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建军:CKD患者的脂代谢异常与干预现状

 曹娥江 2016-01-03

  CKD是常见的心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更高的致心血管事件负荷与风险,CKD脂代谢异常已为大家所熟悉。高脂血症可导致肾脏损害以及使原有肾脏病加重,是除高血压、蛋白尿之外的第三大促进肾脏病进展的因素,而他汀类药物治疗是CKD血脂异常的有效治疗措施。


一、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现状

  CKD是世界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美国2004~2009年统计的CKD发生率为15.3%。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HANES)数据显示,年龄>20岁(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校正)的人群中,CKD发生率根据以下两种定义方法均增长迅速:方法1.以微量白蛋白尿定义CKD1-2期,1988~1994年其检出率是13.17%,1999~2004年为15.83%。方法2. 调整为无性别差异的“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1988~1994年检出率是10.96%,1999~2004年为13.82%。

  我国CKD患者总数为1亿,透析、移植患者有8万左右,每年所用医药费48亿,对医疗卫生资源消耗很大(表1)。

  人群研究资料提示,心血管疾病可加重肾功能异常,CKD患者的肾功能异常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更高可能与脂代谢紊乱有关。尽管肾功能异常患者常有脂代谢紊乱,但仅50%的患者接受调脂治疗。

二、CKD与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背景

  血脂代谢紊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CKD患者人群中更是如此。美国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KDOQI)关于CKD患者脂代谢紊乱指出:在有肾脏病变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群中,约50%总胆固醇升高,85%LDL胆固醇升高,50%HDL胆固醇降低,还有60%甘油三酯升高;即使是在无肾脏病变的CKD患者群中,也有30%总胆固醇升高,10%LDL胆固醇升高,35%HDL胆固醇降低,还有40%甘油三酯升高。这提示:脂代谢紊乱在CKD患者中非常普遍。

  脂代谢紊乱与肾功能不全的程度有一定关系:在CKD早期,即轻度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ml/(min·1.73 m2)]在60~89之间,脂代谢紊乱就可能已出现;中度肾功能不全,GFR在30~59之间时,血脂紊乱加剧,此时,脂蛋白的活性已开始下降;重度肾功能不全,GFR为15~29时,甘油三酯的水平开始升高。可见慢性肾病患者早期时已出现脂代谢紊乱,并随着肾功能恶化而加剧。

  相关文献显示,不同类型的CKD(CKD1-5期、肾病综合征、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血脂代谢情况不同,最严重的是慢性肾病综合征,其所致的脂代谢异常患病率,总胆固醇异常达90%,LDL异常达85%,较慢性肾炎明显得多。另外,CKD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分类有一定的特点,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衰竭的蛋白代谢异常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三、CKD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机制

  CK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尤其肾病综合征最为明显。肾病综合征是CKD中一类重要的疾病,脂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的基本表现之一,发生率在70%以上。其脂代谢紊乱的主要特征是TC、TG、LDL升高,HDL正常或降低,基本是混合型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引起肾小球损害的机制,总的来说是LDL异常导致了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改变,与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多、脂蛋白肾病、内皮细胞损伤、纤溶系统改变、高凝高黏状态等因素都有明显关系。具体来讲:

  1. 系膜细胞表面有LDL、氧化LDL(OX-LDL)、VLDL受体,LDL受体通过受体途径与相应脂蛋白结合。LDL与系膜细胞结合后可使系膜细胞功能状态失调、系膜细胞增殖。Kim等发现LDL不仅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同时也使系膜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增多,导致肾小球硬化。

  2. 内皮细胞表面具有LDL及VLDL受体,高脂血症通过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的介导,干扰扩血管物质NO的合成,损伤内皮NO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在高脂血症的动物模型中,均发现肾小球内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增加,提示血脂代谢异常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肾小球的损伤。

