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书法之章法(三)

 百了无恨 2015-10-19
 

 

漫谈书法之章法—兼议浣成书法之章法(三) 儋耳夜话之艺术评论
20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当代书家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点。但浣成先生他就意识到了这点。其次,所谓章法的概念,无非就是一个“布局”的问题。但人们习惯上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这个概念不是那么准确。因为我们一般人往往忽视一点,以为那是字与字之间的分布格式。其实,单个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象形文字。这个特点就注定,单单一个“字”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章法。你慢慢想想是不是这样呢?故说,在一幅书法作品当中,构成章法整体的是文字、印章、文字这三点。人们习惯认为两种元素,其实是三种----文字当中还有“字”!你说有些汉字除了偏旁结构,是不是还有两个字的合成组成一个字呢?

21

中国书法以汉字作为审美主体,这不是说你从汉字当中随便把它搬上宣纸就完事的。也不是说你再从篆书随便掏出个字镶嵌进作品中拼盘就完事的。我们一般人写书法,行书就是行书,篆书就是篆书。因为在理念上他们没有把汉字当做文化符号看,都当做传达意念的记号看。须知,书法是中华文化载体的一门艺术,日本书法摆脱传统书法的约束,迈向艺术书法的时候,他们是把同样的审美主体的汉字作为美学符号看待的。如果你留意日本书法你都不难发现,已经不知道他们写的是什么字。简直就是图案。但作为汉字母国的咱们,应当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原则,选择唤醒与激活中国书法表现语言的敏锐度和感染力,还书法“艺术”面目,向日本书法学习提升书法艺术含量的同时,从汉字的结字象形入手,增加书法的文化品味与文化含量,即,抓住最能彰显体现汉字文化的一面,让世人透过浓缩中华文化特点的中国书法,窥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才是正道!这个义务是由咱们汉字母国与民族归属所决定的,赋予当代书家肩上的历史使命。

22

我国的书法,从来便称为东方的一种美术。美术是属于情感一类的美化技术,有美感,但距离艺术有差距。原来我国的文字是从象形蜕化而来,其初是和绘画不分的,如甲古文中代表“人、龙、羊、鱼、目、日、子”这几个字。而且一个字的写法,繁简变化不同,有像其静态的;有像其动态的。这种符号,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简化了的美术图画,不正是美而富于情感的吗?直到秦汉时代,书法的形式统一以后,绘画才成为独立出来。书法的结构、间架、行列、点画与所用的工具,虽然渐渐和绘画分了家,可是其中所包含的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还是存在的。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那些所谓“著名书家”,各个都抱着前人的书学理念,张嘴闭嘴“二王”,好像不这样就显示不出他师出有名,学有渊源似地。过时的理念固化后,沉湎于技法的琢磨当中,写出怪书丑字,比比皆是。你去翻开中国书协那些“主席”“理事”们的作品看看!不是我骂他们,连权威的北大书法研究所长都把书法的文化理解成为“书写内容多些孔孟庄老”之乎者也。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吗?一开始走上舞台唱京剧,你的唱腔就歪了,还唱什么“谢谢妈”(红灯记词(⊙_⊙)?)

23

第二点,汉字出处有源,作品配字多元。凡是对他人作品进行抄袭、拷贝都是毫无创造力的行为,不论是对古人的还是对洋人的。中国人擅长假冒,书家习惯临摹。因为无需费脑子,尤其是对着甲骨文字图式去“写”,就当成一幅作品大功告成,然后冠之“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当成自己的创作。我说那“之”字搬过来,摸样丝毫不差。这种书家,这个勾当谁都懂做。你是写自己的字还是写别人的字啊?我们知道,我国文字的成熟,都是前人把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作为宝贵经验的基础改进的。文字题材虽然也是书法艺术创作时所用的材料,却是作者经过了选择、取舍、剪裁,看出了它的意义,准备进一步加工改造形成艺术形象的结果。难度在,它要求作者必须有高超的悟性,能真正的把握、深刻的发掘特定文字的意义。在具体作品中,特定文字本身的意义和作者的审美理念,总是在不同方式上有着某种结合。

24

他的书法作品中,对结字的处理没有僵化于一种模式,从字典里找到个字了就写上去了。而是随时根据书写内容、章法格式需要来选择文字的。写什么,表现什么,选择那些字型,这些都是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个人平时积累的经验暗示给作者的一种想思,可它是储积在作者的印象中,存放在他平时学习形成的记忆的字库里。当他的作品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意境时候,这些文字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他马上就可以捕抓到它,把它准确的镶嵌进去。甚至,有些字在一般人看来字典里是没有出处的,他可以根据章法需求“加工处理”,让那些几乎死去的古文字符号复活过来,让人感到它们既陌生又熟悉;既神秘又亲切;既深奥又贴切;既奇特又美丽。以致于有人误解,以为是他写的是错别字。这简直就是天大的误解。大家别忘了,文字源于象形,它是人造出来的。“龙”字都有上百种写法,其它文字为什么不可以有多种写法呢?字典里没有,但只要你能感觉出来就可以。这就是他的学养问题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薄发”就是这。

25

例如,他书法作品中为了体现象形,他选了个“匑”字,这是鞠躬的“躬”字,这是唐人颜元孙(书家颜真卿的伯父)撰写的一個字书小冊子《干禄字书》中列出的字。该字颜元孙只列出两个----“躬/躳”,且都标明是正字的写法。但这个字也还有写成“匑”和“匔”的。我们了解汉字的这些俗写或碑別字,就今日而言,对改革与规范汉字是很有益处的,尤其是文字学者和书法家,即使将汉字简化,也可从中弄清某些字的渊源流变及相关道理。而从事书法的人更应该多认识一些汉字的不同写法,如果某一幅书法作品中出现相同的一个字,考虑到视觉“变化”的实际功用,其实也可以俗字或通用字替代其中一个相同的字。如“夜落乌啼……”这首诗,章法的文字布局上,它和甲骨文分段处理是一样的。整首诗他打破按照顺序由上往下的作法,分成四段处理。

