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孩子的恐惧,父母必须知道(附疗愈绘本推荐)

 ww673 2015-11-25

 常有父母问,我的孩子怕黑,怕“怪物”,怕大一些的声音……并为孩子的“害怕”表现而发愁。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并推荐一些相应的绘本。

  是人都会有怕的时候,或怕的东西。孩子因为比较弱小无助且应对经验不足,可能会比大人更多地体验到“害怕”。比如,他们会怕黑、怕小动物、怕自己一个人独处……每个孩子害怕的东西都不尽相同,父母需要多留心观察、多与孩子沟通。我们陪孩子去跟他的“害怕”待一会儿,帮孩子解释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真相,多陪孩子尝试新鲜事物,一般孩子们的“害怕”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要提醒的是,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所有父母需要留意两点:

  一、不要随意给孩子扣“胆小”的帽子,而是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害怕”

  恐惧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恐惧的人,他可能早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出自本能的护身符。

  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的六种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恐惧、愤怒、悲伤、惊奇和厌恶。可以说,包括恐惧在内的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且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

  所以,父母切不可因为孩子害怕某物、某事、某人而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害怕一样东西是正常的,害怕“害怕”,才值得担心。

  二、不要认为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前几日,微信上流行下面这张图片:

  

  不少时候,孩子们的“害怕”是人为诱发的。一个世纪前,行为主义学家华生用实验告诉了我们这一可怕的真相。

  在这个实验中,华生将小老鼠放在孩子的面前,同时在孩子的背后敲击物体发出响声,结果导致孩子恐惧反应的出现。多次重复之后,他们又分别在孩子面前呈现兔子、毛绒面具等,结果孩子在看到这些物体时也会出现恐惧反应。

  华生因为这个试验备受世人诟病,不过这个实验也给大家带来很多启示。如,人们在习得某种行为的同时,可能会习得当时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并条件化到今后的人、物和环境中去。正如我们很多人都曾因为幼时的某个痛苦经验(溺水、被咬或者从高处跌落),而在成人后不自觉地对某一事物做出下意识回避那样。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能就会对孩子出现的恐惧情绪和行为有更多的理解,也会更注重对孩子当下情绪的关注和疏导。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避免做另一个“华生”,人为地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当然,并非所有的恐惧和害怕都能找到根源,且从进化来看,恐惧也不全是坏事,它有其积极的一面:能保护人类对未知的警惕和做出或逃跑或应对的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恐惧情绪和反应,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恐惧/害怕时,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保护孩子,而不是如下面这个实验那样。

  如果孩子怕“怪物”,读这些

  

  《我要来抓你啦!》

  【英】托尼·罗斯 文图 敖德译

  恐惧就好像书中的怪物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某个地方钻了出来,大喊着“我要来抓你啦!”它张牙舞爪、露出锋利的牙齿,所到之处,所有的东西无一幸免,都被他吃进了肚子里去。它把山峰当作饼干咔嚓咔嚓地吃掉,把海水当作饮料咕咚咕咚地喝干,就连小星球,都被它当作苹果一样啃光了……可是它还是很饿。

  这时,它发现了正在看书的小男孩,“我要来抓你啦!”怪物大叫着,驾着飞船来到了汤米的家……

  

  事实上,恐惧(怪物)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不尽然。通常不被恐惧控制,并最终战胜恐惧的人们都会发现,所谓恐惧,大都是纸老虎,只有那么一点点小,但在一开始,它却被我们无限放大了。所以,面对恐惧,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修炼我们的内心,使其强大起来。

  

  《胡萝卜怪》

  【美】 阿伦·雷诺兹 著【美)】彼得·布朗 绘 杨玲玲、彭懿 译

  众所周知,小兔子超级喜欢吃胡萝卜,但是某一天你发现自己爱吃的食物突然变成了大怪物,会怎么样呢?《胡萝卜怪》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山中一个叫跳跳沟的地方长满了许多的胡萝卜。一只兔子每次路过的时候,都会随意拔出好多的胡萝卜来吃。这个事情让胡萝卜们很生气,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从这个主意诞生时开始,兔子就觉得有长得像胡萝卜的胡萝卜怪,跟在自己后面或者在夜间出现在他的房间里。

  

  

  这可让兔子害怕得不得了,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不相信。后来,他自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胡萝卜们也不再出来作怪了。看后大松一口气:幸好。

  但生活中,结局可能不那么完美了。因为很多父母常对孩子的恐惧担忧不以为然,还总是责怪甚至担忧孩子,“胆子那么小可怎么行?(事实上,胆小跟恐惧没有必然关系。)”自然,我们也就能经常这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可怕?”

