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读】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实践进展

 wakin189 2016-03-03



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年第2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0:59 姚宏伟教授音频 来自胃肠肿瘤外科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占全球恶性肿瘤的第3位, 肝脏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1]。据 全球最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登记网站www.l i v e r me t s u r v e y .o r g 2 0 1 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 在行首次肝切除术的2 16 8 9例结直 肠癌肝转移患者中, 原发灶在直肠的患者约占3 6%,其5年生 存率显著低于原发灶在结肠的患者(4 0%比4 3%,P<0. 0 5)。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无论是不可切除患者的挽救性治疗, 还是潜在可切除患者术前的转化性治疗,靶向治疗都是必不 可少的选项,分子检测是靶向治疗应用的基础,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近期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临床和 分子生物学研究,并阐述其手术和辅助治疗相关进展。


1
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 

 1. 1 直肠癌肝转移的转移模式    

在同时性肝转移方面,Ma n t k e等[2]开展了一项关于同 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病率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统 计了4 88 9 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的 总体比例为1 4. 7%,单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结肠癌较直肠癌 经血行转移到肝脏的比例更大(1 5. 4%比1 3. 5%)。多因素 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的T分期、N分期、血管浸润和转移淋巴 结的数目均是影响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 素, 而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发生率不受直肠肿瘤部位的影响。 

  

在异时性肝转移方面, v a nGe s t e l等[3]报道了直肠癌患者 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异时性肝转移的随访数据,在平均5年的 随访时间内, 研究者分析比较了荷兰56 7 1例结直肠癌患者接 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异时性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此期 间, 约1 8% 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异时性远处转移,其中直肠癌 患者发生异时肝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结肠癌患者(2 1%比 1 7%, P<0. 0 5)。对转移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结肠癌 比较, 直肠癌患者发生肺转移的比例更高(男性: 4 5%比3 6%; 女性: 5 6%比2 9%), 而腹膜转移比例更低(男性: 7%比2 3%; 女性: 5%比3 1%)。这与中低位直肠属于腹膜间位和腹膜外 位器官, 并且部分血液回流进入腔静脉系统有关。 


1. 2 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   

As s u mp c a o等[4]分析了5 8 2例行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 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 4. 2%原发灶发生在直肠;平均 3 0. 7个月的随访时间内,8 0例(5 6.7%)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发生复发,其中1 6. 3%的患者发生盆腔复发, 2 8. 8%的患者 行再次手术,术后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7 6. 7%和3 8. 6%; 将此结果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比较,发现行肝切除术后两者 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众所周知,低位直肠的静脉回流和淋巴引流均不同于上 位直肠和结肠,并且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无浆膜覆盖。因 此,该部位肿瘤浸润周围组织无需穿透浆膜。Le e等[5]将结 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按照肿瘤距肛门边缘距离分为 2组:距肛门边缘≤6c m组和 >6c m组,分析两组患者行原 发灶和转移灶R 0切除后发生复发的模式,发现两组患者发 生肝脏复发率相近。而在肝外复发方面,距肛门边缘≤6c m 组直肠癌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 >6c m组患者。此外距肛门 边缘≤6c m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低于 > 6c m组患者(1 5. 2%和2 1. 4%比3 4. 7%和5 5. 3%)。


2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相关分子检测及意义 

2. 1 KRAS/ NRAS基因突变检测   

虽然在大多数结直肠癌中均可检出 EGFR高表达,但 EGFR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仅有1%~2%,且研究结 果显示:EGFR状态并不能预测抗 EGFR单克隆抗体的靶向 治疗反应[6-7]。RAS/ RAF/ MAPK通路位于EGFR下游,RAS 突变后无需EGFR接收信号即可自动活化该通路,引起细胞 增殖。因此,只有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才对EGFR单克隆 抗体的治疗有效。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突变率约为 4 0%,NRAS突变率约4%[8-9]。2 0 1 5年版《NCCN结直肠癌 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所有转移性结直肠癌进行 KRAS和 NRAS突变检测,有突变者不宜采用抗EGFR靶向治疗[1 0]。 


2. 2 BRAF基因突变检测   

BRAF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为5%~1 5%,在微卫星 不稳定性肿瘤中突变率明显高于微卫星稳定肿瘤。BRAF突 变与KRAS基因突变通常互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指南建议对KRAS/ NRAS野生型的Ⅳ期直肠癌患者 可选择进行 BRAF突变检测[1 0]。尽管 BRAF基因状态对 EGFR单克隆抗体的预测作用尚存在争议[1 1]。但多数研究 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提示预后不良[1 2]。此外,由于 BRAF V6 0 0E突变仅见于MLH1启动子甲基化所致的高微卫 星不稳定性肿瘤中,故该检测还可用于区分散发性和 Ly n c h 综合征相关性高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1 3]。 


