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精华】杨坚祥医师:针药结合的辨证论治

 为什么73 2016-03-12

点蓝字关注↑↑↑上医网↑↑↑最牛的中医在这里www.51shangyi.com



想获取更多访谈精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访谈嘉宾】


杨坚祥医师男,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四诊合参,尤精针术,常古法针灸与经方结合。擅长治疗外感疾病,偏头痛,失眠,面瘫,三叉神经痛,耳鸣,眩晕,鼻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痛,坐骨神经痛,腿痛,膝痛;静脉曲张;脾胃病;痤疮,荨麻疹,湿疹,带状疱疹;痛经,带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导读】


大量针灸辨证的处方~详细讲解的医案~~

试问:

针药结合的优势在哪?

如何进行辨证分析?

针灸治疗内科病如何处方?

针与药如何对应?

特效穴有何推荐?

如何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访谈精华】


【优势与必要】


问:针药结合的优势在哪?

答:一是更加方便,二是效果更好,三是更经济实惠。建议大家先从针灸开始做起。大家都知道针灸成本低,亲戚们知道你是学医的都会想找你试一试,开药的话开始很难信任你。当年我有个亲戚就这样,我给开的药他不敢吃怕中毒,先给小狗吃了,没问题才吃,现在想来自己都好笑。所以针灸是大家以后树立口碑最快的方式。但是开药也不可避免啊,当时除了寒暑假,其他时间我都是在北京上学嘛,不在贵州的时间也会有亲戚生病啊,一律都给我打电话,怎么办呢?扎针肯定没办法,只能开药了。还好我大二的时候跟老师开药。首先开方的时候我都会找老师看看是否正确,经过老师多次认可之后,我就开始自己开方了。只有自己看病才学得快,但是基础也得打好。


问:针药结合有必要吗?

答:为了迎合广大患者的需要。因为有时候患者他怕扎针,那也有时候门诊上一些患者就是不吃药,一是怕苦,而是觉得是药三分毒,所以现在的中医你不会很多种方法你都不没法看病。虽然针药结合,针药合璧,但是什么病针灸为主,什么病中药为主心里要有底,针灸为主的就让病人多来扎针,中药为主的就让人每周来开一次药,这样挺好。扎针和开药就像两条腿走路,如果只会一样,那大家可以想象是啥情况。不过做医生如果你说我就不扎针,我看见针就晕,或者我就是不会背方歌,我就是不想研究方药,那你只学一个,就只学一个,那你一门深入研究也会很有成就。


【辨证与治疗】


问:针药结合如何辨证分析?

答:针药的理论大家都知道是有一点不相同的,主要是辨证思路上。那怎样找到一个好的辨证理论,能针灸和中药都适用呢?这些年来,我找到很多针方和药方相对的。最后我个人体会中,发现最适合开方和扎针同时使用的辨证体系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问:针如何与药相对应呢?

答:药方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了,我们只需要找到与药方相对应的针方即可。大家中有些人可能听过针灸处方学,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气虚,中药的话我们用四君子汤、还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呢,我们可以用的是补气方,它组成就气海、膻中、足三里这三个穴位。


行气的话我们中药会用哪些呢?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等。针灸的话我们可以用针灸的行气方。行气方的组成是膻中、内关、合谷、太冲


降气的话我们中药我们用哪些方子呢?常用的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这些方。针灸呢我们用针灸处方:和中降逆方,组成是什么呢?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翳风,还有中冲、攒竹这些。攒竹治疗呃逆。


升气中药最经典的方是补中益气汤了吧,针灸呢有升阳举陷方,组成是什么呢?百会、气海、脾俞,这个的针法是针灸并用补气,它可以用于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内脏下垂。


上面我们说的是气,下面我们说血。


比如说血虚,我们要补血,中药的话四物汤为代表,女人的专方四物汤,还有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归脾汤。针灸处方有补血方,穴位组成有膈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呢它是血会,肝俞呢因为肝藏血,足三里属于阳明胃经,它补足了中焦的阳明,阳明补足了之后脾胃补足了,气血生化就有源了,之后它就补血了。三阴交为三阴经的交会穴,所以它也能补血。血海呢它直接是脾经的,血海血海他肯定是能补血的。


活血化瘀呢中药有什么?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等。我只是举例说一下。针灸呢我们有活血化瘀方,它取的是膈俞、血海、合谷、三阴交,其实还可以加上曲池,曲池它虽然有清热的作用,但是曲池和血海相配,其实是我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的。


