造成心被污染呢?心被污染是因為有消極不良的心理狀態存在。如:貪、欲、渴望、渴愛、執著、慎恨、忿怒、生氣、惡意、傲慢、邪見、疑惑、昏沈、掉舉和掉悔、無慚、無愧,這些心理狀況是不可以有的,它們被稱為煩惱,因它們污染了心。當你的心充滿這些消極不可有的現象,你的心一定會受苦的,你的精神一定也是在受苦的。所以它們被稱為心中的煩惱。在巴利文,這些不可有的心理狀況,稱為lobha, dosa, moha,mana, ditthi, ricikiccha, thina middha, udhacca kukkucca, ahiri, anottappa等等。它們翻譯為:貪、瞋、痴、慢、邪見、疑、昏沈、掉舉和掉悔、無慚、無愧等等。所以當你有貪求一些東西時,你就會嘗試著去得 到它,有時,說不定你會得到;有時,你得不到,當你得到了所祈求的東西時,你以為會快樂,實際上,你要確保它的安全,以便沒有人能毀壞它,沒有人會偷走 它,不會被火燒毀,不會被水災沖走等等,這種執著,要保護這些東西不被毀壞也是一種苦,這種苦會生起,是因你的心祈求或貪於得到它,擁有這些東西,所以 貪、祈求、渴愛是痛苦。 接下來說「忿怒」,當忿怒生起時,或是你對一些人或一些事感到忿怒,你就受苦,這是因為忿怒致使你不快樂而受苦。所以忿怒本身是苦,因忿怒,說不定你會做惡,或許說不定你會去殺人或殺害動物。如此,你將會受更多的痛苦,為什麼你會遭受到這些痛苦?這都是因忿怒、慎恨、惡意、怨恨等等所產生的,一切不可有的消極心理狀況本身就是痛苦,它們也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在所有的煩惱中,貪愛是痛苦的近因,在巴利文我們稱為Lobha或tanha。 Lobha或tanha的含義包括欲、貪、祈求、渴愛、執著和其它相同意思的字,所以若貪愛執著時時生起,你一定會受苦。 佛陀開示說:貪愛就是集諦,不管是什麼痛苦,它生起的原因是貪愛。所以,如果我們要解脫一切痛苦,我們須袪除痛 苦之因,導致痛苦的原因是心中的煩惱,也就是一切消極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不要心被煩惱污染,應把這些煩惱從心中清淨出來,要袪除這些煩惱,我們應該做什 麼呢?要袪除導致煩惱生起的因,當因被滅了,任何煩惱再也不會生起了,當沒有煩惱時,就完全沒有痛苦,也就是遠離一切痛苦。要袪除這些心中的煩惱,我們必 須找出它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導致心中的煩惱生起呢?煩惱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心中存有「我」、「你」、「我的」、一個人、或一個眾生、或靈魂的觀念,這種觀念是導致一切煩惱生起的原因,是一種邪見,如果我們能夠滅掉這種錯誤邪見的觀念,一切煩惱就不會生起。當心中沒有煩惱,一切痛苦也止息。 如何滅除這個觀念呢?必須找出是什麼原因導致邪見產生呢?在巴利文,邪見是Sakkaya-ditthi Atta-ditthi邪見產生的原因是無明,在巴利文是Avijja,有時也稱為Moha。所以,對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無明,導致我們把這兩種現象當著是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自我或是靈魂。若能夠正確了解是由這兩種現象組成的,在我們心中就不再存有任何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自我或一個靈魂的觀念,如此的話,任何煩惱就不會在心中生起。假如我們對精神和物質的過程沒有正確了解,就會認為這兩種過程與我或我的、你、他、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個自我或靈魂之觀念是一致的。如果我們能把無明替代為正見,這種錯誤觀念就不會生起。所以,我們必須做的是去正確了解這兩種精神和物質現象的真實本質。如果我們已經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無明就消失,正見代替無明,當無明消失時,認為有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自我或靈魂的錯誤觀念也就不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我們就不會把這兩種現象認為是一個人、或一個眾生、一個我或你、一個男人或女人。如此,這種邪見就被袪除。當邪見被袪除之後,能導致痛苦的任何煩惱不再生起,當煩惱沒有了,一切痛苦也止息了,也就是說我們已解脫一切痛苦。所以,應該精進努力以便能正確了悟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 那麼,我們應如何做以便能正確了悟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在此,應闡釋什麼是正見?當佛陀說「正見」這兩個字時,佛陀指的是了解任何東西的實在樣子。在巴利文,佛陀用的字是”Yatha-bhutam(如實)”,意思是實在樣子或就是這樣子。佛陀說:比丘,你們應照著物質現象的樣子,了悟它的實在樣子即是如此,這就是正見。同樣的佛陀說:受、想、行、識,佛陀也如此開示說:諸比丘,你們應該照著受、想、行和識的樣子,了悟它們的實在樣子,既是如此,這就是正見。 