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001课~桂枝类方~《类方讲伤寒》高珊珊老师20151103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5-11-08

京-高珊珊<shanshannongao@gmail.com> 2015-11-3 20:00:21
大家好,今晚是“汉传中医《伤寒论》免费普及课程——之《类方讲伤寒》”的第一堂课。

这已经是汉传中医第七次系统宣讲《伤寒论》, 而汉传在恩师刘志杰老师的带领下,也已经走过了八年风雨历程,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他们遍布五湖四海,各自造福一方。这次宣讲,将由其中的八位担任讲师,和大家共同学习。

本次课程,“不类经而类方”,从临床实际使用的方证入手,用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进行解析,让大家摆脱繁琐条文,学会“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实用经方方证。本次课程共分12大类,112方,包括恩师所著《伤寒论类编补遗》中的全部方证。这个月,将由本人和大家共同学习第一大类:桂枝类方。桂枝类方,包括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20个方剂。

今天我们讲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也就是说,桂枝汤的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切方剂的创制,都可以以桂枝汤的配伍法为根本法则。说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拿到一个中医处方,应该怎样去分析?作为医生,开方应该遵循怎样的配伍法则?作为患者,所服用的处方到底是何功用?这都需要对方剂进行解析。这个经方解析法,古今医家都在试图参破其中的玄机,可惜的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系统理论做指导,因此,都没有将其彻底破解,空做了“无用功”。

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建立在《汉传经方辨治学》六纲五证辨治系统理论基础之上,适用于任何中医方剂,包括对时方的方剂解析。任何经方或者时方方剂拿来,用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去分析,然后按照我们汉传的辨证理论去指导运用,疗效则不可同日而语。恩师已于2014年10月9日,将刘志杰方证解析法的学术成果,无私公布在汉传论坛,博客及微博中,有心的同学应该已经分析研究过了。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大要如下图:

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就以桂枝汤为例,学习方剂的解析方法,并分析其中的配伍法则。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两 30克),芍药(三两 30克),甘草(炙,二两 20克),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我们拿到一个方子,首先要分阴阳,也就是分寒热药的比例。


阴阳两仪,实际上是三才,其中暗藏一个属太极的平性药。桂枝汤中的阳性药有桂枝(性温),生姜(性温);平性药有甘草(甘滋),大枣(甘滋);阴性药有芍药(性凉)。

总体来看,2个阳性药,1个阴性药,2个平性药。因此,桂枝汤为阴阳并用,顾护中气且阳多阴少的方子,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的三才之道。三才之道,为经方的典型配伍法则,阴+阳+中气的三才配伍模式,可保扶阳不伤阴,益阴不抑阳,且顾护胃气津液。桂枝汤阳药多,阴药少。因此这个方,主治的是寒多热少的病证。你要是给用反了,去对治热多寒少的病证,就会出问题的。《伤寒论》里的诸多“坏证”,都由误治造成。寒多热少的病证,在六纲属厥阴病。

我们简要复习一下六纲的概念:

太阳病:表阳热实
阳明病:里阳热实

少阴病:表阴寒虚
太阴病:里阴寒虚

少阳病:半表里寒热并见,热多寒少(属少阳:寒热并见,热多寒少,不拘病位)
厥阴病:半表里寒热并见,寒多热少(属厥阴:寒热并见,寒多热少,不拘病位)

一目了然,根据桂枝汤的三才属性,可以治疗寒热并见,寒多热少的厥阴病或属厥阴病。

三才确定了,我们再用四象解析法分析:


君药,就是治疗主症的药,一般药量使用比较大些。

臣药,顾名思义,是大臣,宰相。协助君王做事的。它主治的,就是主症以外的兼症,同时加强君药治疗主症的药力。

若君药是寒凉药,那么,臣药也必须是寒凉药。君药是温热药,臣药也必须是温热药。臣药药性一如君药。

桂枝汤,阳药多,阴药少,因此君臣药,当以阳药为担当,也就是桂枝和生姜两药。

谁来当“君”呢?3两桂枝和3两生姜相比,桂枝的堆儿更大,生姜因为是生药,汁水丰富,3两的药力不如3两桂枝大,因此,以桂枝为君药,治疗主症,生姜为臣药,治疗兼症。

佐药都是平性药,本方使用的是炙甘草和大枣,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使药起到沟通阴阳的作用,与君臣药性相反,本方以芍药为使药,清微热去微饮,作用不可低估。

我们汇总看一下:

【桂枝汤】
君:桂枝(辛温)
臣:生姜(辛温)
佐:炙甘草(甘滋)大枣(甘滋)
使:芍药(酸凉)