清热凉血,清热凉血这一块在中药上有犀角地黄汤。针灸呢有清热凉血方,组成是血海、委中、曲泽、少冲、大椎、曲池。大椎泻热,曲池泻热,曲池泻热这些大家都知道的,血海它是补血的所以它能够滋阴清热,委中呢,委中它是血郄,所以它也能清热凉血,所以热证很多时候都在委中放血,在曲池放血,在少冲放血都可以啊。


温经通脉方在中药中最经典的就是当归四逆汤。针灸里面可以用温经通脉方,它直接有温经通脉方,它是有太渊、膈俞、大椎、关元组成。


补养气血,补养气血中药最经典的八珍汤,还有八珍汤变化而来的十全大补汤,这都是双补气血的。针灸里面呢是补养气血方,它有气海、足三里、膈俞、三阴交,加血海。我常用的是百会,还有太溪、复溜两个。


然后是津液病症处方。


我们看看祛痰的,中药里面二陈汤、外台茯苓饮、温胆汤这些都是祛痰的经典处方。在针灸里面就祛痰化浊方,三个穴位组成:中脘、足三里、丰隆。我临床上也是用这三个。


利水消肿,中药就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五脾饮啊等等这些。针灸呢有利水消肿方,有水分,水分是用灸,阴陵泉、外关、三焦俞、复溜这些。


补阴的话,中药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这些。针灸的话,补阴效果也还行,就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养老,养老为什么能够补津液呢?它是小肠经的,小肠是主液所生病的。


豁痰开窍的,中药有安宫,紫雪,苏合香丸等。针灸呢,四神聪,太冲,丰隆,水沟,鸠尾这几个都是开窍醒神的,特别是水沟,急救的时候可以用。


治风的,穴位里面带“风”的都可以祛风,中药里面也是这样,比如说防风、荆芥、僵蚕、蝉蜕,这些都是中药里面祛风的。针灸里面呢,最常用的风池、风府,仲景里面的原文就是“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说明张仲景也是一个针药结合的医家。临床上治风的话也是有区分的,比如说头上的风会用风池、风府;后背的风呢会用风门穴;上肢的风用外关穴;下肢的风用风市穴。


先后天


我临床上特别喜欢用老十针,它调理脾胃。脾胃为中轴,为枢机,枢机开则全身气机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相当于补后天,之后呢我也喜欢补先天,先天是什么呢、先天就是肾。补肾阴呢我会用太溪、复溜;补肾阳呢就会用太溪、肾俞、关元、命门命门呢用灸。这是我的一个思路,所以我临床上比较注重的就是气血津液还有就是先后天。

 

问:关于特效穴,有没有比较推荐的?

答:我以前学董氏奇穴特别多,但我最近用的不是太多,因为它的机理我还没琢磨清楚,因为我对于那些传统的药啊,穴位啊,我能够融入到这个理论体系中,所以我的医案里面也会有一些是董氏奇穴,因为它是特效穴嘛,我以前一段时间特别好用所以我的治疗里有董氏奇穴的影子。


【医案与剖析】


问:能分享几个针药结合的医案吗?

答:外科病证大多数是用那个经络辨证,循经取穴,差不多局部取穴加远端的循经取穴很多病就能好,所以我觉得很多人都会讲了,所以我也不想讲了。所以我们今天主题还是讲针药结合治疗内科病,所以我跟大家谈一谈这个,但是不代表我不用经络辨证,不用局部取穴,我临床也是用的。

 

第一个医案是一个比较杂的病人。


她是一个女性64岁,主述是腰痛、失眠、心烦、手足心热,大便黏,膝痛,舌红苔薄白,左脉寸沉,关弦细,尺沉;右脉沉弦细,尺沉弦细。


她左脉寸沉,尺沉说明阴阳都虚,关脉弦细,说明肝血不足,肝郁。右脉沉细说明血虚肝郁,尺沉说明肾虚肝旺。所以我的诊断是水亏肝旺,肝郁,气血亏虚,治疗呢,治则是什么?滋水涵木,疏肝解郁,补气血我很多时候是通过脉象来诊断病人,会结合她的症状来参考。


我们现在来看看她的症状,之后再来分析看我们分析的对不对。


跟上面的症状比较,口干是不是津液不足,而大家知道肾阴为一身阴津之根本,所以在调理阴津时要从根本上调,所以要补肾阴。口苦是肝的问题,腰痛是肾的问题,肾虚的问题。失眠心烦这些都是水亏肝旺的表现,手足心热也是一样。