根據佛教的哲學,這五蘊組成所謂的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個自我或靈魂,總共有五種蘊或集合。第一是身的現象或物質現象的集合,第二是受蘊,第三是想蘊,第四是行蘊,第五是識蘊,我們必須徹底了悟五蘊的實在樣子就是如此。當一個人能夠如此了悟五蘊的實在樣子,他就有了正見,他就不會把任何五蘊之一當著與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個自我或靈魂是一致的,因這並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眾生也不是一個男人或女人,那它是什麼呢?這只是身體現象,感受、想、行和識罷了! 總結來說,這都是身心現象,一個接著一個生起及消失。當你如此領悟之後,你就不會把它們當著與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自我或靈魂、一個男人或女人是一致的,如此,這種有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自我或靈魂的觀念就被袪除,當這種引起一切煩惱生起的觀念被袪除之後,一切煩惱就不再生起。當沒有煩惱之時,痛苦也完全沒有,痛苦就在此止息。 所以,你必須做的是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確實樣 子,那麼,我們必須做什麼以便能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確實樣子呢?佛陀教導我們一個最好,最簡單又最容易的方法,那就是正念的訓練,在大四念處經,佛陀詳細 地闡述這種方法,在這部經裡,佛陀說要以正念依照當下心和身發生什麼而觀察,一瞬間接一瞬間地觀察,以便能正確了解任何心的狀況和身的過程,或身心現象的 真實本質,這種以正念觀察身心現象,是唯一的方法能致使我們根除這種有一個人、一個眾生、一個自我或靈魂的觀念和滅除所有的心中煩惱,這種方法也就是正念 的訓練。 那麼,我們必須正確地明白正念的訓練,或是修習毘婆舍那或是內觀智慧禪的原則。修習這種禪的目地是要了悟或正確了解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或是確實的樣子就是如此。所以毘婆舍那的原則是以正念知曉當下在身和心發生什麼之確實情況,我們應對這正念的訓練之技巧具有正確的了解。依根據這原則,我們應以正念觀察任何在當下生 起,而又明顯的心理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照著確實樣子觀察它,如果我們能夠正念觀察一切心裡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一瞬間接一瞬間不停地觀察,我們的正念就 變得持續不中斷,當心深入地觀察任何心裡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時,內觀智慧現起,覺悟這兩種現象的真實本質,這就是正見。所以我們必須以正念觀察在當下生起的任何現象的原本樣子,不能遺漏任何一個,為了讓習禪者更容易實行正念的訓練,我們指示習禪者以腹部的起伏上下,作為基本的習禪目標,或是最初的目標。如此,當我們在坐、站、走、躺下時,我們必須以正念觀察任何在當下生起的 心裡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之確實樣子,目地是要正確了解它的真實本質,正如我早已說過,當正念持續不間斷一段時間,定力就變得足夠深,讓我們透視覺悟到身心 現象的特別性質或單獨性質,第二是身心現象的普遍或共同性質,第三是身心現象的生與滅的性質,在巴利文,特別或單獨性質是Sabhara lakkhana;普遍或共同性質是samanna lakkhana;生與滅的性質是savkata lakkhana其實生與滅的性質包含在普遍或共同性質裡面,共同性質是指無常、苦和無我,一切身心現象都有這三種共同的特徵,那麼,什麼是無常?無常是生與滅或出現與消失任何心裡狀況,不管好或不好,在當下生起,又非常迅速地消失,所以這就是無常。 比如說,生氣從你的心中生起後,然後非常迅速地消失;但它又會再生起,然後又消失;接著它又再生起及消失,如此;生滅依照這種規律的生與滅,所以是無常。意思是說我們了悟生與滅,或出現與消失,這是因為任何心的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都是無常,因它生起之後,非常迅速的消失。所以,當我們說共同性質的無常,它包括生與滅的性質,sankata lakkhana在佛經的註釋,只提到特別性質和共同性質,因生與滅的性質已包含在共同性質裡面,所以當我們的正念持續不中斷,強而有力,我們的心就能深入地觀察任何心的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心就從煩惱中清淨出來,當心清淨之後,與定力同時生起的內觀覺悟力將變得銳利且強。首先,它透視或了悟任何當下被觀察心的狀況,或身的動作過程之特別或單獨性質,當定力再加深時,內觀覺悟力將透視或了悟當下被觀察的身心現象之共同性質,那就是無常,苦和無我。 今天的開示就到此為止,祝福大家正確了解修習毘婆舍那的技巧,盡你的最大努力,時時保持正念,清楚知曉什麼是身和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