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式心意拳锻炼一年的感受(北京)

 昵称20499314 2015-11-27

图片:2334347wd7fgjzdmzodd49.jpg


之前学练心意六合拳已经有几年时光了(在别的地方所学)。执迷于此,即使诸多困惑不解,也无法动摇心志,每日抡着胳膊、几乎用尽全力的练,挥汗如雨。身体也确实一天天的变得比过往结实。于是我对心意六合拳的印象就是,这门拳种就是要用力去练,感觉像外家拳(有时也觉得此拳实际上就是外家拳。虽然网上、杂志上对内外家的大都解释的一塌糊涂,但总的看来内家主练丹田,又内催外,由丹田去带动周身的打拳)。
 
去年我写过一篇“野兽凶猛”的文章,各位仁兄或许还有点印象,是写到合肥看望谭老师有感而成文。如今,我和北京的一干兄弟邀请谭老师来京传授心意六合拳已三次、一年左右了。通过锻炼感受到谭老师所传与以前所学大有差异,从本质上看,谭师所传讲究以丹田,全部动作都是以丹田为核心的催动,动作也十分精细,每个运动模式的过程谭老师都交代的非常清楚。现谈一谈体会:
 
1、以鸡腿为根基:谭老师不断强调鸡腿的重要性,鸡腿做的不好,其他心意拳动作也不会做好,也就根本没法学打法。脚下没根基,人家一碰就倒,即使手上动作练10万遍也没用。所以,老师每次来京都要重点纠正踩鸡步。眼睛平视前方,头要领,稍有顶劲,身体要“坐”,像坐在一个凳子上一样,而不是往前俯;前后手要有前后的撑劲。行步时,两小腿、膝盖相摩(有这个意思即可,不是说非要去摩到才行),走的时候,两脚内侧踩在一条直线上,前脚要踩实,然后蹬着另一条腿前行。踩的时候,上身的姿势仍然像是坐在凳子上,两肩如刀对着前面,走的时候不要前后左右摇晃。当下功夫在鸡腿上的时候(我很懒惰,每次也就踩个300米左右,而且也不是天天踩),其他动作也变得稳固起来,双腿如轮。在踩鸡步到一定量的时候,有时觉得前后腿之间有弹簧,双腿间有一股矛盾力在里面,气也会自然下沉到小腹、脚底。
 
2、以摇闪把为母拳:摇闪把看似在画圈,实则里面包含的力很复杂,很难掌握,不求细节、囫囵吞枣的学,最后也能“大形”上差不多,但失去了精微之处就会使这把拳成为“四不像”,比如某些人的摇闪把是在抡胳膊画圈。就好比你练书法,兰亭序里面的技术含量是相当高的,你看似像写的很公整,实际上它内有乾坤,而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书法与王羲之的风格类似,但是细节上有欠考究,技术上比兰亭差了老大一截,所以,整体质量表现就差劲。练拳一个道理,你不求功架细节,而只是初学就在求“意”,最后你的拳表现出来的质量也不会太高。 摇闪把的“定式”(右式为例),是右小臂垂直地面,拇指指向前方,眼睛从拇指与十指缝隙看过去,肩要有往前的撑劲,两臂要往下沉劲,身体完全侧对前面,左手护住右肘和左肋(这里要加个注解,心意拳讲究肘补离肋,实际上并不是说肘一定要靠在肋上,而是有这么个意思、动作功架上观照一下就是了),前膝盖不要往前顶的太过,后腿要蹬直,小腿有往外的翻劲,前脚和后脚要平行正对前面,头脚腰要呈一条直线,也就是所谓的牮柱式。摇的时候,右手以中指为轴转为手心朝前,然后以小腹下坠来带动右肘的下坠,手臂接近绷直时向左转动,右肘正对前方,含着肘打之意,在右手画圆到左肩处的时候,以右大臂带动小臂向前闯出,整个过程要咬着一股劲,中间不要有停顿间断之处。这里提到的只是谭师所讲的最基本的摇闪把定步练习,摇闪把有多种练习方法,比如,踩鸡步摇闪把、单鸡步、活步摇闪把等等,但是核心要领不离定步所关注的,定步摇闪把看似枯燥,实际上很多要领都在这里,平时应多练,并将身体感受“移植”到其他摇闪把锻炼形式中。摇闪把锻炼中可以有多种变艺,比如,韧劲、鹰捉、鹞子钻天等等,同时,在打法接手上也有很多的变招, 篇幅有限,这里不细讲了。摇闪把初学不要发力,要慢慢的摇,慢慢的找,在慢中得到正确的运动轨迹和功架,同时也在开筋骨(换种说法讲,就是撑筋拔骨)。
 
3、以单操来锻炼在各种运动模式下的发力,而应用时则随心所欲:心意拳看似每把单操都是包含着招法,包括能化解出很多技击上的格挡和进攻招式,但运用中,不能靠招法来打人。打个比方,你练习书法的行书时,肯定严格的按照字帖要求,认真体味和学习相悖、刚柔、起收、方圆、曲直、中侧、徐疾等,但创作时,是凭借平素良好的锻炼,所心所欲的抒情,如严格照搬就又错了,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换成打拳一个道理,你用平时有板有眼的动作去打人是打不到人的,单操是为了让你的动作标准、撑筋拔骨、以及各个方向和运动模式下的发力,而实战中要不假思索的随心运用。我们的基础都不大好,谭老师为了让我们提前过过瘾,而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打法,随着我们每两人一组进行打法的锻炼的状态,谭老师对每个人都语重心长的点出是哪个基本功没有过关而导致打的不顺畅,大家除了一些个性化的毛病以外,通病就是鸡腿不过关,脚下发虚。谭师以此方式来严格要求我们深化锻炼基本功,可谓用心良苦。
 
4、要掌握身体来带动肢体的运动:九要论中说“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我以前对心意拳的理解比较片面,发力动作很夸张,手臂扬的很高,看似巨斧劈石一样,实际上没啥用,梢节与中节劲力断开,形不成一贯。谭老师反复的纠正我的发力模式,大体上是丹田为发动机,并且身动来带动手动,动作要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这样的锻炼表现出来,似乎没有我以前练的那么“猛”,发力隐蔽了一些,但是有了整体的模样,自身能感受到由内在对外催动。心意拳是贴身靠打拳法,胳膊抡的高高的,人家一看就知道你要干啥,而掌握了整体运动模式,在近身技击时更为有效。另外谭师也传授了摇闪把上树锻炼、里裹等方法,并讲到,空练拳法看似有劲,但与人一接触就找不到北了,而经常性的进行实物靠击会使得心意拳锻炼者加深对功架的理解,同时也是在为实战锻炼做准备,心意拳并没有玄妙莫测的东西,相反其锻炼形式都很实在,就看学习的人能不能下功夫、能否领悟了。
 
打字打的好辛苦,今日时间不早了,先谈这么多吧,如有错谬之处,也欢迎各位同学、老师指正。对于其他心得体会、单操锻炼细节等,另行撰文吧。(转武术万维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