所以我用的方是什么呢?是六味地黄丸减了一个泽泻。为什么要去掉泽泻呢?大家看舌苔,舌苔舌红苔薄白说明肾虚但是湿不是特别严重,如果湿严重苔就是腻的,那时候一定要加泽泻,加泽泻来利水除湿。脉弦细所以我们用了一个柴胡、白芍,这就是柴芍六味地黄丸。芍药和下面的川芎,当归,加上上面的熟地就是四物汤了,四物汤就是针对她的脉细考虑的,直接来补她的血。生龙牡的目的就是降肝火,炒枣仁、知母这是仲景治疗血虚失眠主方酸枣仁汤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合欢皮、夜交藤直接就是用来治疗失眠,加上郁金,郁金的目的是帮助柴胡来疏肝。为什么加麦冬、沙参?加麦冬、沙参是为了补肺阴,她不是有口干嘛,她已经有口干就说明她肺阴是不足的,虽然我们用六味地黄丸来补她的肾阴治本,但是加点补肺阴治标的可以很快减轻患者的症状。


从上面来说她的身体是很差的,阴阳气血都虚,但是每次治疗我们考虑的重点不可能面面都考虑到,我们就先考虑主要矛盾。第一次我们就没有考虑到气和阳的问题了,它阴虚为本为主要矛盾,先滋阴为主,如果补气补阳的话,有可能会导致她失眠加重,所以就先不考虑了。


针灸处方,有太溪、照海、印堂、太冲、阳陵泉、中脘、天枢、关元、内庭、内外膝眼、神门、次白、下白。次白、下白就是董氏奇穴里面的。我们就用了太溪、照海、关元、次白、下白来补肾,就相当于六味地黄丸,次白相当于中渚的位置,下白在中渚后面两寸的地方,它是三焦经的穴位,董氏取穴里面就用它来补肾,专治疗腰痛的;太冲、阳陵泉,用来疏肝降肝气,相当于柴胡、生龙牡;中脘、天枢,补脾胃,我们把脾胃补充好,化源充足了那么气血自然就生成了;印堂、神门,用它来安神,就如同酸枣仁、知母、合欢皮、夜交藤这种,是对症治疗的;内庭清热,与照海、太溪可以相当于沙参、麦冬这样清热的,内庭是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所以它能够清胃火,因为人体的能量是守恒的,你要清一脏的火其他脏它也会跟着清,特别是腑为阳,清腑的火,它六腑的都可以治疗。


第二诊是三天后,4月29号,大家可以看到效果,效果是什么呢?她失眠已经减轻了,腰痛没发作了,没腰疼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有效了,说明我们辨证是对的。上面写了一个反酸、心慌,这些是她以前就有的问题,只是第一次没有记录而已。 


第二次我们的诊断和第一次是相同,我们这次就只给她扎针没给她开药,因为药还剩一付,所以就只给她扎针。这次是把神门换成了劳宫、内庭换成了鱼际、中脘换成足三里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荥主身热,鱼际是肺经的荥穴,五心烦热她没有改善,所以我这次加大了清热的功效。加血海直接补血,与药中的四物汤直接对应。下三皇是补肾的,它的补肾的力量比太溪、复溜还好一点,它也是董氏奇穴。后面扎的那个快针液门、听宫、风池,是扎针后病人告诉我说以前一直耳鸣,所以我就加了液门、听宫、风池扎了一个快针。 


我们可以看第三诊,第三诊的时候呢是这样记载的:睡眠转好,无耳鸣,诸症好转,口苦、口干没有减轻,舌淡紫苔薄白,脉是左脉弦滑,右脉弦滑尺沉。舌淡紫,脉弦滑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阳虚的象已经出来了,阴虚的象没有了,阴虚的话脉是弦细的,她脉不细了。这个时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就适合了。用柴胡疏肝;用桂枝、干姜补中阳;黄芩、牡蛎、花粉来滋阴清热,治疗心烦、手足心热。大家看看脉,脉有滑象说明她有痰湿了,所以后面一诊用了一个二陈汤。尺脉沉,肾虚,所以我就用了六味地黄丸,脉弦数用了一个丹栀逍遥散针方和以前一样。


因为患者是来北京旅游,回去机票早已经买好了,没有办法只能回去了,治疗只能这么几次,后面电话回访过,失眠好了,膝痛也大为减轻。如果我觉得再找我多治几次我想会更好的。 

 

