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认为气血相互并聚是形成虚实的病机所在

 johnney908 2015-12-25

黄帝内经中认为气血相互并聚是形成虚实的病机所在


黄帝内经中认为气血相互并聚是形成虚实的病机所在

【原文】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1);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2)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3)则死。

【注释】

(1)炅中:热中。

(2)烦惋:即烦闷,惋、悗、闷三字通。

(3)反:同“返”。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好。我已知道了关于虚实的症状,但还不了解这些病证是怎样发生的?岐伯回答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气血的相互并聚,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相互并聚,就必然产生偏盛偏衰,使阴阳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气血逆乱于经脉内外,血和气分离,就会形成虚和实的情况。如果血并聚于阴分,气并聚于阳分,就会发生惊狂之类病证。血并聚于阳分,气并聚于阴分,就会发为内热。血并聚于人体膈上,气并聚于人体膈下,就会发生烦闷、易怒病症。血并聚于膈下,气并聚于膈上,就会产生惊惧及善忘病症。

黄帝问道:血并聚于阴分,气并聚于阳分,像这样血和气分离,怎样才算是实,怎样才是虚呢?岐伯回答说:血和气都具有喜温暖而恶寒冷的特性,因为寒冷就会使气血凝涩,流行不畅,温暖就会使气血得以消耗而亡失,所以气偏盛则血虚,血偏盛则气虚。

黄帝问道: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气盛则血虚,血盛则气虚,难道就没有实了吗?岐伯回答说:有余为实,不足为虚,所以气盛则血少,是气实血虚;血盛气少,为血实气虚。血和气各自分离不能相互维系所以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发生血和气相互并聚,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聚后沿着经脉向上逆行,就会发生严重厥证,发作时就会使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如果上逆的气血能够及时下行,恢复正常循行状态,就可能生还。如果气血继续上涌而不能下行,就会死亡。

【按语】

本节论述了气血相互并聚是形成虚实的病机所在,指出虚实是由于“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所致,这是多种疾病的总病机。因此可以说气血阴阳失调是临证百病致生的基本病机变化。一般来说,疾病在临床上有各种复杂的表现,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两类,即有余为实,不足为虚。而虚实形成则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的结果,说明气血有生理上互根互用,互相维系的密切联系,对机体脏腑阴阳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气血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人体的器官组织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应用举例】

《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气不返则死。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返则生,气不返则死者,盖气返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返,血必随之充而益甚,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读此节经文,内中风之理明,脑充血之理亦明矣。(《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