26

但在具体处理文字上,他又和甲骨文不同,本来甲骨文的有些结字天成就是大小不一,那是无奈。然而,他采用大篆或者行草入书的时候,篆文字原本就统一大小,一般是按照顺序排列的。但到了浣成手里,他偏偏不这样!他采用了甲骨文的章法,却凸出加大了原本一般大的篆书,抓住一个“啼”字将其置顶。当观摩这幅作品的时候,我们的视觉首先就受“啼”字的牵引,看了首句,你会自觉不自觉的受他制造的“气场”感染,不自觉的将这首诗背诵了一遍。还用得着读者去读整首诗吗;当代一般书家,根本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咱说他们不过是“写字”,不是贬低。他们名虽贵为“家”,你说他们头脑的记忆力有几个人能象浣成同志那样,熟知汉字的淵源流变的呢?坦白说,我身为一个文化学者,我和文字打交道几十年,我喜欢书法收藏,接触过不少书家,包括省一级的书协主席,有些还是非常好的朋友,遇上像他这般熟知文字和汉字流变历史的书家,他还是头一个。我古怪刁钻,翻典籍找出些冷僻的古字考他,结果都被他破解了。还真是不能不服他.

27

第三,灵活运用各种笔法,笔法服从章法。笔法是技术,章法是艺术。这个咱要首先弄明白。根据我两年多的留意观察,他的书法作品变数相当大,各种章法都有,可是他的作品不管怎么变,既可让你能从中找到传统经典笔法元素与各种字体原有的正确笔路痕迹,它又不是简单的“拼盘儿”那般简单,而是很有机的将几种元素溶合在一起,看是字又似画。为什么说八大山人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拆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就是因为汉字天成就具有这个特点。浣成的书法(见:附图篆刻作品“古云中”和“山水情”书法作品“楼中听雨”等)大多都常常混搭与溶合几种不同朝代文字。书法如此,如果留意他的绘画小品,你更会发现他已经把文字当成画来使用,根据文字象形优势与接近画的特点,融入写入他的绘画小品当中。创作不是简单写字,很难的.

28

如,有的人用中锋,有的多用侧锋,以快面取形、结字有以行书为主,却没有线条质量(注:没写过篆书的人线条如刀锋芒毕露),线条在拉拽运行过程中没有信息含量,一笔的两点之间没有情节变化,这是评价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书家功力的考核问题了。他浣成就能在一幅作品中穿插使用各种笔法去处理不同的文字。甚至,没有的或说文字原本没有的笔画,他在不影响字的原意前提下,出于章法考虑“添枝加叶”。如,印章“南”字,旁边那个半边“字”(你猜什么字?实际上什么字也不是,而是出于作品章法考虑,为了构图的平衡,他在打残时故意“造”出来的一个符号罢了。他让你自己想去。事实上,这种作法,在我国篆刻传统上也是允许的存在的。我国清代山西“日升昌”票号,出于防伪手段需要,在印记上就是这么干的)。可见,作为艺术家,他除了具备一定的学养,对我国文字史有研究外,他还具有了艺术家非常难得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种灵动性与非常优秀的艺术才能和技巧以及广博的知识面。他的书法知识与篆刻知识两者间能融会贯通,互相渗透,这也是艺术家长期实践探索经验积累的结果。

29

书法的东西历史太久,传统的积淀太厚。它的确产生过巨大的凝聚力,所以中国人是最好念旧寻根问祖,最不能忘祖的民族,在海外华人街餐馆居家大都悬挂着一幅中堂。历史与近代又有许多大师象高山一样挡在前面,论眼力、论写字、论学问、论修养、论境界等等,今人全没戏。试问,今天有几个知道几个汉字的结构源流?能读出欧阳询《皇甫诞碑》开篇第一句介紹皇甫诞的话,说他是安定-“朝那人”,而99%写了大半辈子欧体字的人都念不对“朝那”的“朝”字,有人更把“皇”字读成阳平(二声)出口为“皇帝”的皇,而实际读的是阴平(一声)读huāng(荒)音。若再加上字义与造字源流等等,就更麻烦了。创新是需要“资本”或“资格”的,并非一拍脑门或心里发狠、咬牙切齿、绞尽脑汁地天天琢磨“我要创新”就能创出新來的。

30

这里我提醒诸位留意:传统很厚重。该做的,该有的,咱聪明的前辈基本上都做过了。可借鉴的东西多,意味着技法的空间也小了。唯有“艺术”的空间很大。因为前人没有艺术的理念和行使文化书法的使命。他们的书法一般都是停留在当时那个朝代流行的文字书写之上。不信你打开字帖看看。根本就没拼盘写法,也没章法上千变万化。连甲骨文“二王”父子都没目睹过其风采。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留给我们这代后人撞上了。你连这个机遇都看不清楚,你怎么把握机遇创新?为什么文化学者的书法文化品位高,为什么一般书家的书法漂亮却苍白无味?为什么“著名”书家净多是些怪书丑字?根本原因就是浮躁之后没有潜心研究古人,没有机会观摩日本外界对书法变革新动态,也不理解时代审美变化。整天喝酒应酬,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不信你观察你身边的书家活动,让他们说说以上几个字他们怎么读,听听他们对汉字流变过程怎么讲?考察中国文人艺术及其审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不难发现它是被动外部的历史存在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