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概念被炒得纷纷扰扰之时,你真的了解每种健身项目的前世今生吗?
文化背景
中国与印度在文化上均属东方范畴,有相当多的共性,诸如 重精神而轻物质,重集体而轻个人,重和谐而轻竞争,重义而轻利,重农而轻商。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流派, “武”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太极拳其来源有三个方面: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由此看出,太极拳尤其重视对人体的保健、养生作用。但它首先吸收了各家拳法,养生的“外延”功能基本上是对其武的功能的拓展,都脱离不了其武的根本特性。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攻防技击涵义,同时因为技击动作暗合多种科学健身的原理而又具有健身、养生的作用,这正是中国武术的伟大之处。
瑜伽没有武术技击含义,它是精神与肉体结合起来并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修炼,希望借助控制身心,在静定状态下追求心灵的超脱。瑜伽在印度属于身体保健范畴,是研究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列入体育竞赛之内。
运动形式
太极拳和瑜伽都是一种缓慢柔和的运动,人们通常容易被二者的相似性所迷惑。事实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静”法。
太极拳讲究“外示安逸,内宜鼓荡”,应敌时给对手“安逸”的假象,实则精神振奋,蓄势待发。实战技击时还要求“后发先至”,既要“后发”还要“先至”,因此“慢”也是为了更快。太极拳的“后发”也只是“以静制动”的方法。静亦不是不动,是“蓄势以凝神,静势以待发”的沉着冷静而非慢。
瑜伽是静态的,用“静”来统领整个运动过程。动作缓慢、让身、心都处于一种超自然状态,只有从内至外的静才可臻至灵性世界。
太极拳运用的是“三调———调形、调心、调息”的保健原理。调形也可称为调身,就是调节身体的阴阳,使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健康又合乎运动规律的状态下进行活动,进而消除紧张并建立完全自动化的紧张———放松机制。
调心就是在心绪静、心态平、心情松的基础上自主调节大脑皮质功能,建立起新的兴奋、抑制转化过程。时刻保持一种放松、和谐而且健康的心态。
调息就是呼吸的调节。
运动原理
太极拳是一种与吐纳有机结合的导引术。通过呼吸让内脏更加洁净,同时也锻炼了内脏。太极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有度、刚柔相济,从而达到调神和全形的统一。这种方式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
瑜伽健身的原理是通过调整和控制呼吸并配合体位来刺激脑、脏器、神经与腺体等生理组织,进而促进个体生理及心理健康。 肢体动作以及锻炼目的的不同决定了锻炼的部位不同,同时锻炼的效果亦有差异。
太极拳对锻炼下肢力量及稳定性有很强的功效,而瑜伽则在锻炼上下肢协调发展上有独到之处;太极拳基本上都是两腿来回转换重心支撑以求稳,瑜伽则多单腿独立以练平衡等等。
太极拳发展受到中国道家、医学、养生等的深远影响,尤其是道家的阴阳学说。阴阳平衡的理论是太极拳的主要理论基础。太极拳秉承道家“无为”思想的精髓,重视“现世”。
瑜伽注重“出世”观与印度宗教一脉相承,二者显然不同。
养生理念
太极拳首先是武术运动,然后才是养生方法。
瑜伽本身即是一种健身术,它自始至终都非常强调一种养生理念—— —祛病延年意识。
看看瑜伽的饮食。从真正的瑜伽修行士到普通的瑜伽健身者,都特别强调对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的培养,瑜伽从一开始就向习练者逐渐灌输这种理念。 瑜伽者奉行自然饮食法,而在正规的会所修炼一律要求素食。他们认为,肉食对身体有害,并影响练功进展和效果。瑜伽在食物上体现为素食主义,不吃鱼肉荤腥,也尽量少吃葱姜蒜和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尽量少用调味品等,对饮什么、 食什么、怎样饮、怎样食都有他的观点和要求。这样的饮食对于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同时,自律和规律的生活方式也是瑜伽修炼者的必修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