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

 江山携手 2016-01-07

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

         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菊荣

 

[  ]在日常教学的场域发生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学目标”这一核心问题常被忽略,且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评议中全过程忽略。我们有必要对“教学目标”的要义进行重新审视,确立其“灵魂”地位,并深入理解、创造性地掌握课堂教学目标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教学目标   现象  要义   操作技术

 

也许,这个话题太老旧了,太不前卫了,太不刺激了——对于我们的视神经、耳神经、神经太乏刺激性了。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所谓有效教学,本质上就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

然而,关于“教学目标”,我们真的理解了吗?我们真的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知识去展开了吗?

——题记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有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又见怪不怪,熟视无睹,这个现象是:对于教学目标的漠视。关于“教学目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说是“重要的”,但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教学目标”也常常会变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事情。我们不妨作一些随机调查:“你的教学目标是哪里来的?”老师会说:“教参上的。”“你为什么写教学目标?”“给领导检查看的。”下课了,你去问:“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们多半吱唔不清:“这个么……嗯……我的教案上有的……”——教学目标的自觉意识的确令人堪忧。

在当下,我们重提“教学目标”,而且把“教学目标”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核心工作去展开。当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的困惑与迷茫之后才从内心深处说一声“教学目标真的太重要了!”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有效教学研究的“正途”。

一、             现象观察:教学目标全程缺失的现象熟视无睹。

当我们用“目标意识”去观察教学现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正在呈现出“全程缺失”的危险,而且,我们对于这些危险熟视无睹。

1.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一个老师拿到一个“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问题通常是什么?我们的首选思维是“我该怎么教?”。可是,在考虑“我该怎么教”之前,我们有没有首先想通一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我希望学生能学到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在哪里?在“教学目标”还没有确定之前,我们就在想:在什么地方我要设计一个“对话情境”,在什么地方我要设计一个“小组讨论”,在什么地方我要设计一个“游戏”。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对的,这种思维方式就好象我们还没有确定要去哪里旅游(目的地,类似于“教学目标”),就在讨论我们该怎么去(类似于“教学方法”)。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关于“教学方法”的讨论不重要,我们同样认为是重要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正在于它们对于“教学目标”的贡献——教学方法只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王荣生教授曾经这样批评:“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他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在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1]王荣生批评的是“语文”教学,其实,其他的学科又何尝不类似;王荣生批评的是“教学内容”的糊涂,而“教学内容”的糊涂,首先因为“教学目标”的糊涂。——我们当然不反对研究“教学方法”,但我们反对把“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只有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们才能避免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的缺失。

2.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由于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的缺失,于是乎,我们的课堂就变成“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教师的心里没有一个“目的地”,教师自己对于“学生的学生结果”一笔糊涂帐,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呢?这样的课堂,哪怕教师的“基本功”最好,哪怕教师的“教学艺术”最好,哪怕课堂最“活跃”,都是很令人怀疑的——我们无从知道缺乏目标导引的课堂的有效性,因为“有效教学”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有效”,如果我们基本上处于“无目标导引”的课堂之中,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的“有效性”呢?我们又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表演”得很好,而学生没有围绕“目标”去学习,那么,课堂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呢?

3.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教学评议如果不能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评课也就找不到核心。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评课就变成“零碎意见”的批发站。这个说:“这个地方花的时间太长,可以压缩一下。”那个说:“嗯,对,教师的提问好象太多,有一个问题提得不好。”……我并不认为这些讨论没有必要,但离开了“教学目标”去讨论这无数的细节,那是没有用处的。有人说,我们每次教研活动解决一个小问题,一年下来,我们就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了。我说:就“小问题”研究“小问题”,最后不可能解决大问题的;“点”上的问题的不断解决,无法替代整个系统的改善,“教学目标系统”的研究与改善,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的缺失,正是造就教学研究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要义再审:教学目标“灵魂”价值的认识似有若无。

那么,对于“教学目标”,我们有哪些基本的认识呢?关于这些认识,我们如果还是停留在“似有若无”的模糊之中,就必须唤醒。“为什么要研究教学目标?”“什么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目标?”“怎样来研究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的审视。