2. 3 其他分子检测指标   

虽然RAS基因野生型患者可选择抗EGFR靶向治疗,但 仍有近半数的患者对治疗无反应。因此,研究者也在继续寻 找其他疗效预测标志物,尤其是 EGFR通路的下游信号 分子。PI K3CA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 h o s p h a t i d y l i n o s i t o l3 k i n a s e ,PI 3K)的催化亚基,参与 PI 3K/ PTEN/ Ak t / mTOR信号 通路的调控,是EGFR的下游信号分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 的突变率为1 5%~2 0%。研究结果显示:PI K3CA基因突变 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且对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不敏 感 [1 4-1 5]。因此,PI 3KCA基因突变检测在提示结直肠癌患 者预后、指导治疗等方面的意义也备受关注。该通路中另一 重要基因 PTEN在结直肠癌中的缺失发生率达1 5%~2 0%, 也被认为可能对EFGR单克隆抗体的疗效有预测作用[1 6]。 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癌症“精准医学”计划的推进,更多的 分子标志物将从实验室进入临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 治疗必将多元化和精准化,患者的生存效果和生命质量也必 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同时性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策略 

  

近年来,多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已证实同期切除结直肠 癌和肝转移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且原发灶位于直肠不是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因素[1 7-1 9]。直肠癌相对于结肠癌, 与肝转移灶距离更远,对同时性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全腹腔 镜同期切除,腹部和盆腔的手术可共用操作孔,避免了开放 手术的长切口,其微创优势较结肠癌肝转移更加明显。


近期一些有经验的中心对高度选择的患者已开展了全腹腔镜同 期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提出全腹腔镜同期切除术后短期结 果和长期预后不亚于开腹同期手术[2 0-2 1]。 


在先行肝转移切除即“l i v e rf i r s t ”策略方面,Bu c h s等[2 2] 报道了3 4例同时性直肠腺癌肝转移患者,先切除肝转移灶, 平均3 . 9个月后切除直肠原发灶,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 7 . 3 %, 平均随访3 6个月, 5年总体生存率为5 2. 5%, 5例患者发生 盆腔复发。Ad a m等[2 3]组织了一组国际多学科专家,通过修 正式德菲法提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治疗建议。 对于中低位无症状且肝转移灶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多数专 家认为其基础治疗是放疗。众所周知放疗后与手术的间歇 先行肝转移灶切除术,可避免肝转移灶在此期间进展的可 能,并视肿瘤反应情况指导下一步治疗,能够为患者增加保 肛甚至免于直肠手术的机会。因此,在同时性直肠癌肝转移 手术治疗策略方面,亟需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获得更高 级别证据指导临床决策。


4
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治疗 

 4. 1 放射治疗   

与结肠癌肝转移不同,直肠癌(尤其是中低位直肠癌)肝 转移与直肠癌同样面临如何降低原发灶局部复发率的问题。 因此,针对直肠癌原发灶的新辅助放化疗不可忽视。新辅助 放化疗应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效果已被证实。近 期一项关于Ⅱ、Ⅲ期直肠癌患者选择性术前放化疗的研究结 果显示:MRI检查预测环周切缘受累和广泛淋巴结受累(N2 期)的患者术前行放化疗,其余患者直接手术;其长期随访发 现两组患者5年系统复发率和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2 4]。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新辅助放疗 问题格外复杂:(1)需行局部治疗控制原发灶,而同步放化疗 中的单药不是控制肝转移灶的首选方案;并且局部治疗会减 弱患者耐受后续化疗或肝转移灶切除术的能力。(2)在单独 系统化疗情况下,直肠癌原发灶的缓解率不甚理想。Mi c h a e l 等[2 5]开展了一项临床Ⅱ期试验:2 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伴 同时性远处转移患者,行1 2周新辅助 CRT和 FOLFOX化疗 交替方案,运用FDG PET代谢情况评估肿瘤反应,其结果显 示: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缓解率分别为9 6%和6 0%,证实 该方案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是可行 的,其高缓解率值得期待。   


以上证据为部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 者的治疗提供了线索,但放疗指征的确立有赖于更高级的临 床证据,需要广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讨哪部分患者能 够从放疗获益。 


4. 2 化学治疗   

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是以新辅助放化疗、全 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辅助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方案。Di n g 等[2 6]随访了 5 9 3例行上述综合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其中 9 5%患者接受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其结果显示:最常发生的远处转移是肺(6 9%),而肝转移为 2 0%。Di n g 等[2 6]的研究结果与 v a nGe s t e l等[3]报道的结果不一致(肺 5 6%,肝5 2%)。这提示除原发肿瘤位置外,辅助治疗也是影 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 转移灶对氟尿嘧啶的反应具有组织特异性,肝转移、肺转移 和腹膜转移对氟尿嘧啶的反应率不同分别为4 0%、2 1%和 1 0%[2 7]。这可能与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水平相关。  

 

目前研究者通过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以及全直肠系膜切 除,已显著降低了直肠癌局部复发率,而肺转移同样是直肠 癌病程中的重要事件。因此,临床医师对直肠癌肝转移化疗 方案的制订不应只考虑肝转移方面,肺转移也会严重影响患 者的预后。


5
小结 

  

发生肝转移是直肠癌病程中一项重要的事件,转移灶数 量、分布、大小,可切除性,对化疗敏感性等方面都是影响直 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探索直肠癌肝转移的个 体化治疗,依赖于对其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的充分认识。因此,在未来“精准医学”时代, 研究者需要从分子生物学 和临床实践上展开以直肠癌肝转移为核心,以其合并的临床 症状为观察对象, 以多种治疗方法为干预条件方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6-01-06) 

(本文编辑:赵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