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甲本道德经复原本】——笔记_第24页_国学经纬_中医村论坛

 也无风雨q 2016-01-09
37(通行本第七十二章):毋闸其所居。
〖经文——译文〗
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
(不关闭其所居住处,也即开门面对红尘世间;不厌烦其在红尘世间所生出的一切苦难。闸:〈集韻〉閉門也。厌:字取通行本,甲乙本字左王右厶)。
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只有矫正厌烦情绪,才不厌烦。弗:本义矫枉。〈說文〉撟也),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
(因此,圣人也学也知,但却不自见,也就是不执著知。不执着,众生很难做到。众生皆因执着而不开悟),
自爱而不自贵也,
(圣人实际也自爱,只是不欲自爱,也即不执著自爱。贵:欲也。〈戰國策〉貴合於秦以伐齊。「註」貴,猶欲也)。
故去被取此。
(所以,圣人之言行,是去表而取本。也就是,圣人不执着表象,而是归还大道之本。被:表也。〈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此:〈大學〉此謂知本)。
【笔记】一,生活道,道生活,不执着是关键。依旧是“不得”。
1老子的生活道。
老子写道:“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
这是说,不关闭其所居住处,也即开门走进红尘世间;不厌烦其在红尘世间所生出的一切苦难。不是不厌烦啊,是“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也即矫正了厌烦,才不厌烦的。
修行,离群而居,走入深山老林,这是最初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手段。而老子,则提出了生活中如何修道问题,指明“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也即,在生活中矫正烦恼,自然消除烦恼。这就是老子提出的“生活道”。
2生活道的核心:不执着。
老子写道:“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这说的是,圣人实际也学也知,但却不自见,也就是不执著知见。圣人实际也自爱,只是不欲自爱,也即不执著自爱。
可见,圣人是“去被取此”,也即去其表面,不做表面文章,该做什么做什么,该说什么说什么;只是恪守“心不执着”原则,生活中浴净自心,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二,修行到高层次,“不住相”而已。
无为不争,这是修行初步。老子告诫人们:罪莫大于可欲,要求禁欲不争。
到高层次,什么模样?那就是争而不争,为而不为。也就是面对红尘而“不住相”。
道德经,没有知识的话,能写成吗?可见,圣人是有知的。他为什么还主张弃知绝学呢?因为他修行到了弃知绝学的高度,那就是,圣人已经不执著自己的知见了,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住相”。圣人也是人,有肉身,需要生活。但圣人无论怎样生活,都是无欲的,这还是“不住相”。“不住相”,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理论学说,想靠普通的智慧去思维理解不住相,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为还是要为的,知还是要知的,无为绝学,说穿了,就是不住相,不执著。心不住相,就是道。
那种以为不学习不读书,就是老子说的“绝学弃知”,这是误解老子;以为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也是误解老子;以为抛弃一切乃至抛弃肉身,就是不得,还是误解老子。老子的无为不得,是基于他修行达到玄同层次,认识到了一切都是“不可得”,才提出上德“不得”的。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得,低层次有低层次的理解;而最重要是高层次,那就是不住相。
真的做到不住相,也就是做到老子所说的“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才能真正读懂老子,才不至于陷入用世俗的“哲学,科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解读老子。从哲学政治等角度探讨老子,从世俗角度来说,也没错。但从老子本义看,就完全错了。
三,通行本问题: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帛书本“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通行本改成“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是错改。
2帛书本“夫唯弗厌,是以不厌”。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是错改。
3删掉所有而字。
4帛书本“去被取此”,改成“去彼取此”。含义不一样。“去被取此”,乃是去表取本;“去彼取此”,乃是去那个取这个。道德经中,用过如下几个相近词,去罢耳此,去彼取此,去被取此,实际含义都不相同,可通行本都改成“去彼取此”,这可是独断了。古汉语,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是谁都知道的。真的尊重老子,把老子视为圣人的话,就不应该改动老子原文,不管老子到底是谁。改动,就表明不尊重,没有把老子看作圣人。
这样说来,面对通行本和帛书甲本,我们也应该“去被取此”,“去彼取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