  然而CKD患者为何会出现血脂代谢紊乱呢?基本原因有:脂蛋白合成增加、脂解减少及受体介导的清除障碍。慢性肾功能不全一方面可以直接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另一方面肾功能不全通过胰岛素抵抗来影响脂蛋白脂酶的活性,而甘油三酯的清除需要脂蛋白脂酶的参与,最终导致甘油三酯清除障碍,水平升高。同时,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肝脏对LDL受体的清除能力下降,直接导致LDL升高,并且慢性肾衰时载脂蛋白A-Ⅰ的活性也被抑制,而载脂蛋白A-Ⅰ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激活剂,其活性被抑制直接使得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下降,使得HDL成熟障碍。最后,慢性肾功能不全还能直接导致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水平上升。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CKD患者血脂代谢紊乱。根本原因是尿毒症环境对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分解代谢的不利影响,对胆固醇逆向转运的抑制作用。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脂代谢紊乱还有一些其它的机制:1.非科学性饮食的影响。注重饮食中蛋白质、氨基酸的量和比例,而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不加控制,由此可导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多,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相对不足。2. 从腹膜透析液中摄取过多的葡萄糖。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中,由于透析液与腹膜持续接触,导致透析液中葡萄糖进入血液增多,从而增加甘油三酯合成。胰岛素耐受的高胰岛素血症亦是CAPD患者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3. 体内重要物质的丢失:(1)肉毒碱从透析液中丢失,影响脂肪酸的β-氧化,引起甘油三酯增加;(2)透析可引起血浆氨基酸丢失,造成患者血浆赖氨酸浓度降低,而赖氨酸是合成肉毒碱的原料,故血中赖氨酸浓度下降亦可造成组织中肉毒素的缺乏,而导致血甘油三酯增高。

四、CKD患者脂代谢紊乱的治疗对策

  治疗原发性疾病、改变生活方式、恰当地应用调脂药物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对临床已经发生高脂血症,可能诱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重点是关注LDL,而对于CKD患者的脂代谢紊乱联合用药比较方便,且效果突出,对于代谢综合征、继发性血脂异常的患者,联合用药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他汀类是联合用药中很重要的药物。

五、他汀类药物在CKD脂代谢紊乱中的应用现状

  最新指南将中重度CKD[GFR 15~59 ml/(min·1.73 m2)]单列(表2),提出积极的治疗建议,这是既往指南中所没有的。CKD脂代谢紊乱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情况见表3。

  他汀降低LDL的机制:抑制HMG-CoA还原酶,在胆固醇合成过程中限速酶活性,从而阻断胆固醇的生成,继而上调细胞表面的LDL受体,加速VLDL的分解代谢。

  微量蛋白尿与高血压都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个小样本研究( Hypertension,2002),对63例血脂指标正常、血压良好控制的蛋白尿患者进行他汀治疗,结果表明他汀可有效减缓蛋白尿进展;31例CKD患者经他汀治疗后尿蛋白减少,尿ET-1水平同步减少,证明在ARB基础上加用他汀治疗仍对微量蛋白尿有改善作用。

  他汀延缓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可能机制有:1. 治疗初期肌酐清除率增加与他汀引起内皮相关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2. 他汀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来源于:抑制脂质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上调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抑制炎性细胞因子。

  早期CARE研究(n=4159)对1711例CKD患者进行亚组分析(CC<75mg/min),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的CKD患者都可以从他汀中获益。HPS研究( Lancet, 2003)也提示:辛伐他汀使GFR明显增加,对有无糖尿病的患者均可改善肾脏功能。

  Fried等对13项小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延缓了GFR下降速率,可能减轻蛋白尿,延缓向ESRD(终末期肾病)的进展。其有益作用与应用的他汀药物、胆固醇变化的幅度及原发肾脏疾患的病因有关。

  AURORA研究把2776名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未服用过他汀的患者随机纳入瑞舒伐他汀10mg和安慰剂组,随访期中位数为3.8年,是一个新近他汀治疗ESRD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其一级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无统计学差异,他汀未减少ESR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4D研究把1255名2型糖尿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纳入20mg阿托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结果他汀可有效降低LDL-C,治疗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他汀治疗CKD患者的最新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他汀对CKD患者心血管事件(CVE)的发生率有影响,而对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没有影响。

  小结:1. 他汀对于CKD早期的微量蛋白尿有改善作用,并改善肾功能。2. 入组到CHD研究的早期CKD患者,在亚组分析时发现他汀可以使其获益,使心血管事件减少。3. 肾功能衰竭进展到终末期、需要透析或移植的阶段,他汀治疗似乎不能使患者获益。4. 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他汀可减少CKD患者CVE的发生。

六、总结

  CKD是常见的心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更高的致心血管事件负荷与风险,CKD脂代谢异常已为大家所熟悉。高脂血症可导致肾脏损害以及使原有肾脏病加重,是除高血压、蛋白尿之外的第三大促进肾脏病进展的因素,而他汀类药物治疗是CKD血脂异常的有效治疗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