  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小事。这时,恐惧或许已经在他的内心划下了一道鸿沟,孩子能不能跨过去,很多时候是需要父母帮助的。

  如果孩子害怕独自睡,读这些

  

  《床底下的怪物》

  【英】珍妮·威利斯 著 【英】华莱 绘 火棘果子 译

  很多妈妈为孩子分床的事儿发愁,说小家伙会为不独自睡找各种理由:有的说屋子里有怪兽/坏人/妖怪,他们偷偷地躲在床底下、窗帘后面,甚至是柜子里、门背后……,就等着自己睡着了,就爬出来将自己抓走。或许,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准备一本《床底下的怪物》。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丹尼斯的小怪物,他跟很多小朋友一样,害怕床底下有可怕的东西,因此不敢去睡觉。因为他自己是小怪物,所以他不害怕怪物,相反,他很害怕人类,觉得人类会偷偷地躲在床底下,等他睡着后出来抓他。妈妈告诉她,人类是故事里编出来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人类,但他一点也不信。他想,或许,我躲在床底下睡,人类就找不到我了。

  

  作者这样有意的安排十分有趣,孩子在看到怪物害怕人类的时候常大笑出声,看着小怪物抱着大枕头到处找地方躲藏自己的时候,会对小怪物产生亲切感:“原来,不止我们小孩怕怪物,小怪物也害怕我们人类呀,以后我再也不害怕怪物啦。”甚至,孩子们还可能在内心生出捉弄对方一下的快感,假想:“要是自己是躲在床底下的人就好了,突然跳出来吓他一跳,自然,他对怪物也就没有那么恐惧了。”

  孩子害怕独自睡觉,可能还跟孩子怕黑、怕做噩梦有关。关于做梦的绘本,我们之前曾专门写过一篇与梦有关的主题绘本推荐——《梦,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捷径》,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阅览。

  关于怕黑的绘本也有很多,如《小小狼很怕黑》《小怪物怕黑》《怕黑的小北极熊》等,有意思的是,在这几本绘本中,主人公战胜恐惧的方式,都是直面让自己害怕的事物,会发现所有让我们害怕的事物,其实都是黑夜玩了个小把戏,然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害怕时,一直在身边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支持和勇气的朋友或亲人。

  在面对内心恐惧或害怕的事物时,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支持者。

  

  

  另外,父母也可为孩子准备一本《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怎么办》,这是美国心理学会知名儿童心理学家撰写唐·许布纳撰写的读物,是一本不错的实用手册,可操作性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方式,帮助孩子借助制订睡眠计划、建立确定的入睡模式、学会切换大脑的频道、改造噩梦等,来彻底解决怕黑、胡思乱想、入睡时过于依赖家长的睡眠问题。推荐给父母或是上学之后的孩子看。

  

  如果孩子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风呀,某类图片呀……读读这些吧

  很多时候,孩子害怕的东西,对于父母而言有些太“小题大作”了,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解决这个“害怕”。那么,不如借助绘本,陪孩子玩些有助脱敏的小游戏吧!

  

  《走开,绿色大怪物!》

  【美】爱德华?恩贝尔利 著 余治莹 译

  有一个长满白色尖牙的红色大嘴巴,还有一张可怕的绿色大脸,这是一个可怕的绿色大怪物。但是,你吓不倒我的!走开,乱蓬蓬的紫色头发!走开,两只扭曲的小耳朵!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打开每一页,绿色大怪物都会有一个与形状和色彩有关的变化:黄色大眼睛、绿色鼻子、血盆大口、鲨鱼般的牙齿。巨大的绿色怪物就这样出现了,然后又走开,给小读者带来一次视觉上的奇妙之旅。

  

  

  

  这本书可以说是心理学方法——系统脱敏法的变形。通过逐步暴露出绿色大怪物,一点点诱导并加深孩子内心的害怕或恐惧情绪(当然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且一点点逐级增加),然后再通过减少刺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逐渐放松对刺激的恐惧程度。

  合上书,相信孩子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内心也会产生驱逐走了“怪物”等可怕对象的喜悦和可以操控恐惧的安全感。

  

  《挠挠大怪物》

  类似的绘本还有《挠挠大怪物》,这是一本不错的互动游戏书,全书以孩子的口吻与一个大怪物对话,同时根据语言的提示,孩子用手不断去触摸大怪物、挠挠大怪物。在边说变挠的过程中,大怪物逐渐解体,同时又不断被组合成新的图形,非常有趣。这个过程既有互动的乐趣,也有战胜大怪物的满足,对低龄孩子还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训练。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恐惧,引导孩子进行情绪调节,并与孩子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可建议孩子想象快乐的时光,或唱愉快的歌曲等来转移对恐惧的注意。当然,也可以通过树立偶像、或举行一些仪式(如分床仪式)、甚至父母自身的经历等来引导孩子。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永远在他的身边,是他最有力和最安全的支持。

  ———————————————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