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转载]何谓太极以及何为太极拳

 秋声独赋 2015-12-11

我们研修太极拳,或判定一个拳种是否为太极拳,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太极?如果连什么是太极都搞不清楚,那么如何判定一个拳是否为太极拳呢?

遗憾的是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关于何谓太极说法不一,不仅在时间向度上是变化的,而且在同一时代,在不同学者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仅就目前发现的太极图而言也有很多种,究竟以何为标准,依据是什么?意见不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诟病的地方。

关于何谓太极,相对集中的说法有这样几种:

早期的主要有《庄子》和《易传》

《庄子》中关于太极有这样一句:“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易传》中关于太极有这样的论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庄子》中暗示了太极具有极为高上的意思。但太极与道还不是同一物。而在《易传》中认为太极是事物演化的始因或曰机制。以后各代学者有关何谓太极的论述基本都是延续这个认识而展开的。

此后最具代表性的有唐代孔颖达、宋代周敦颐、张载、清代刘一明和民初孙禄堂等对何谓太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孔颖达在其《周易正义》中认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参照周敦颐的这个认识,以后又有邵雍、朱熹、张载对太极各有阐述。

邵雍认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朱熹认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

张载认为“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张载的太极之说来源于《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他反对以“无”解释太极,认为太极就是气,并吸收了古代“物生有两”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太极本身含有阴阳二气。

无论是《庄子》还是《易传》以及后来的周敦颐、邵雍、朱熹、张载等人都是以类物的方式论述太极,何以实证?缺少根基。至清代刘一明承三教合一之旨,并有丹道内修之功,对太极的论述另辟蹊径,通过内修来阐明太极之理。

刘一明认为:“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又曰真空。真空者,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既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一气既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既有动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性情精神,即于此而寓之,是两仪生四象,四象不离二体也。既有性情精神之四象,四象各有动静,是四象生八卦矣。八卦互相生克,递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出矣。”

关于何谓太极,刘一明此说显然比前人进了一步,使人们对太极的认识更加清晰了,但对太极的认识仍停留在本体论上,不能体用贯通。此后至民国初年,孙禄堂以自身的内家拳术之体用贯通太极体用之理。孙禄堂在《易传》、《周易正义》、《太极图说》、《正蒙》和《周易阐真》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并完备了何谓太极的学理。其学术见于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等五部拳学中。

孙禄堂认为:“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何以证之?

孙禄堂在“太极拳之名称”一文写道: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孙禄堂此说,在历史首次将历代学人对太极之义整体贯通,并做了扬弃,以内劲阐明了何谓太极以及太极的特质。

综上可知,有关何谓太极的认识虽庞杂不一,但存在着一条认识其理的主线,这就是《易传》→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敦颐《太极图说》→张载《正蒙》→刘一明《周易阐真》→孙禄堂《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等五部拳著。最终孙禄堂通过其拳论使何谓太极有了清晰的定义和体用依据。

研修孙禄堂的拳论可知,孙禄堂对何谓太极的认识即继承了《易传》的思想,也部分吸收了张载的思想和刘一明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武学体验对前人的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扬弃。

所以,孙禄堂创立的太极拳是在他对何谓太极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因此,孙氏太极拳的最高理论指导是孙禄堂的拳著与拳论。

孙禄堂对何谓太极的认识揭示了太极的特质,要远远高于或深化于那篇“太极拳论”中对太极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氏太极拳才是最合太极之理的拳,不仅孙氏太极拳,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也完全体现了太极学理的特质,这就是完备内劲的培育与体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与孙氏太极拳同属于太极拳学这个大系统。

因此什么是太极拳不能囿于其外在形式,而是在于该拳能否符合太极之理,培育内劲、完备内劲,所谓浑圆一气之意。事实上迄今为止,除了孙氏三拳,没有哪家拳能够阐明内劲之义,更不要说完备内劲了。所以当2001年为孙禄堂建立纪念铜像时命名为“太极宗师”,可谓名副其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