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最有争议的是“贤贤易色”。我们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何谓未学?何谓学?
贤贤易色。有注解是:亲近贤德的人并改变态度。钱师认为,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丈夫能尊敬妻子的贤德而忽略其容貌。此章四句分别是说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从如今常用的“贤妻良母”“丑妻家中宝”,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子夏何苦用一个“贤”和“色”扭扭捏捏地表达夫妇之道呢?想必后人的浮想联翩全在一个“色”字。
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在世不离两件大事,一是吃饭,二是男女之事。而与孟子一个时代的告子,在与孟子的辩论中是这样说的,《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食色,性也。这里的“色”是指男女。《季氏篇第十六》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里的“色”,特指女色。《大学》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是从“慎独”的角度来说的,意思为:君子一定要内心诚实。所谓内心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厌恶难闻的臭气,就好像喜欢漂亮的美色,这就叫自我满足了。所以君子必须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显然,后人有心者将“贤贤易色”理解为与男女之事和夫妇知道有关,自然更符合《论语》的原意。批判者认为,宋儒板起面孔避谈女色,担心有辱于圣贤的圣洁,或许是这个道理吧。
我以为,此章谈“虽曰未学”之前的“学”,孔子的教育在于让学习的人从明道进入行道。未学之前,也就是明道的过程。此章言男女之道与“少年戒之在色”可谓一个含义。故此句应为“贤贤易色色”,子夏所言之含义再明白不过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此句是说孝敬父母的。我们如何做才是孝敬父母呢?当然,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内容,后面讲了很多。此句核心在一个“竭”。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男孩子为了表明对女朋友是否真心,被问每个月给女朋友多少钱买礼物?有说一千的,有说三千的,有说一万的。很多女生认为,看男生是否真爱自己,不是每个月给多少,而是:有多少给多少。这里的有多少给多少就是“竭”。作为子女,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贫穷的和富有的不能看他是否孝顺父母而一视同仁。看他是否竭尽了自己的力量。
“事君能致其身”。此句意义全在一个“忠”字。“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虽然这是清初反宋儒者的讽刺所言,但的确也表明宋儒以死报国的忠诚。这里的忠诚不是只针对君王的,而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崖山海战兵败后,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当时他只有四十四岁。这种气节是“致其身”最生动的写照。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针对国家和民族能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去做事,就是“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再三提到。当今社会,诚信少之又少,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那份真诚,言而有信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谈。恢复传统,重建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所倡导的完美的价值体系,任重道远。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所言之学,目的让学道者能够走向社会去行道。要到社会上去立身,在行道之前是要学的,学什么呢?夫妇之道、父子之道、君臣之道和朋友之道。子夏在此谈清楚了。
由此又见,整部《论语》,内容连贯一致,文化精神一气呵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