1.核心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这是我们对于“为什么要研究教学目标”的基本回答。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应始终作为“核心”而存在,始终在导引着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展开。没有教学目标的导引,教学设计将无从着手;没有教学目标的导引,教学过程将成为一盘散沙;没有教学目标的导引,教学评议只能是“点”的堆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教学目标的“地位”亦如是。(参见图1)用“教学目标”引领教学的全程:(1)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走的路子是:首先,通过研究课标、教材与学生,提炼出聚焦化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展开,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与步骤。(2)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过程作为促进目标达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会明明白白而必有所成,教学过程就会与促进目标达成的评价同时实现。(3)在教学评议时,如果是预知执教老师教学目标的,就该重审教学本身的合理性(教学目标往往要在经历课堂之后才能最后肯定其合理性),就该审视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如有必要就需重构教学目标;如果是未知教学目标的(如一般的外出听课、录像课观察等),就该首先做“目标还原”的工作,然后,审视目标的合理性、审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考虑目标的重构(如有需要)。

2.层次性。要理解教学目标“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应理解目标的层次性。所谓“目标”,就是对预期结果的一种描述;所谓“层次性”,就是我们要清晰明白我们在怎样的层次上谈论预期结果。如果我们在“课程”的层面谈论“课程目标”,我们所谈的就是整个课程学习之后所希冀的结果;如果我们在“学段”的层面谈论“学段目标”,我们所谈的就是整个学段学习之后所希冀的结果。不同的层面上的谈论都是“目标”,但属于不同层次的目标。下一级层面目标是上一级层面目标的具体化与特殊化,上一级层面目标指导着下一级层面的目标,但不能包办代替。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在讨论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动辄把“教学目标”表述为“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很可能把“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混杂着谈论了。(参见图2

3.研发性。教学目标不能“拍脑袋”拍出来,教学目标有一个“研发”的过程。怎样研发?首先,要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进行“同时”的研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本班的学生”来确立教学目标,而且,这三者一定要进行“同时”的思考。然后,要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表现在罗列”到“整理”的过程,我们可以罗列所有我们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如切如磋”般的归类、整合、提炼,最后形成“教学目标”。(参见图3

三、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目标的操作技术。

关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固然需要理论的学习,但是更需要在实践中去体验。不经过实践体验,直接被告诉的“知识”,不会成为“认识”。当我们潜心于教学目标研究之时,我们发现,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操作技术十分缺乏,如果只是停留于“教学目标很重要”的层面而不能进入“技术操作”的层面,教学目标的继续被搁置也将是理所当然的。

1.求诸“成长”:目标的实质是关于“成长”的描述。“教学目标”是关于“预期结果”的描述。什么是“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就是把40分钟前的“我”变成40分钟之后的“我”,如果40分钟的学生我们用“S”来表示的话,那么,40分钟之后的学生我们可以用“S’”来表示, S变成S’的过程,就是教学发生的过程,就是成长期待。而这个“S’”就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我们必须叩问两个重要问题:

1)经由教学,我们预期学生会抵达何处?这个“何处”,就是“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进行描述。换言之: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要叩问:这就是我们希望学生们经由学习抵达的地方吗?如果学生们在上课前与上课后一点积极的变化都没有,我们可以说这节课是无效的;如果我们无法说清上课前后最重要的积极变化,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课堂一定是一笔糊涂帐,我们就不能成为“明师”。

2)学生的成长是经由教学获得的吗?——这句话听上去很奇怪,好象学生的成长很显然是通过教学获得的。但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里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喜欢教那些我们不教学生自己早就懂了的内容。这就很难说我们的教学是真正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寻找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成长,是经过了教学才获得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引领与提升的价值。

2.付诸“行动”:“行为描述”是目标叙写的核心技术。教学目标应付诸“行为”,同时关注行为背后的隐藏的东西,而核心目标总是围绕“行为”展开。教学目标的叙写是重要的专业技术,“行为描述”是目标叙写的核心技术。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教学目标叙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很难说他们有什么错误,但这样的叙写无法指导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指向教师行为,更多的属于“课程目标”而非“课堂教学目标”的叙述,难怪,我们会有“目标无用论”。那么,怎样来叙写我们这些可以付诸“行动”的教学目标呢?我们采用了三种模式:

1)马杰模式(行为目标叙写)。这种模式强调三个要素: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如我们这样设计《桂花雨》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教师的讲解、例举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的回忆,能联系文本说出‘状物散文’的基本特点;能说出三十年之后远在他乡时会思念家乡的一至二种事物。”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教学目标: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通过教师的讲解、例举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的回忆,能联系文本

说出

“状物散文”的基本特点

 

能说出

三十年之后远在他乡时会思念家乡的一至二种事物

2)格兰伦模式(内部过程+外显行为)。马杰模式叙写的都是“可测评”的外显行为,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描述一内部过程的行为结果,格兰伦模式主张,内部过程的行为叙写方式最好能辅之以外显行为的描述。以下为我们研制《大禹治水》的一个教学目标之后的分解表:

