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30期资料!

 湛璿 2016-03-07

天医堂


是隶属于国医战队旗下专属于中医人的微信,是中医学子的学术阵地!这里分享最专业的中医知识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词解】

[1]食臭:饮食的气味。

【提要】

辨脏厥与蛔厥,以及蛔厥的证治。

【讲解】

脏厥:指内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衰竭而导致的四肢厥冷。外感病,出现脉微而厥,当为少阴真阳衰微,但发展至七八日,出现了全身皮肤发凉,这又发展至厥阴肝与心包相火的衰竭,也就意味着五脏六腑的阳气都已经衰竭。其人躁无暂安时,是脏厥的表现,类似于正气散乱的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这属于六经病的终末期,仲景未出治法,后人有建议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或参附汤。

    本条的后半段是论述蛔厥的证治,蛔厥就是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时烦时止的证候,以便与躁无暂安时的脏厥证相鉴别。蛔厥属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

    蛔厥的临床表现有二,一是“其人当吐蛔”,也就是有吐蛔史。因蛔虫有喜温避寒的特性,一旦有吐蛔史,则提示病人体内已经出现了上热下寒的病理改变。二是出现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的特异临床表现。病人脾虚肠寒,即“脏寒”,蛔虫不安于下而上窜入膈,则见心烦。少顷蛔虫停止扰动,其心烦等证即可缓解,即所谓“须臾复止”。如果病人进食,饮食的芳香气味再次引发蛔虫骚动,致使胃失和降,则又见心烦,或可作吐而吐蛔。这是上热下寒之证,又以吐蛔为特征,故名以“蛔厥”。诊断蛔厥证,最主要的是吐蛔史,以及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

    方后“又主久利”四字,补述了乌梅丸又可治疗寒热错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下利。这是异病同治。乌梅丸不仅可以治疗蛔厥,也可以治疗胃肠功能失调或慢性腹泻,辨证属上热下寒者。

【治法】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剂】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悔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彭子益注】

引脏厥以证蛔厥也。

蛔乃木气中之阳气所成,厥阴本体,阳微而动,与太阴少阴不同处。

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下寒蛔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蛔。蛔动即是阳动,故烦。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上热下寒,中土必败。木气化风,木气必伤。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提要】

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肝血不足,经脉失养,复感寒邪。

主症和病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手足发凉,如果伴有脉微欲绝,则是少阴阳虚寒厥,今脉细欲绝,则主肝血不足,脉道不充。

此处的手足厥寒,就是血虚感寒,寒凝肝脉所导致的。

鉴别:本证属厥阴肝血不足,寒凝肝脉所致的手足厥寒,当兼有头晕,颜面苍白,唇爪不华等血虚之症,并伴有手足冷痛。而少阴肾阳虚衰,四末失温所致的手足厥冷,以肾阳虚衰为主,伴有下利清谷,恶寒蜷卧,脉微细,但欲寐等。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剂】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彭子益注】

论厥阴之轻证。

血虚而寒故肢厥脉细,较前数证为顺也。

不下利,不汗出,仅四肢厥冷脉细,无内寒阳亡的关系,只是血脉不充,木气不润,中虚而经气不达耳。当归桂枝芍药温血调木,炙草大枣补中,细辛通草通经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提要】

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外寒直接侵犯厥阴之脏,或者肝脏内有久寒。

主症和病机:干呕:肝寒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吐涎沫:厥阴寒盛,饮邪不化所致,临床所见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口中泛吐清涎冷唾,二是从胃中泛出清冷涎沫。

头痛:巅顶疼痛,由于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厥阴寒盛,饮邪不化,浊阴循经上扰清窍,则见巅顶作痛,痛连目系为特征,而且夜间发作或加重。

证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
暖肝胃,降浊阴。

【方剂】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彭子益注】

论厥阴肝脏病之温法。

肝脏倶寒,胃阳亦败,阳微阴逆,现证如此。

厥阴肝木寒极无阳,以致胆胃皆寒。故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肢厥、烦躁欲死。胆肝皆寒,木气拔根,中气大虚,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温降木气,生姜降胃,参枣补中。


【编辑:宠儿。版权由原作者所有,天医堂校编发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