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问·书悟

 雪梅常在 2016-01-16

书问·书悟

来源:博尔塔拉新闻网

□ 韩雪昆 〔博乐〕

书问:学书从何碑何帖入手?有人说,学书先学楷;有人说,学书先师篆,篆乃书祖;有人说,随兴趣而择之。书法何为美?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古拙,是遒劲,是秀美,是老辣抑或是抹泼……运笔结字谁最难?有人说,用笔千古不易,有人说,运笔何如结字难,章法布局技在先……

书悟:对书法艺术的感悟产生于长期临帖、读贴、品贴和创作实践活动之中。我以为,学书宗法何家、师从何人,关系到学书之路的曲直,终成艺术水平的高下。是师帖,抑或师碑?是师古,还是师今?这是个大问题。对于青少年初学书者而言,因心中学书白纸,关键在于择人师传道、授业、解惑、指津。“名师出高徒”是验语,即长期经验积累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名师文化涵养高,书法技能强,传道指津亦有方。对于青少年学书者来说,除具备先天灵性外,择师很重要。对于成年学书者来说,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素养,可以直入碑帖。选哪种帖,全在个人素养深浅而形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艺术成功的内在心灵支撑。感兴趣,贵坚持,必有果。我以为,选择感兴趣的碑帖朝夕摹临,紧盯着一种书体,把它发挥到极致,练成最拿手的把戏和看家本领,然后再学其他书体,参以阅读古今书学理论,离成功不远矣。不但要临摹帖,还要用心读帖、品帖,做到先心功,再笔功。

“眼高手低”是书家普遍的感觉,也是书家不断进取的推动力。随着“眼高”导引,手才渐次增高。眼不高,手永远也不会高。眼和手,欣赏和实践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一个书家认为自己“眼高手也高”,那么这个书家就为自己的书艺画上了休止符。须知,在书学的道路上,“否定之否定是书艺常新的钥匙。在人生的感怀中,否定之否定是境界提升的阶梯。” 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继承,是社会文艺和社会人生的哲学。品味书法,就如品茶,亦如把玩玉把件抑或品国粹京戏,越品越有味。给人身心愉悦的正能量,才是最佳境界。

书体不外乎篆、隶、楷、行、草五种。其实细分,篆书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等;隶书《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封龙山碑》各有别;楷书欧、颜、柳、赵各舒其美;行书、草书体态多势,自不必说。

关于书法之美,理解内涵多样。有秀丽的美、柔和的美、遒劲的美、古拙的美、朴茂的美、典雅的美、苍朴的美等等。由于欣赏者的个性和文化素养千差万别,得出的审美结论也不尽相同。比如王羲之书法,被时人贬之为“野鹜”,后人对其书亦有微词,或曰“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或曰“逸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赵孟頫书法后人贬曰“显奴气”。康有为书法被人讥讽为“烂草绳”。然而王羲之各体皆通,其书被后世评之“韵高千古,力屈万夫”,公认为书圣。赵孟頫书法被后人奉为楷范。康有为书法独创一体,颇具影响。审美的多样性,是美学的特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美,是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

书法的发展不是单极的、线性的,而是多元的、起伏的。各个时代有代表这个时代的书风,如被书界认可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和元明尚态、清尚趣。因此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衡量一切事物。审判书法亦然。孙过庭《书谱》说:“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他从书法的“质”、“妍”转变着眼,以万物“驰骛沿革”常理为依据,指出了书法因时而变的规律。同时,又为书家学古提出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要求。

初学者先学哪种书体。当下流行的是以楷书始。楷书规整,又称“真书”“正书”,强调横划纵入笔、竖划横入笔、中锋行笔。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也就是说,楷书是基础,行草为楷书精熟之后速写的产物。也有人认为篆书是基础,是书祖。从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篆书确实早于楷书两千多年。篆书逆锋入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则更能奠基础。还有人认为不必圄于成见,可直接从行草入手。尤其是成年初学书者。书圣王羲之以行草而名。书法发展至唐宋,楷书才集大成,出现欧、颜、柳、赵书坛大家。我以为,书法基本技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楷书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至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至于当下始学行草者颇多,其主要原因,楷书规矩严苛,变化不易,相对单调。进入书法展厅,很难引起视觉冲击力,与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取向不合拍。相对于楷书而言,行书草书因视觉冲击力强,吸引观赏者的眼球。然而,楷书是书家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不可回避的。

变,是世间万物永恒不变的主题,书艺亦然。孙过庭《书谱》中的“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淳醨一迁,质文三变”;唐代释亚栖《书论》中的“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笔墨当随时代的因时而变也罢,“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也好,书法风格因人而异也罢,不加设计的自然改变也成,都体现一个“变”字,书法艺术同社会发展一样,改革变化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动力,才能不至于走入穷途末路。

郑晓华教授在释读《书谱》中说;“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产物,艺术生态形式的两大支柱是思想和技巧,没有思想,艺术徒流躯壳;没有技巧,没有美的形式,深刻的思想无从寓形立身。”书法表现心灵,美的心灵造就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来源于美的心灵。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外在艺术形式与内在精神品格的统一。因此,书家要不断进行学养、涵养、修养的打磨修炼。黄庭坚《论书》中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俯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学书崇尚经典、学习经典、研读经典、品味经典。从经典中领悟书法的真谛、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学习书法并有成的有效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