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方法论之:借助“两图”,引爆“两力”(3)

 江山携手 2015-12-15

三、“两图”的异同

 

1、共同之点

“两图”被广泛使用说明了它们巨大的潜在价值,被很多人混用表明了它们较大的类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有“可视化”、“非线性”的图示特征,清晰地表现出概念或关键词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融合;都是“认知工具”,即通过对大脑的知识和想法进行“碎片整理”并“不断优化”,帮助人们理清思路,促进理解,激发灵感。

其次,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个组块。这样一来,人的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概念图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命题网络,思维导图将概念分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大了可供加工的信息量。

但概念图没有解决“按照什么逻辑去组织、去表征知识”的问题,思维导图没有解决“如何去激发、去整理思维”的问题。是故因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不同的人使用效果也不一样。要想更好地发挥“两图”的功效,从根本上提升思维的质量,对使用者进行思维技能训练以形成高效思维模式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2、差异之处

虽然二者有很高的相似度,创作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于概念图或思维导图,但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仍然需要加以区分,以取长补短、正确选择、高效利用。否则会歪曲“两图”的原意,影响其最大功能的发挥。

直接目的不同。概念图的目的是组织、表征知识,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激发、整理思维。所以,概念图在组织、表征知识方面比思维导图清晰完备,思维导图在激发、整理思维方面比概念图方便高效。

理论依据不同。概念图以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强调学习是新旧知识的连接。思维导图则以神经心理学为依据,认为思维是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就导致概念图极其重视连接和连接词,而思维导图则注重颜色、线条、联想、想像。

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各自的关键特征也就存在着差异,概念图可以用概念、关系、连接词、命题、层次等描述,思维导图则可以用节点、分枝(连线、关键词)、颜色、图标(或代码)等来描述。概念图的连接词、命题等关键特征思维导图并不关心,而思维导图的颜色、图标(或代码)等特征概念图也不关心。

评判标准不同。概念图表征的是客观的知识体系,有对错之分;思维导图反映的是主观的想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无对错之分。所以,概念图可以作为评价工具,甚至有学者提出以专家图作为评价的依据;但思维导图是无法给出个评价的专家图的。

再有,一幅概念图可有多个核心概念,构造的是一个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架构,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而一个思维导图却只有一个中心节点,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便于学习者理清思维的脉络,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应用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经常是结伴使用的。根据实际需求,虽有一定的侧重,但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同时享受二者的部分优势还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是:先绘出概念图然后给每个概念作一超链接每个超链接对应一个思维导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