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近体诗的起承转合(二)

 杏坛归客 2016-01-01

一、诗的结构---转句

 

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这个是原文.

颈,也就是脖子,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有首尾相连之功用,所以,转句也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1要把前面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宽,要为后面的诗句做铺垫。作用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古来许多名句、名联,其实都是第三句或第三联,也就是诗的转句。往往一首诗的“诗眼”,就在转句中。

        2转句的重要性很明显,“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是指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

3不能与起句、承句相并列,必须与前面有区别。同时,还必须势均力敌,不能笔力转弱。

        4要要求出新,眼界要宽,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但凡事都有度,也不能忽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不知所云,所以还必须照应,还应该为结句——合,作铺垫,又不能直接抢了结句的风头。

    以上是对“转句”的说明和要求。

转句有好多种技巧和方法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例子;

刘方平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转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进一层转法,是对前面诗句的直接发展,所言之物没有变,只是深度加强了,更推进了一层。递进式的转,是最简单的转句。它不要求变思路、变视野,只是挖掘深度,也是最常见的转折方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开车的人要掉头的时候,往往需要倒车,倒车的目的,还是为了前进。后退一步天地宽,退一步转法,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给自己留出更大的创作空间。

        杜牧的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试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已经知道这个折戟的来历了,但如果没有东风会怎样呢?肯定又会有另外一种结局:“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就是退一步了。

        退一步转法,能够使诗的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刘禹锡  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前两句极写瞿塘水路之难,转句却说人心还不如水呢。水还不算难,反转前两句之意,更突出人心之叵测。反转法,是彻底体现了转变的作用,是最大可能的表现诗题所需要表达的内涵。它是换了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这个也是很常用的。

    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的转变和拓展。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诗前面写实景,后面转到没有看到的虚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象妃子见到鲜嫩的荔枝或许会笑一下。这个转法很多的 ,好多诗都用到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面两句是柴门边的景色,转句就把视角转了,转到了墙头。

    转要俏、要妙、要新。

       我感觉转句最好的句子就是袁枚的;

   爱好由来着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

   头未梳成不许看。

     你看看这个转,转的多突然  却不脱离主题。新诗没改成,跟年轻的姑娘头未梳好   比喻在一起。感觉好害羞一样呢 。读来倍感亲切。也就是说,语言断了,但是意思没断。

 

 

二、诗的结构----结句

 

今天我们来聊聊最后一部分:合。也就是诗的结句。

结句一般是诗的宗旨所在,在写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所谓“凤头、豹尾”,就是说起句要尽可能漂亮,结句必须尽可能有力。

结的意思就是收,就是必须使一首诗完整的展示出来,把所有的诗意表达出来。当然,要有余味但这个余味是在文字中蕴涵的,需要读者体会的。从诗的结构来看,必须完整。

        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是诗学概要的原文。

        风回气聚,就是要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图画。渊永含蓄,就是要留有余味,如歌唱的绕梁三日一样,不可以太直白而没有意趣。“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这是雪夜访戴的典故,要乘兴而起,尽兴而收,不可以狗尾续貂或画蛇添足。“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说的很明白了,我们知道,五绝20字,五律40字,七绝28字,七律56字,都是有数的,所以必须言有尽。在这些有限的范围内描绘大千世界,肯定不全面,就必须留有想象的余地,意必须无穷。不能说文字够了,意思也就刚好表达完了。

        原文---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辞意俱尽,就要达到完美的结构。拦惊马是很需要力气的,让马嘎然止步,故事也就结束了。

   “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这个就比较婉转了,临水送人,遥遥挥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一直在送,一直不走。这个就充分说明了结句 必须做到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象送人一样,总感觉还没有送够;还需要继续送。

   “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这个是表明诗意还是有余味的,没有全尽。意思就是辞和意的结合,要以辞藏意,以意读辞。

杨载之在【诗法家数】里面说了:「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这句话把结句的身价抬的高。没有好的结句,就没有成就。是说结句的重要性。

结句其实就像女人出门前的最后打扮,打扮的不够时尚,靓丽,最终吸引的目光就有限,回头率就低。

【说诗晬话】里面说: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这个就是说结句的结法。收的效果有两种,收束是紧急刹车。放开一步是张显主题,或宕出远神是把目光放的更加远,或就本位收住  这个是交代诗的本意。

        作结,主要还是围绕主题,前面三句或三联已经作了铺垫,结句要总束起来。

    碧阑杆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我们看前三句,从外到内,从远到近,描绘了一幅画面,这么多的景物来引出后面一句。

从外(壁栏杆)到内(屏风),从远(绣帘)到近(锦褥)这些都是铺垫。

主题就是两个字  已凉;上面说的 就是结句的一个结法,就题而结。

   “已凉天气未寒时。”

和题目紧扣。已凉是还不很冷,深秋而已,因为还没有雪、没有红泥小火炉。最后这一句,就像个口袋,把前面三句全装进去了。这个其实是比较直接的结句,所以是就题作结。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不怕起的平 就怕结的平!!!

 诗学概要里还说: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一句诗能理解成好几个意思。有深意的结句  确实很难。

    在看古文里的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最后的结句如果太散,恣意扩张,于诗本身是没有好处的。

    起,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

    承,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

    转,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

    合,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

    这个跟流水线作业一样,个各有分工,是有机的整体。

    所以呢写诗思路一定要清晰,沿着一条线走,对所写的诗有个完整的交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