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20)

 dlhz49 2016-02-05

《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
医案二十、瘿瘤
    (一)医案原文摘录
宋某某,女,36岁,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但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厘米,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曾注射青霉素,服消炎药,后加服中药。同年6月,经某医学院附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未接受。同年7月初转来求诊。
   【初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入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暗淡,苔淡黄而腻。此为瘿病,主证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桂枝10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三剂。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包块开始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再服三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又以初诊方续进十剂,包块逐渐消失。
   1979年7月13日,患者来信说:服药十余剂颈下包块消失,食欲睡眠大为好转。两年来未再复发。
    (二)中医原本辨解
根据中医原本之病理,凡肿、瘤、结、疖之类,必有風淫邪泄能量(组织液)于正常组织之外,加上寒燥凝聚成形。本例病发之初,寒邪先伤其肺,颈部属咽喉要冲,归于肺系。風邪作乱,乘咽颈之虚,病为瘿瘤。它证相参,可以定论。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40所示,本例肾肺脾心四机见证,病因寒、風。



寒邪犯肺,所主皮毛收束,故有畏寒。寒邪伤肺,本应火郁而热淫,然本例患者却未见热邪病证,何故?盖因患者体质素弱,常患感冒,是阳虚.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肾阳虚亏的证明。肾阳虚亏,必定寒淫。此次病瘿瘤之前,患外感咳嗽,嗽则寒痰居多,但误治以清热止咳,损伤三焦热腑,故无热淫为邪,反致热腑不热。三焦不热,则气化失常。三焦气化失常,则上焦寒引壅塞,上例因此而患胸中痞满,此例遇風邪开泄,则发为瘿瘤。
头为髓海,与肾机相联最为密切,因此,头痛头昏,多半是寒淫水冷的肾机病证。本例素来体弱,说明髓海虚亏,故有头昏。
    脾胃生化之机不行,故纳差。脾主一身筋肉,此病乏力,证明脾木郁陷。肾为作强之官,是力量源泉,乏力应证肾机虚弱。
肺脾失政,故气血虚亏。气血虚亏,则神无所依,故有神疲。神无所依,则悬浮不安,故有难眠。气血虚亏,难温四肢,故有四肢发冷,乏力。
气血虚亏,故舌淡。寒邪入于心脉,土郁湿淫。脉中湿淫而淤,故舌暗。土郁湿淫,故苔现淡黄。腻者湿厚也,湿淫日久之证。
2、治方辨解
如图7-41所示,本例方简义明,紧扣病证机因,故治效显确。

制附子,味咸兼辛。味咸,治方在太阴寒水肾胱。其咸不厚不薄,入藏入腑,入肾助阳,补坎中之火;入膀胱则温化沉寒,使寒邪归正。
麻黄,味苦,治方在太阳热火肺焦。味厚入肺,气温散寒,补益火正。
细辛、干姜、桂枝、制附子,味辛,治方在少阳風木脾胃。细辛、干姜,味厚入藏,温升脾木,木升则淫風不能相害;桂枝、制附子,味薄入腑,温胃散寒,寒去则風平。
甘草,味甘,治方在中央湿土心脉。味厚入心,气平固本,补土平湿,养心安神,键运中枢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