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人的精神家园

 颂月山房 2015-12-27

  与老子关注如何救世不同,庄子思考问题的重心,并不是如何救世,而是如何救人。 他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是个人生命的价值,是个人精神的家园,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寓所。 因为在庄子看来,'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年代,各国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政治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在位君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之言,虽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但却未曾见用于世。当时所看重并所见用者,唯兵家、法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兵家、法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怎样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庄子认为:'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在宥》)'在',即自在;'宥',即自得。自在而自得,'不淫其性,不迁其德',哪里还需要圣王君子费尽心神地治理天下呢?

  

  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天地》)'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事,归于利不可止也。'(《马蹄》)'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庚桑楚》)儒家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岂不知好知、尚贤正是天下祸乱之根。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不仅于事无补,且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间世》)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胠箧》)故此,'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上)'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同上)'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方。

  

  然而,当是之时,诸侯争雄,大国称霸,各国唯恐求强求霸于不及,又何以谈得上'在宥'?加之天下大乱,民多死于危难之中。'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世间》)因此,和老子一样,庄子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他清楚地认识到,他的治世方略也只能像儒、墨一样,只是一种理论,只是一种空想,根本不可能为某一当权者所接受,更不可能被推广运用。所以,与老子关注如何救世不同,庄子思考问题的重心,并不是如何救世,而是如何救人。他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是个人生命的价值,是个人精神的家园,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寓所。因为在庄子看来,'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价值。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

  

  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虽有济世之志,但任何救世之方都无由得施的时代,生灵亟遭涂炭,精神飘零而无处安顿,人的生命价值究竟安在?人的精神家园又在何处?这是一个时代课题,这一时代课题也正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