由此我们得知,桂枝汤寒热并用,温热药多,寒凉药少,在内伤病范畴,可以治疗寒热并见,寒多热少的厥阴病或属厥阴病。
在外感病范畴,桂枝汤辛温发散,温阳达表,祛风寒,清郁热,养津液,治疗太阳病中风证。

方是墙,而药是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如何有机组成方剂,遵循恩师的三才、四象、五味解析法,能够得到系统化,科学性的解读。透彻掌握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后,我们就能够从组成一个方子的若干药物,以及一个类方的加减演变中,得到配伍的微妙法则和药症的加减规律。有关刘志杰方证解析法,特别是五行五味解析法的详细讲解,是《汉传经方辨治学》中的高级内容,需要在系统学习六纲五证辨治框架,以及六神规范方后方能掌握,此处从略。解析了方剂,我们再看汇总后的条文。晋代的陈延之,在《小品方》序中说,古代的经方,都是“病起药兴”,也就是说,不是执死方以待患者,套已有的成方(甚至把药都提前熬好)去用,而是根据所来患者的病情,“量体裁衣”现作方。

经临床验证,果然痊愈了,那么便把这个病案和方子记载下来,上报官府审定,成为“医典”。《伤寒论》,或者应该叫《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就是古经方的代表。那么我们今人,即使没有作经方的本事,也不能刻舟求剑的死套方证,而是要领会方证条文的精神,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有是证而用是方。

辨证,要用六纲五证的规矩来衡定。每一个证,都是由一系列症状群组合而成的。这一系列症状群,在《伤寒论》相应条文中,有或详细或简约的记载。


我们来看恩师所著《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有关桂枝汤的条文汇总:前面讲过,《伤寒论》书简不全,次第已乱,每一个条文,都是一个碎片,我们研究条文,只能是尽量汇总拼凑。
由桂枝汤条文汇总可知,桂枝汤的常见症状,按出现频数排列,依次为:

发热(6次),汗出6,恶寒3,恶风2,头痛2,身痛1,鼻鸣干呕1,气上冲1,衄1,烦1,便坚1,渴1
常见体征有:脉浮9(数2,弱2,大1,虚1),脉迟1

那么,结合方证解析和条文汇总,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桂枝汤的使用标准(初级):
六纲:内伤:厥阴病,属厥阴病
外感:太阳病中风证
五证:阴痞证(凉滞多,烦温少)
常见症状:太阳病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身痛
凉滞证:鼻鸣干呕,气上冲
烦温证:衄,烦,便坚,渴
常见体征:太阳病中风证:脉浮(偏虚)

脉浮,主病位在表,外感中风的脉象多为浮缓脉;而厥阴病或属厥阴病的脉象多种多样,并无特异性。 脉的迟数,是从脉率上说。各家脉书中说,数脉主热,临床观察并不都如此。有很多寒性病,在严重的时候,也会脉数的。因此,脉率快,并不能代表就是有热证,要与症状合参才能断定。《金匮》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大脉,虚脉,弱脉,都主气血津液不足,正气虚弱。因此桂枝汤里,用甘滋生津的炙甘草和大枣顾护胃气津液,补虚劳。
最后看一下药症:

桂枝,治伤寒中风(恩师《药症本草经》增补);生姜,主伤寒头痛,除风邪。发热恶寒,是外感病(包括伤寒,中风等)的典型表现,而汗出,是外感病中风证的典型表现。因此,桂枝生姜,可以很好的对治太阳病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身痛等症状。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二者对治五证中的凉滞证:鼻鸣干呕,气上冲等气滞气逆症状。

芍药,破坚积,寒热疝瘕;可入半表里病位,做为使药,沟通阴阳;性凉,主治烦温证:衄,烦,便坚,渴等症状。

诸药合用,可以完美的全面照顾条文症状,达到方证、药症的高度吻合。恩师有言:方证病机相应,为辨证论治之本;而药症与患者具体症状相对,为随症裁方之源,这也是辨证的尖端。

仲景先师也为我们示现了随症裁方的方法,他以桂枝汤为祖方,进行药症加减示范,演变出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等一系列变方。

然而,临床所见病症千变万化,一本《伤寒论》不可穷尽列出。这就需要我们精研辨治学,学习“病起药兴”“因病予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方法,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解除身心疾苦。

本课重点内容总结如下:


按图索骥,寒热属性辨正确,方与“症状群”相应超过一半,临床也是有效果的。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参与,这周五我们开始讲授桂枝汤的一系列变化方,欢迎届时共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