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忘关注课堂动与静

 江山携手 2016-01-23

别忘关注课堂动与静

别忘关注课堂动与静

2015年即将到了尾声,我和同事们却驱车到邻近学校去开展教研活动,没有其他新鲜词,无非就是什么同课异构、研讨交流之类的玩意,没有什么创意,无非是老师上上课、听听课,领导专家做做讲座而已,至于有没有收获,恐怕只能因人而异吧!

我是一个不甘愿时间流逝的人,自然喜欢在平淡的教研活动中找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来。当然了,参加研讨活动,兄弟学校也做了一番苦工,上上下下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来来往往也特别有礼貌,会议室里摆放着整整齐齐的资料。我们这次也不知是以什么身份参与的,如果猜得不错,跑龙套一点也不为过。其实,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参加教研活动,自己看上去有关系,可结果下来,有没有啥关系,就像演电影时的群众演员一样,运气好,还会有点盒饭,想来也算是上天的恩赐。

难怪许多教师跑来跑去地参加教研活动,走进属于自己的讲台,依旧是老样子,不由得人感觉悲哀。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认为,一个人,尤其是一名教师,要学会不断地打倒自己,如此,才能够取得进步。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很难看清自己,总是在经验的诱惑下,变得愈来愈自我感觉良好,甚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打倒自己,是很难让精彩的课堂永葆青春。

这不,坐在教室里,看着两位老师上着季羡林先生写的《成功》这篇文章,周围十来位听课者,可能与我一样,也想着从这两篇课文里找到一些特别来。我听课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不过分在意教师讲多少,关注地恰恰是学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收获,用专家的话说,这也算是一种时髦。过去我们更多去关注教师的处理课堂环节的技巧,如今,我们更多地思考学生到底如何学才会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窗外特别冷,但从上课者红扑扑的脸蛋可以判断,讲得特别卖力,再从孩子们战战兢兢坐着可以判断,学得也很配合,搞得我们这些听课者也有些紧张,毕竟一堂课的顺利推进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两堂课都特别成功,一个有阳刚之气,一个有阴柔之美,孩子们从紧张课堂上得到的收获也一定不少,从课堂氛围热烈可以判断。其实,听课如何有效,我觉得应该从别人的成败中自我反省,只有不断地内化,才能够在否定中得到提升。

听专家讲座,没有什么新鲜,充其量不过是要对差生好,要进行自我反省,要教育管理者在行动上多下功夫,这些话,只要是长年在教学一线的人,都不会反对,然浪漫的教育理念遇到了现实往往会立刻遭遇触礁,难怪许多人都半信半疑,觉得寒心。实际上,专家的话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在唱高调,说什么对差生怎么好,另一方面又在吹嘘什么学校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自己过去取得了什么样的辉煌。我没有什么心思再过多的关注,反而思考其课堂到底在什么方面存在问题。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突然跳出“动”与“静”两个字来。每个上公开课的人都希望整个教室都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热场,然而,等到上课之时,又发现动得过多,许多问题过于肤浅,反而不利于学生思维力地提升。如果课堂真正冷下来,执教者又会想办法热闹起来,生怕听课者尴尬。一旦这样的想法在潜意识里徘徊,我们看到执教者时不时看着手表,往往会出现问题的浅层次呈现,教学环节蜻蜓点水式地往前迈进,看上去特别热闹,可回过头来想想,有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悲哀。

我觉得课堂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处理动与静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教与学才难以达到智慧的生成,常常是极少数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迎合,大多数学生成为看客而已,这样的教育现实往往造就了许多滞后生的产生。难怪学生学习愈来愈累,愈来愈没有自信。我发现差生为啥会愈来愈多,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把握好动与静是关键。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十之八九都在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动静,而不是一味地围绕自己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才是关键。什么的课堂教学动静才是最最合理的,那就是所谓的风生水起,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思维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教师围绕学情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专家们老是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教法,备学生,我看教材,对于长期在一线的教师而言,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更好地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

实际上,许多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不过是虚热闹,没有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而是围绕教材本身或者教学进度来设计课堂,看上去课堂有着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称,可从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上看,几乎可以说价值并不大。更何况一些老师,平日里不注意自我打倒,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总喜欢把教学效果差归结为学生,直接造成了师生之间矛盾冲突,显然不利于教与学和谐发展。

许多真正的名师,他们在课堂上不会设计一些复杂的环节,常常是大道至简,让一个环节带来的是所有孩子受益,这样的境界显然需要自己用心思考,否则,课堂的动与静常常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学生健康阳光的培养,自然难以成为学生思维力发展的最佳殿堂了。

动与静,在于人的心是否在思维力上得到更好地应和。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课堂的优劣,你就会发现,许多课堂的热闹不是学生主动去活动,而是在教师的约束下被动完成,再加上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效果,只要有少数几个孩子站出来,立马会草草让一个活动收场,看上去课堂有了三四个活动,至于有没有效果,恐怕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判断,绝大多数孩子是无效的。向课堂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在掌握孩子学习动态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分层次组织教学,做到人人都参与进来,人人都能够取得进步。

我们现在为啥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再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说到底,就是学生的学习从来都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从生活、习惯、情绪等方面关注学生,而不是单一地围绕教材设计一些看上去完美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师不从演讲者退下来,真正成为导演、教练,我们的学生的活动永远是被动的、简单的、肤浅的,只有真正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不管教室表层热闹还是冷静,每个孩子都能够取得进步,这样的课堂就算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我看也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

课堂需要静,但不能够死气沉沉,如果教师在前面喋喋不休,讲台下呵欠连连,睡意朦胧,我看这样的课堂,教师本人需要反思,千万不能够为了赶进度而忘记学情。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新接触一批学生,不会立马疯狂地说多少东西,而是尽快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寻找知识点和方法,一步步行动,让广大学生在一个个成功中赢回自信,这样的举动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比金子还要宝贵。如果课堂笑声不断,一个问题下来了,孩子们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脱口而出,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值得商榷,毕竟那种“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充斥着课堂绝不是一件好事,值得人去深思。

真正的高手,只有在专注力上做到动静结合,自己的功力才会达到最高境界,那么,我们的课堂,广大师生也能够在思维力上做到一动一静和谐推进,真正高效课堂才会得到。想到这些,我顿觉前面的课改之路漫长,唯有加快脚步,一路向前。(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