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喝对了也能防血栓?!

 xm1234567 2015-10-30


整理/希腊之心

图/俞升昇

综合于网络

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就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心跳急促,失忆,意识就快消失;缺水20%会昏死。

对于人体这么重要的水,你真的会喝吗?这几天气温骤降,导致心脑血管病高发,有一个喝水就能防血栓的简单方法,你知道吗?


什么时候喝水最好?


1.起床后:早晨起床后适量多饮些水,可补偿夜间水分的消耗,对预防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2.三餐前约1个小时:餐前约1小时空腹喝水,可使水分补充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应体内对水的需要,保证分泌必要的、足够的消化液,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同时可以不影响组织细胞中的生理含水量,还可以避免临睡前口渴饮水,导致起夜、第二天眼睛肿等。

3.上午、下午工作间休:工作期间喝水,可以补充由于工作流汗及经尿排出的水分,而且体内囤积的废物也会因此顺利排出。

4.睡前2~3个小时:这个时间饮水可以冲淡血液,加速血液循环。


应该喝多少水?


每天喝水不能少于500毫升,但也不要超过3000毫升。

一般而言,人体每天通过尿液、流汗或皮肤蒸发等流失的水分,大约是1800―2000毫升,因而,每人每天需要补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

但我们每天吃的各种食物内含有很多水,这2000毫升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获得。因此,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摄取的1000―1200毫升水分,我们每天只要再喝1500毫升水,也就足够了。

痛风、肾结石患者等需要多补充水分的人,应遵照医生的建议。


喝什么水最好?


新鲜烧开的温白开水是最适宜饮用的水。中国权威营养学专家还认为以下四种水是好水。

1、弱碱性水。水的PH值应接近或略高于人体血液的PH值。人体血液PH值为:7.35~7.45。

2、小分子水。水分子小,则容易被人体细胞吸收,这种水也被称为活性水。

3、高龄水。水龄越长越好,不同来源的水的更新时间不同,河水更新要20天,湖水要100年,地下水至少要300年。

4、负离子水。也就是负电位水。只有负电位水才能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


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气温骤降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期!!!而防血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夜间多喝水。

晚饭到早饭之间十几个小时,加上排泄、皮肤蒸发,人体很容易缺水。睡前喝一杯水,可以稀释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等突发危险。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保持一定的水分还有利于控制血糖。


夜间补水的具体方法:

准备一个能装500~1000毫升水的保温杯放在床头,

1、临睡前——喝200~300毫升水。

2、夜间小便后——喝两三口水,大约100毫升左右。

3、晨起——再喝300~500毫升。

如果夜间喝得少,晨起可多喝些。但如果喝水过多反而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切记要适量!尤其是心肾功能不好时,更要控制饮水量。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心脑血管病的小常识,你要知道。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兆:


1、肢体麻木无力

2、突然说不出话

3、听不懂别人的话

4、突然头晕、头疼

身体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气温骤降,心梗和脑梗高发


当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剧增,为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要改变心率和增加血压。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自然就要加重。其中,最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发是通过寒冷激发冠状动脉痉挛,在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塞发生。这种现象,表面上看与“冷”直接相关,但细分析,是与气温的变化密切关联。

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发现,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上升7%。

同样,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就接踵而至。脑卒中发生率的高峰在每年的冬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