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出颤劲后,慢慢就会有骨肉分离感

 闲闲居 2016-02-05
练出颤劲后,慢慢就会有骨肉分离感                                          ----陆功翰
     劲上脊背,如虎豹腰胯。猫科比犬科厉害,一个主要原因是犬科只有胯而猫科还有腰,腰就是大龙。猫科动物的腰能瞬间隆起如弹簧,犬科就只有四肢踞地的一扑,故猫科除了勇还占了个灵。说西藏某地一野豹夜闯牧场,咬死八个藏獒全身而退,就多了这个灵字。小猫激了除非遇见大猫,不然天下无敌,不信你逗人家试试。毛一炸,腰一弓,眼神就变了,在内家拳就叫一气。咱们练拳,都是一套系统下来的,一定阶段腰胯就出来,就有虎豹的感受了。胯是整体,腰是灵变。两加一块,才知道什么是内家拳。到这个阶段,人从精神上就脱胎换骨,是魔是神,就看你怎么走了。
   练拳至一定的境界,会出现骨头跟肉分离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驳骨感”。这种状况可能在臂,也可能在背。

   我们观察一下猫科动物,全身的毛皮都是非常松的,一抓一大把,跟骨头是完全分离开的,甚至可以一拉很长。这种情况的出现,跟猫的筋骨的特性分不开的。猫在运动时,奔跑或者快速跃进时,前窜的具有突然性,全身筋骨的弹动发劲,使得身体骨架的运动,在大筋的驱使下,远远超过身体皮肤的运动速度,经常的加速度的运动,使得动物的皮毛变得越来越松,具备了相当的拉伸度。
   人亦是如此,常年的磨练,颤劲出以后,身体骨架运动表现得灵动无比,往往一个抖身,全身的肉都在颤动,长此以往,肉与骨的分离感便出现了,当然,此时的功夫也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人称气血在皮肤下游动,其实也就是“骨肉分离”带来的效果!
  

练出颤劲后,慢慢就会有骨肉分离感
  传统拳多以盘练“身劲”为主,在攻击时,以贴身近击为能,发劲时如同钉子入墙,在攻击点上无需要打击距离,硬生生扎进去的感觉。内脏带动身体快速砸进,就如同一把大锤,砸击钉子,使其长驱直入。
  我们平时练习过程当中,要把发劲的重心放在身体的“弓”上面,以内脏的“起落”辅之,打击在“手”而崩弹在身,虽梢不动,而根已至,如泰山压顶之势,一击必毁。

    大家都知道,在脊柱的盘练过程当中,要调整“尾闾”,也就是尾巴椎。平时尾骨处于后翻的状态,腰椎是前挺的,要成“身弓”,则要主动改变脊椎原有的位置。
    我们看到动物要捕捉前,尾巴都是下垂前收的,目的是脊柱成弓,便于快速扑进!人也一样,要想整体发劲,得具备“五张弓”。
   “压肩,收尾闾”可以帮助脊柱“开弓”,“尾闾后翻”可以使弓压紧,但要“放箭”,需要“尾闾抖绝”,很多朋友在练习时,把脊柱变成“大波浪”由尾骨向上节节推进,这样训练,很容易把自己练“傻”掉,巨大的冲击力由尾闾直冲脑门,最后把自己给“打伤了”,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大家在练习中一定要明拳理,切忌急于求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