第二个医案是痤疮的,痤疮就是青春痘。


舌尖红说明有心火;质暗、舌下静脉明显说明有瘀血;唇红,这是鲜红的那种,说明是阴虚火旺。大家看脉沉弦细略滑,看脉就知道阴虚、血虚、肝郁、有热、有湿有热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手按着脉就能感觉到脉管里有热气透出来,不是数脉,不好表达,所以没有写。其实从脉上来看她是气血阴阳俱虚,但是我的治疗观点都是先补阴、后补阳,因为我怕先补阳之后伤阴津更厉害。大家仔细读伤寒论就知道,危重症的时候一定先要附子扶阳,滋阴效果很慢的,扶助到阳气人就不会死,滋阴可以慢慢来。我用了四物汤补血补阴,加上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加上黄连、黄芩清热祛湿,清心火;双花、连翘解毒、透邪外出。针:血海、太溪滋阴,与四物汤同;曲池、内庭清热,与黄连、黄芩同;太冲与逍遥散同;驷马穴为董氏奇穴治疗皮肤病(青春痘)的特效针。大家看针灸是不是与中药相对应呢?


第二诊的时候,患者尺肤紧,但欲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患者的脉沉细弱,舌质紫暗,苔白腻。考虑少阴夹湿,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加重祛湿的力量。脉滑、苔腻、尺肤紧,都说明表有寒湿,所以用了这个方。这一次的治疗思路和第一次不一样,第一次是想把热邪清了,清热。这次是想把余邪透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第一次她脸上的痘痘有鲜红的,有暗红的,这次不一样,鲜红的没有了,只留下暗红的,这就是区别,这就是治疗方向改变的着眼点。


痤疮的人基本上后背都有暗色瘀点,跟前面脸上的痘是对应的,所以在对应的地方放血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她脉细,血少,她的月经量也少,所以最好不放血,所以我就放了一次,发汗、发表也是一样,不能过。 


第三次你看我们开始给她用补法了,我们是八珍汤大补气血,加上交泰丸,就是黄连、肉桂,用肉桂来温她的下,用黄连来清她的上。


后面的诊断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只是尺脉脉沉细略数,右脉沉弦细略数,左脉沉弦略滑。


针方和上次差不多,加肺俞、肝俞、膈俞,来清肺热、补肝血。膈俞为血会,也是补血的,所以上面补血方里面就有膈俞。柴胡疏肝;炮姜温中。黄连、炒白术打粉外用,清湿热。针:双补气血。百会补阳;太溪、复溜补肾阴;曲池、血海补血;内庭、三间清热;印堂、神门治疗眠差。第四诊中药:滋阴清热活血,加上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针灸处方:滋阴(太溪、复溜)、清热(内庭)、活血(曲池、血海),加上太冲疏肝。合谷(面口合谷收),面上痤疮在胃经循行,所以用了足三里、内庭;颧髎、右下关是局部取穴(想给病人快点好,治标)。


第五诊的时候已经没有再出新的痘痘了,用了一个四妙散清湿热,四物汤补血养阴。丹、栀清热;双花、连翘清热解毒;茯苓、白术利湿。针方和上次差不多,加肺俞、肝俞、膈俞,清肺热、补肝血。膈俞为血会,也是补血的。

 

第三个医案腹痛


从脉来看,脉弦细略数尺沉,舌红苔剥,这些都是阴虚火旺的问题。脉弦说明了肝郁,腹痛之后又脉弦,在仲景的《金匮》里面他是这样的,这种肝木克脾土,仲景对于这种的使用都是使用小建中汤,不瘥(也就是没有好)再使用小柴胡汤。我上来就使用小建中汤加少量柴胡,就像小建中汤和小柴胡汤合方一样。我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汤呢?因为小柴胡汤发散,药量大了它伤阴,所以我小建中为主,稍微用小量柴胡疏肝就可以了。大家看我扎的针,脐周四针(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2寸)相当于小建中,期门太冲就相当于柴胡的作用了,用来疏肝。 


第二次,就已经没有腹痛了。就说明中医用药、用针只要对证效果就很好的。治疗方法同第一次一样,效不更方,所以我就用了跟上次一样的。


第三次,苔剥还在,开始考虑滋阴了,不滋阴看来苔剥不会好了。所以用了一个六味地黄丸。针灸的话就加上了太溪,复溜。这两针是我临床常用补肾阴的方法。


第四个医案:鼻炎


患者鼻炎八年,脉弦紧。临床上弦脉和紧脉很难去区分,这就容易弄错,弦脉为少阳主脉,紧脉为寒邪的主脉,很多人见到这种脉都当紧脉对待,用小青龙汤治疗鼻炎,我是不认同的。外感寒邪,脉紧用小青龙可以,但是鼻炎8年,你怎么可能认为这鼻炎只是寒呢?只是外感?就算当初是受寒导致,那么多年外感也变成内伤了。鼻炎的一个特点是受寒(脉紧)后加重,所以治疗的根本不能只着眼于目前受的轻微寒邪,因为我们把正气调好,这种寒邪很容易排出,就像正常人被空调偶尔吹吹也没有啥事一样。所以我看见脉弦,对于这个鼻炎的理解,肝木旺过克脾土(木乘土)。土虚则湿生,肝旺常由于水亏,所以扎太溪,复溜滋水涵木。本来想针脐周四针加足三里,患者腹部怕痒,只能扎了中脘,足三里来培土;期门和阳陵泉来疏肝,太冲力量强没有用。上星通鼻窍,外关疏风。


