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丨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强子1963 2015-10-18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学,影响直至五百年后。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理念之一,他也是通过这种精神和实践上的双重磨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终有所成。

——国馆君按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生于书香世家,不等于能成为文化人,人的过什么样生活,一切取决于他的选择。一个晃头晃脑不知所以背诵的孩童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问了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只见这四尺孩童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是他以后要走的路。


这位不可得多得的人才,是明朝圣贤——王阳明。在中华千百年历史长河,被称于圣贤又没于尘埃中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张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贤,王阳明是也。



年少不凡走仕途


年少的王阳明难得有如此悟性,加之于书香世家,终日看书,勤倦忘餐。每当别家孩童邀请出门玩耍,他都一一拒绝。沉寂书海,使他成为了同龄人中的异类,但每个圣人在发光前,都需要走一段又一段的孤独的路。


作为书香世家,王父为王阳明安排担任地方中级官员。王父的要求三“不”——不近朝廷,不做重臣,不冒危险。这个气盛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怎么会妥协,坚持做一名圣贤,说起来,如果王阳明的人生之路按父亲的安排走,那么史书上并不会留下他的名字。



龙场悟道,圣人诞生


王阳明的觉悟绝非偶然,他钻深山,走山路。放弃固有思维,重返梦寐境地,重建思想。


有一夜,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孟子下阶迎之,王阳明鞠躬请教,孟子为了告诉他良知,千言万语。王阳明梦中惊叫连连,连同旁边的同僚一同被惊醒。


同僚问:先生,为何惊呼?

王阳明大喊道:“我知道了!我终于明白了!”

同僚问:你明白了什么?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啊!”


在后继的日子里,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以身致教,这就是中国史上大名鼎鼎的龙场悟道。


他所提出的心学的根本是“知行合一”,没有人可以从他人撰写的书中,完全复制他人的智慧,能复制的只有形,没有血肉。王阳明年少终日看书,勤倦忘餐,决定了思想与他人的差异,他获得的思想,是自身的智慧,这是他人无法复制的,这也是知行合一的理念——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建功立业笑谈间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者里若实现了一个,则为不朽。历史上所谓达到这种境界的“不朽者”多名不副实。而王阳明则三者齐备,用德、功、言实现了自己对思想的达成度。


历史中,王阳明被称作觉悟者。而恰恰人的思想与智慧,无法复制,也无法传承。现实中有许多人,都能够对王阳明的思想与智慧居高临下的点评一番,但在智者眼里,这些所谓的点评,无非是无知者的言论。


王阳明对于这些评论,有不知我者,谓我所求的风度,只是说了一句:“致良知。”他说的良知并非智慧,良知也并非思想。思想与智慧,是思想中有良知,不断努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他写了这样一首诗,说明眼人才会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而他悟道后,获得了智慧的大成,也获得了思想上的自由。


江日熙熙春睡醒,江云飞尽楚山青。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yǎo)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形。

未须更觅羲唐事,一曲沧浪击壤听。

转自丨国馆(ID:guoguan5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