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叶经——刻在树叶上的记忆

 国之档案 2015-11-03

   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和德宏州的傣族同胞,在印刷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还有一部分人用铁笔在经过特殊处理过的贝多罗树叶上,用傣族文字刻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种树叶被称之为贝叶经。

    用贝叶抄写经文,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泰国、缅甸传入中国的西双版纳。据贝叶经记载,贝叶经佛教经典传入西双版纳被傣族先民接受之后,西双版纳的第一个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将佛教经文刻写在贝叶上,刻写的第一部经书是他本人所著的《帕苏提麻嘎》。《帕苏提麻嘎》的问世,标志着傣族贝叶经的正式诞生,也开创了傣族贝叶经本土化的先河。从此,傣族历代文人、僧侣世代刻写,不断积累成为傣族特有的贝叶经典籍。

    在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傣族同胞称贝叶树为“戈兰”,称贝叶经为“坦兰”。用贝叶刻写成书,虫不蛀并且耐磨,可以保存几百年。在西双版纳、临沧保存的贝叶经,有巴利文和傣文两种文本。现在一般多用老傣文刻写,其规格有每页四行、五行、六行和八行,行数的多少,由贝叶的宽度决定。内容除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大量记载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民间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指导傣族生产生活的大百科全书,形成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被专家称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傣族同胞对贝叶经特别珍爱。有一个专门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叫做“赕坦”(献经书)。赕坦前,傣族群众把自己认为比较好、有意义、值得珍藏的有关知识、民间传说故事等请会刻会写贝叶经的抗浪刻写成贝叶经,敬献给佛主佛寺。过去,这种习俗遍及傣族聚居区的各个村寨。目前,由于会刻写贝叶经的抗浪没有几个,加上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的赕坦习俗,现变成手抄经书和复印品。已经没有多少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赕坦仪式完毕就被佛爷们烧掉或丢掉。据了解,只有在景洪市勐罕镇的部分傣族村寨,还保留着真正的赕坦。

    为保护历史悠久并传承了上千年的“贝叶经制作技艺”,在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经西双版纳州政府申报,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档案局、文化局的调查资料显示,到2010年为止,坚持刻写的传承人只有30位,临沧地区已经没有人了;而且均生活在农村,年龄在65岁以上。

    笔者认为,为使流传上千年的贝叶经制作技术永不失传,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联合举办“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请版纳的传承人康郎老人传授技术,培养更多的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把贝叶经制作技艺永远地传承下去。

(编辑:刘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