第二次扎针,病人找别的大夫开的药小青龙加减后变化很大,舌变红,苔变黄,脉变数,都表明有热了,这是不好的。劝说患者停止服药继续针灸。扎了一次,鼻子就通了,也不留鼻涕了他们还是相信我,按我的治疗方式。但是患者由于前面吃那个大夫方子,深感药难吃,不愿再服中药。由于患者两周后将离开北京到英国求学,只能连续针了,我出诊的时间都来扎针。这次加气海的目的是补气,第一次扎针时发现有漏斗胸,这次给他加上了气海补气,但是这个病不是这几天能治疗好的,这个大家是知道的。


第三次的时候,加上了天枢,丰隆,加上天枢是因为病人能接受在腹上扎针,丰隆是为了化痰湿。


第四次加上了迎香,合谷,这是鼻炎的常用组穴,远近配穴,也是希望早点治疗痊愈,这也看出我也心急了。


第五次,吃的小青龙导致的热还在,舌红,加上内庭,鱼际都是荥穴,荥主身热,一个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是手太阴肺经的。


第六次:加脾胃俞和肺俞的目的是加重补脾胃和肺气的功能,加太渊的目的是补肺气,针尖向大指方向,顺经为补。肝旺必然导致土虚,金虚,所以治疗要补土,补金,泻肝。五行学说一定要学好。


第七八次都一样,不解释了。最后用补中益气丸和玉屏风散断后。大家可以看我们对于身体正常的标准是什么?看脉很重要,只要脉缓滑就没事了。


第五个医案:产后调理


这是一个产后问题,奶量少,这是气血不足导致,你们看见人就知道了。食欲差,脾胃的问题,舌尖红有心火,舌中紫是中焦有寒有瘀,舌下静脉明显这是有瘀血,脉弦滑尺沉,这说明有肾虚,肝郁。大家看针,阴郄清心火,脐周四针,内关,足三里,隐白健运脾胃,少泽,膻中行气通乳,太溪补肾阴,命门补肾阳(用补法)。  


第二次,脐周发凉减轻,食欲好转,说明我们扎针是有效的。吃牛肉上火了,脉数了,得清心火,补命门火。少府为荥穴,清心火;少泽通乳,劳宫也是清热泻火的。印堂安神,隐白为脾经的井穴,井主心下满,脐周为脾所主,所以用隐白治疗脐周病变。


第三次,腹痛,针:脐周四针,足三里健脾,右期门疏肝,印堂安神,太溪补肾,大陵泻心安神。太溪大陵同针就是交泰丸的功效。上巨虚大肠合穴可以治疗腹痛。


第四次,诸症好转,针法也是健脾补肾清心安神的法。


第五次,开了一个生地代茶饮补肾气,针法同上。


第六次,舌尖红,尺脉沉,心火旺,肾水不足,用六味补肾阴,肉桂引火归元,加生脉散和黄芪,气阴双补,黄连泻心火合肉桂为交泰丸。针:百会和太溪复溜阴阳双补,同时交通上下;脉滑则有痰湿,所以用足三里,丰隆健脾化痰;脉弦所以用太冲,太冲疏肝;脉细数所以用太溪,复溜,滋阴降火。


第七次,诸症好转,最重要的是上次月经有硬块掉出,这就是瘀血。舌下静脉消失也表明瘀血消失,腹也软了。针完这次让其回家服中成药六味,金匮巩固。针:百会,太溪,复溜,阴阳双补;三里,脐周四针,健运脾胃,补后天;太溪复溜补先天。先后天同补,大家可以看出我是很重视后天脾胃和先天肾的。大陵,神门,印堂安神;侠溪和液门清胆经和三焦经之热,还可以滋阴。内庭清胃经的热。 我们基本没有用活血化瘀的药,瘀血就出来了,这是身体机能恢复后的自我排异现象。


来源:上医网   明医访谈--杨坚祥

编辑:郭元成 姚霁云



想获取更多访谈精华,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