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化论语150首》(6——7)《贤贤易色》和《孔子论君子》 [转载]《诗化论语150首》(6——7)《贤贤易色》和《孔子论君子》](http://image85.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5/0512/53188607_1)
贤贤易色
子夏论学,
如斯言之:
贤贤易色,
事亲竭力,
事君致身,
交友无欺。
虽曰未学,
吾谓学矣。
【原文】
子夏曰 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卫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②贤贤易色——前一个“贤”是动词,尊崇、崇尚、看重之谓。后一个“贤”是名词,指贤德或有贤德的人。色,指美色。关于“贤贤易色”,据知有三种解释。或以为,易,轻视之谓,“贤贤易色”是尊崇贤人,看轻女色的意思。或以为,易,替代之谓,“贤贤易色”是以崇尚贤德之心,替代爱好美色之心。或以为,“贤贤易色”是针对妻子而言,意思是,看重妻子的优良品德,而不是她的长相容貌。
③致——奉献,委弃。
【原文今译】
子夏说:“看重妻子的品德,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其力;侍奉君上,能够献身;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说不曾从师为学,我也一定说他学有其成了。”
【吟余浅语】
人找对象,品德容貌俱佳,当然最好不过。但这样的对象不是太容易或起码不是谁都能够找到。于是,就出来个重品德还是重容貌的问题。重品德者宜于相携白头到老,重容貌者就不大能说得准了。由子夏的这样一段话,我猜想,也许他是我国主张重学力而不是仅仅重学历重文凭的第一人。
孔子论君子
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矣。
务须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
行或有过失,
勿惮改也已。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改⑤。”
【注释】
①重——庄重。
②固——巩固。
③主——崇尚,注重,或曰亲近之谓。
④无友不如己者——无,同“勿”。注释者解“不如己者”,多解作“不如自己的人”。愚以为,这样作解,于理难通。所谓“无友不如己者”,不是就某一个人而言,而是一种泛指,包括所有的人在内。假如所有的人都“无友不如己者”,其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难以有朋友可交。盖因,一个人交友,于“不如己者”而外,还有两种对象。一种是“如己”者,一种是“超己”者。面对“超己”者,我想交结人家,人家则因为你乃“不如己者”,所以不与你交。面对“如己”者,我固然想与之交结,对方也应该同意与我交结,而事实是,所谓“如己”也者,恐怕难以确定,何况,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将实际上的“如己”者,看作“不如己者”,以致不与交结。也有注释者认为,所谓“不如己者”,系指“不类乎己”的与自己不同道的人。愚以为此说较佳。
⑤惮(dàn)——害怕。
【原文今译】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东西就不能巩固。要崇尚忠与信这两种品德。不要结交跟自己不同道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吟余浅语】
有过错,怕改正,是某些人特别是某些领导者的一大毛病。所以怕改正,是怕丢面子。在他们眼里,个人的面子是比党和人民的利益更重要的东西。于是就坚持错误,以为倘或改正,便正好将错误坐实,惟有坚持才是使错误变得好像正确的不二法门。此种做派,或可称为由个人面子主义导致的唯心主义。
(来源《诗化论语》作者 于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