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学习笔记)

 江山携手 2015-10-23

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议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

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行为方式、行动举止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信念,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为行动。

实践向我们证明,道德信念的坚实基础要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定,不过在这个时期必须使孩子所看见的、所从事的和观察的一切都具有鲜明的、显而易见的道德含义,才能使他分辨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我们尽力使善良、光荣、正义能给孩子带来个人的快乐,而丑恶、耻辱、非正义则使他不快、忧虑乃至痛苦。

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习惯(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包含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只有我为他人做好事自己并不受益,只有当我不只一次地体验过自己不受益而为他人做好事的快乐、这种仅仅由于做了好事而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才会在有人做坏事而于我毫无损害的情况下,也把它当做自己的不幸来感受和体验。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从而达到行为和思想的一致。

人的意识不是电脑的储存器。认识,只有在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信念。

信念的形成过程,要求儿童先要能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先要能支配自己的愿望,即应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围人的利益,我的幸福不能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不幸。我们要教育孩子:

对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个现象、一件事情,你是怎样想的就要怎样讲,任何时候都要别试图猜想别人想让你说些什么。这咱企图会使你成为一个伪君子、阿谀奉承者,以至最终成为一个卑鄙的人。

当你看到,在你眼前发生了不公正的事、欺骗行为、损害人的尊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时,你心中气愤不过,想去干预,主持正义……可是另一种想法悄悄地提醒你:别去参与,这不关你的事。要知道,这是一种胆怯的声音。你要按第一个动机去做,——感情、良心的召唤——这常常是最崇高的。对丑、非正义和凌辱现象抱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会使你变成一个无所关心、冷酷无情的人。

假若你没有事先单独跟同学谈过他的缺点,没有想方设法使他相信他不对,就不要当着集体批评他。如果你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那么也没有必要去进行批评,批评就会变成无用的空话。

假若你听到了对于某人、某种行为、某件事的议论,不要像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对你听到的加以思考。事事都要有自己的意见,要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确信别人讲的是对的,那就应当支持他,维护他的想法。

一天结束之后,你要想一想:你为别人的快乐和幸福做了些什么,你为自己的进步——这也是与人为乐的一个方面——做了些什么。假若你没有任何作为,这就是说,你白白地度过了一天,那你明天就要加倍努力,弥补今天的损失。

如果你的好朋友在学习和劳动中落后了,你要帮他克服困难赶上去。如果你不关心他的落后,这说明你是个冷漠无情的人。在精神上给朋友的温暖、善意、关怀、提醒、挂念、爱抚越多,给你生活带来的快乐也会越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