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天道 帝道 王道 霸道

 一寸大海 2016-03-12
       商鞅以帝道、王道和霸道说秦孝公,前两次都睡着了,对霸道却彻谈三天三夜,铁下心来支持商鞅变法,最终为秦国奠定了称霸的基础。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汉宣帝说得比较正点,“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许多朝代的制度都是以王道的外表掩盖霸道的真相,比如汉朝儒表法里,以儒家的皮囊包裹法家的本质。秦始皇应算是不折不扣的霸道。
     1、“王道”强调“以人为本”,“霸道”强调“以权为本”;
     2、“王道”强调首先重视他人利益,“霸道”强调首先重视自己利益;
     3.、“王道”强调“以德服人”,“霸道”强调“以力服人”; 
    4.、“王道”强调让人主动跟随,“霸道”强调让人被动屈服……
 
       帝道是黄老一派道家思想,参考尧、舜、禹、黄帝等五帝的冶理方法,无为而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怡怡还很复杂。这里的无法是指法,黄老一派道家也重法,但是法和法家的法有明显区别,法家的法是君主全权主观定下的最后连君主都不能随便改,而黄老道家则是要跟据天道人道客观情况定出最适合当下情况的法,也就是这个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灵活万变的。现在的美国法律有点像这个包罗万象,甚至每个洲都有不同的法,定的尽可能详细,尽可能帖合客观,尽可能灵活。

      王道是效法周朝先祖冶国思想,以礼乐文化为中心,最关键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王字,也就是说如果统冶者是个圣人明君,冶国有方,那么国家即便没有法,比法制还要强盛,因为这个圣人明君本身就是法,这个法是个人,比定死了的法更灵活更变通,有跟据不同情况应变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统冶者是个无能之辈,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霸道是纯正的法家思想,法家的法不同于黄老的法,法家只有两种法,一是赏,二是罚,过于死板,但是可以激发人民生产力,可速成霸业,但是后患也是无穷的,秦国维护那么长时间不是因为法,而是吕不韦在中间插上了一段时期的帝道,也就是黄老道派冶国方法,以至于秦国的后患没那么快的来临。
 
        帝道: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
  王道: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
  霸道: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所谓帝道,大抵有无为而治的味道,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最好的君王,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亲近并称誉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畏惧他;更次一等的君王,百姓反抗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帝道长远,王道稳重,霸道决绝。所以群争时候自然行霸道了。其他的,身为帝王,做的梦还少吗?故不取。
戏说
       何谓王道?对手不乖,便从他身上碾过去。
       何谓霸道?就算乖的,也碾过去。
       何谓天道?亲,今天该你被碾了。
       何谓儒家之道?碾过去之前跟他说一声。
       何为墨家之道?用器械从不乖的身上碾过。
       何谓墨者之道? 用自己造的大轮子碾过去!
       何谓兵家之道?简单高效的碾过去。
       何谓道家之道?一边打酱油,一边淡定的看着你被碾!
       何为佛家之道?碾完你告诉你其实碾等于没碾没碾等于碾,你被碾是因为以前碾过别人;
       何谓法家之道?我依律严厉地将你碾过;
       何谓纵横家之道?我喊上一帮人来碾你!
       何为阴阳家之道?”我算出你今儿晚上要被碾过!”
      何为国际主义之道?我碾你是为了你好。
      何谓强国之道?众小弟拿号排队找关系走后门双膝跪地至诚膜拜:大哥啊求碾压!否则我就跪地不起!
      何为中华之道?自古以来,你就是被我们碾大的.......
      何谓* * * *社会主义之道?坐在轮子上大喊:“历史的车轮碾过来啦!
 
正说一

     按古人的说法,霸道是与王道相对待的。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和以理服人,是就两者的根本区别而言。以力服人确属霸者的共性,但是在春秋时代,即使霸道也须假仁义而行,五霸在以力服人的同时,尚能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至战国法家的霸术,则武力之外,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理由;但行王道者有理也必须有力,不然天理或正义仍难得以伸张。霸道崇尚权术和武力,推行快速地“强国之术”(《史记·商君列传》),其所标榜的原则宗旨(如尊王攘夷、富国强兵)并非不美,但往往只是对内盘剥对外掠夺的旗号,惑人耳目的幌子而已,目的全不在此。即以春秋五霸的霸业而论,其效果也仅是部分地伸张正义,达到国际间局部和短期的安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纷争造成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霸道的政治理念和方法,为法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春秋五霸的兴兵约盟,尚能以信义矫世,至战国法家,则全变成以智术欺骗,武力征服的方式,帮助赢秦达到“囊括四海”“君临天下”的目的。中国向有崇尚“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但是怎样实现大一统和实现怎样的大一统,却是更为原则的问题。因此历史上对此一结局的评价始终是毁大于誉的。