形式

例子

总体目标(内部过程)

能理解大禹被当时人称为伟大英雄的理由。

分目标1(外显过程)

能描述滔滔的洪水景像,说出洪水凶猛与伟大英雄的关系。

分目标2(外显过程)

能说明大禹从察看挖通劈开的过程,能解释吃尽走遍的意思,知道等词语的意思,能通过理解吃尽走遍等词句说出大禹被时人称为伟大英雄的理由。

分目标3(外显过程)

能说出第3小节中数字背后的意义,能揭示三过家门不入伟大英雄的关系。

3艾斯纳模式(表现性目标)。有时,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并不是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就会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课堂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外在行为将会出现什么明晰的变化。艾斯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比如:“学生能参与小组中关于校服设计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表述就是一种“表现性目标”。但是,有关专家建议:“这种目标只能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的补充,教师千万不能依赖这种目标,不然,他们在陈述目标时又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3]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第一,无论是哪一种叙写模式,其行为主体必定是“学生”,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是指学生的学生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而不是描述教师怎样教,所以在具体叙述中,我们可以将主语“学生”省略;我们必须告别“使学生”、“让学生”之类的目标描述用语。第二,我们所叙述的预期行为结果总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更加关注行为背后的东西,我们善于将三维目标隐含于我们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中。比如说我们确立《九色鹿》的目标:“能围绕‘惭愧’‘斥责’、‘惩罚’保护’四个方面写出国王所说的话,在小组中分享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灵魂肮脏的小人’,能对调达作出评价。”这两个“核心目标”就包含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3.对应“环节”:卷起来是几句目标,展开来是一个“微型教案”!经常有老师会发生这样的困惑:教学目标写多少条为好,具体到怎样的程度为合宜。我们常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回答:教学目标好比是旅游的目的地,你关于教学目标的叙写与描述好象是一张地图,这张地图要详细到一个什么程度,取决于你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在具体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张:目标应做到“聚焦”,聚焦于“环节”——教学过程是在“环节”中进行的,我们有多少环节,我们就有多少目标——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实践中最重要的事情。当然,一位老师在研究“教学目标”的时候,决不会“形而上地”考虑目标而不去考虑目标背后的教学过程,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同时在考虑“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展开”,因为只有能展开的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目标,也只有聚焦了的目标才是可以展开的目标。因为,在我们看来,教学目标“卷起来是几句话,展开来是一个‘微型教案’”。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步骤化”、“层次化”、“聚核化”。

1)步骤化。教学环节需要分解出基本的教学步骤,基本教学步骤是把教学目标清晰化的过程。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能根据标准,在小组中用提供的纸张制作出‘几分之一’并说出其意义。”这样的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分以下步骤展开:第一,制订“标准”,如:同一组内制作出不同的分数、每一位成员都能把自己制作的分数意义说清楚(两个要点:一是说明“平均分成”,二要说明“谁的几分之一”,缺了“平均”与“谁 ,就错)、能倾听别的小组的发言等;第二,各自制作并在小组中解释意义;第三,不同组之间交流。——这就是“步骤化”。

2)层次化。教学如果没有一种层次化的展开,停留于平面化的认识,就很难把学生从“S”引向“S’”。当我们用一种“层次性”的目标取向去看教学内容的时候,会造就很多的“深度”。比如,我们给《蒲公英》一课设定教学目标之一为:能通过词语辨析、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嘱咐等词语。那么,具体究竟怎样去展开呢?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三个层次:第一,生活中怎样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嘱咐”这个词语?(一是长辈对小辈;二是重要的事情。)第二,你从这段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太阳公公是在“嘱咐”而不是一般性的“告诉”?第三,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这是“嘱咐”而不是一般性的“告诉”,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哪里?——层次化展开,将把学生引向理解的深处。

3)聚核化。“聚核化”是教学目标的理想状况,因为只有找到“核心目标”,我们的教学才能充分地展开。缺乏聚核化,目标太多太散,课堂就会“看上去什么都教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学”。我们强调,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在不断“琢磨”的过程中凝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得以“至简”,而唯有“至简”,才能“至丰”,才有充分的余地来展开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得到更丰富的成长。

 

教学目标,当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再忽略的时候,当我们真正能够掌握教学目标的专业技术,学会用“目标意识”思考与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因为这个话题的重提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教学观念,所谓“基于课程标准”,所谓“关注学生”,所谓“促进发展”,有效教学的种种理念追求,那些重要的思想,将会在课堂教学得以落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