    王道崇尚仁义和礼制(仁爱之心正义之行见于修养的谓之道德,见之于行政的谓之德政;见于法律定为制度的谓之礼制),道德的标准高于事功的追求(王者先德而后事),重在通过争取人心归附的途径谋求社会的长治久安。王道思想是由儒家针对霸道的政治理念和行为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尊王攘夷”的霸道虽然功不可没,但其间搀杂了太多的私利,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因而被孔子讥为“不知礼”,还批评管仲“小器”。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以示其“贵王贱霸”的立场。实则是认识到霸道不足以从根本上救治春秋战国时代礼坏乐崩,战乱频仍的衰乱局面。而奉行王道主张,并非就不计利害,轻忽功利,而是将功利建立在更加符合人道更为深远合理的坚实基础之上,最终目标,仍然是要“一天下”,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适合人类生活的理想政治环境。王道虽然难行,但其学理已经深入人心。致使是兵家也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怀敌附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齐桓晋文的霸业,有别于法家的霸道,而与王道有共通之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但其将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多地定位于本国的利益之上,缺乏更为高远的政治理想,因而最终不能保持其霸权事业的存在。对此,宋儒吕祖谦评议说:“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强而止于强,必不能保其强;霸而止于霸,必不能保其霸也。”(《东莱博议·葵邱之会》)“强而止于强,霸而止于霸,是特安于小耳”,应该扩大胸襟,提高政治境界,“进霸而至于王,极天下之所期”,以满足天下人的愿望为期许,才是应该追求的最终目标。纵览后世历史,在中国历次统一过程中,凡能“吊民伐罪”的王者之师,往往都是由图强而称霸一方并进而成就其王道伟业的。虽然王道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天真正实现过,所谓的“太平盛世”多属“霸王道杂之”或“阳儒阴法”、“儒表法里”而已,但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政治理想的追求。纯粹的理想只存在于学理之中,只可用为实践的指南和评鉴的标准,而不可视为唯一的通途。鉴于历史的现实,是否可以如此认定春秋五伯开启的霸业,即其可以经过转化而成为实现王道政治的一个基础,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历史上的儒家不是也提出过“逆取而顺守之”的妥协方案吗?其目的也许正在于给奉行霸道的政治家留出一条改弦更张的自新之路。因此不能将春秋五伯对霸权的谋求,与法家纯任“法、术、势”完全损人利己的霸道混为一谈而一概加以否定。
       反观方今天下,冷战虽然结束,而危机依然四伏。经济利益的纷争,宗教文化的冲突,民族对抗的危机,恐怖袭击的猖獗,此起彼伏。在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的背后,其衰乱的形势有甚于春秋战国。全球化的大幕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揭开的。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当时的王霸之争,无论如何的不同,都是以版图的统一为职志。
     

正说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区别王道和霸道的重点在于,你是用德教来倡导仁义的,还是用假借仁义之名来用无力屈服别人的。
荀子也说王霸: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冠、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荀子·王制》)

又: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用强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伤人之民甚,则人之民恶我必甚矣。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
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诸侯莫不怀交接怨而不忘其敌,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此强大之殆时也。
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彼霸者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
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荀子·王制》)

董仲舒也说王霸: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幷见。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贡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庙,端冕盛服,而后见先,德恩之报,奉先之应也。
(《春秋繁露·王道第六》)

又:
曰:“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桓公曰:“无贮粟,无鄣谷,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宋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阨人。”庄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祥;强不陵弱。”齐顷公吊死视疾;孔父正色而立于朝,人莫过而致难乎其君;齐国佐不辱君命,而尊齐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质也。救文以质,见天下诸侯所以失其国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国之礼义,离乎夷狄,未合乎中国,所以亡也。吴王夫差行强于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宗庙夷,社稷灭,其可痛也,长王投死,于戏,岂不哀哉!
·······
秦穆公将袭郑,百里蹇叔谏曰:“千里而袭人者,未有不亡者也。”穆公不听,师果大败殽中,匹马只轮无反省。······
观乎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知任贤奉上之功
·······
明王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天覆地载,天下万国莫敢不悉靖其职,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则不能相先,情同则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观之,未有去人君之权,能制其势者也;未有贵贱无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春秋繁露·王道第六》)

白虎通也说王霸:
三王者、何谓也?夏、殷、周也。故《礼·士冠经》曰:「周弁、殷(哻)〔冔〕、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号何?以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号以表功自克,明易姓为子孙制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也。百王同天下,无以相别,改制天下之大礼号,以自别于前,所以表着己之功业也。必改号者,所以明天命已着,欲显扬己于天下也。己复袭先王之号,与继体守文之君无以异也。不显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择天下美号,表着己之功业,明当致施是也。所以预自表克于前也。帝王者、居天下之尊号也,所以差优号令臣下。谥者、行之迹也,所以别于后代,着善恶,垂无穷,无自推观施后世,皆以劝善着戒恶,明不勉也。不以姓为号何?姓者、一字之称也,尊卑所同也。诸侯各称一国之号,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备有天下之号而兼万国矣。夏者、大也,明当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当为中和之道也,闻也,见也,谓当道着见中和之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无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号也?《诗》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改号为周,易邑为京也。《春秋传》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自号」也。五帝无有天下之号何?五帝德大能禅,以民为子,成于天下,无为立号也。或曰:唐、虞者号也。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乐也。言天下有道,人皆乐也。故《论语》曰:「唐、虞之际。」帝喾有天下,号〔曰〕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下〕,号曰(自然)〔有熊〕。〔有熊〕者、独宏大道德也。高阳者、阳犹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也。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大彭氏、豕韦氏,霸于殷者也;齐桓、晋文,霸于周者也。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张法。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论语》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春秋》曰:「公朝于王所。」于是(时)〔知〕晋文之霸〔也〕。《尚书》曰:「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知秦穆之霸也。楚胜郑而不告,从而攻之,又令还师,而佚晋寇。围宋,宋因而与之平,引师而去。知楚庄之霸也。蔡侯无罪,而拘于楚,吴有忧中国心,兴师伐楚,诸侯莫敢不至。知吴之霸也。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宋襄伐齐乱,齐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 (《白虎通义·号》)

桓谭也说王霸:
王霸第二
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游,天下歸往也。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湯、武則久居諸侯方伯之位,德惠加於百姓。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載,包含以統乾元也。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