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教育中的三个理念

 江山携手 2016-03-16

做教育考察,透析其行为,就可以明了主导行为的思想和理念。一般情况下,有怎样的思考,就有怎样适应性的做法。于是,试图把台湾教育考察中积存的一些细节做一点思想分析,由此作为我们发展更为优质教育的借鉴。

一、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意识

教育是一种福利。这是逐渐被人认识的。在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体成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追求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所看重的就是公民享有同等的教育,以为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此提出“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并且,主张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疑,这就是一种服务的思想。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在个体学习与成长中注定产生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自觉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之后所形成的位置,以及承担的责任等。这样看,教育的服务就是支撑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台湾,教育的社会开放度很高,学校内外基本是打通的,即学校是社区文化场所,是服务于这个地区的所有人的;而社区的每一个人,以及社区所具有的资源也理所当然为学校里孩子学习等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学校不仅仅是校长和老师的,还是社区的;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还是社区无数个家庭的。这样一来,一个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或者学校发展遇到困难,所操心的就不仅仅是校长、老师和家长,更多的社会人士,热心于教育都可以提供支援。这种支援是出于自愿和自觉的,又是个人力所能及的。有钱的出钱,有人则提供智力资源,还有人会付出体力和精力。

我常常凝思于那些匆忙于校园里的志工,那些志工妈妈,以为他们在支援与付出的同时自己也活在快乐的状态。她们总是微笑的,幸福的。这种时刻洋溢在面上的东西,不是伪装出来的,是天性的流露。她们在学校里什么都可以干,不要人指挥她干什么,她们都能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刻在有需要的学生身边。她们还不领取报酬,自然她们也不抱怨辛苦。

有这样的人在校园里,对学生就是教育和感化。当我在一节课上听学生写作文回忆谁是对我最好的人,谁是最爱我的人时,我听到了这样的话:志工妈妈最好,她最爱我。这一瞬间,我也被打动。志工妈妈的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次应邀参加董事会、家委会和学校行政团队的聚餐,我认识了一位家委会的家长,他出钱也出力,因为他喜欢围棋,他就在学校成立了围棋队,教这些孩子们下围棋。由此培养了一大批棋艺有相当水平的孩子,就带领他们参加各类围棋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次聚餐中,他们研究以为这个围棋队需要有一个支撑,即小学就着力培养,到了中学接续学习,会有很好的水平。于是,他转而与对口小学联系,成立小学的学校围棋队。这件教育的事情,他干得津津有味,以为比他挣钱有意思。为此,他做出投入,还当教练,出去比赛又是领队。学校里有一群有这样潜质的孩子由此在他这里受益。

一所学校里,多一些这样的家长,或者有一种机制,支持更多家长尽自己的力量支持学校的发展,并且提供自己的服务,这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无疑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教育发展依赖各种“创意”——创意思维

教育需要规划。这是不错的。于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的规划,更多依靠校长的智慧,以及教育研究人员提供智力支持。也就有一点类似学校智囊团的意思。这些智谋人士,出于对教育的熟悉以及对于规律的熟谙,可以为学校的未来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件事完成之后,更多的时候,学校的更多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家长、学生等,就成为了实践这种教育理想的主力军。

学校更需要行动。执行的力量和实践的效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每到一所学校,依赖眼目之间和耳闻,在很多的时间也可以对于其办学水平有一个直观的判断。随团的一位导游,喜欢在结束一所学校的考察之后,在内部发布一点点评。他的判断与我们都比较一致。我们这种认知来自什么?就是在多时间内学校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举几个:

其一,到一所学校,路上耽误了时间,比预计晚了一些。学校对于学访非常重视,校长在门口久候,而所有的行程安排都已经就绪,而且分秒都是规定的。校长与其团队的接访就需要做出应急调整。我们随着他们调度,用了最为节约的时间获取最多受益。他们压缩流程,各个行政人员接访过程非常有序,紧张而不凌乱。在观摩武术表演的那个时段,一切又回到预计之中。从这个应急事件中,可以检验一所学校的行政工作效率。

其二,在一所学校方便。这里设置有些陈旧,但是非常干净,也不要提醒人们怎样注意。因为很多时候,总能在厕所里见到一些提示语。这里没有,但是干净。我疑惑。正是课间,一些学生带着胶皮手套,拎着水桶进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的厕所是学生负责打扫的。这是一个小事,过去的学校都这么做。但是随着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物业管理进入学校,我所见的学校都不再由学生承担这个任务。他们现在还坚持这么做,自然是出自教育的目的。随着少子化,我们这里的独子现象,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和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都有些淡化了。反过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劳动,为别人提供一些服务,也是必要的。

其三,一所小学,响应一个教育决策: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想了很多主意,我看每一个点子都是教育的创意。

例如,他们为了吸引孩子进入图书馆,再那里举办“爆爆阅读”活动。给来阅读的孩子送上一袋爆米花。据调查,不少孩子出自好奇,为了品尝爆米花,才来到这里阅读的。这种用玩乐的方法吸引孩子阅读的点子,有一定的效果。

再如,他们请来志工妈妈,给孩子们讲书中的故事,由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如,他们定期举办二手书交流活动,你用读完的书去换取别人那里你想读的书。完成置换的孩子,学校还送上一个小礼物。

等等。

教育的创意未必强调新奇,要动脑筋解决问题,就是创意。

三、教育环境应该是仿生态——适应能力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理想的。一所学校把最好的学生吸收进来,由此奠定了整体学业质量的基础,这是一所社会满意度较高的学校,但是未必是理想的学校。而且我们发现但凡是办学有声誉,被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多不是这一类所谓优质学校,倒是一些生源条件不具备优势,反而容易形成有价值的办学探索。读读教育史,发现国内外都是如此。

学校生源条件多样,就近入学,是不是一个办学劣势呢?台湾基础教育中这类学校多见,我称其为具有杂糅特点,学生异质,很不一样。其中的确有的学校办得很好。

异质学生怎样办好学?这值得关注和研究。台湾的学校里学生有四类,他们做出了区分:一类是智商超群的,一类是一般的学生,一类是智力水平偏低的学生;还有一类为智障和身体有残疾。这几类学生并存于一所学校,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以理解的。很多学校都引领我们看看资源班和特殊班。所谓资源班就是智力水平偏低的学生班级,而特殊班收取的就是智障孩子和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他们分班但出于一所学校;在教育上区别对待,但在学校生活上又是融通的。即残障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生活,他们彼此是接受的和适应的。

未来社会我们生活所在的人群不可能同质,异质客观存在。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这样的生态。于是学校就按照生态适应的观点,来构造环境和实施教育。有一所学校的校长很骄傲,说他们学校进行这样的“异质学生彼此融通”的教育获得了认可。他们为残障孩子提供了便利的设施,增加了辅助老师,又让正常学生来做义工。这种异质的存在反而促使学校思考怎样构建适应性的教育。

在台湾的很多学校学段也是融通的。不少学校有幼稚园、小学、高中;还有的学校上面有接口。这也是一种杂糅。不同的学段,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学校教育面对的问题多样。这其实客观带来了很多教育管理的问题。但是这种杂糅也为进行学生融合提供了优势条件。幼儿园的孩子护理,只靠几位老师就很辛劳,我在一所学校看到一个小学生为幼儿园的小孩子看护东西。他们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为社会的少子化、独子化,在家庭里已经没有了非常接近的兄弟姐妹,而在学校的环境里,提供了这样的充满友谊的活动,有益于学生融入人群。

从台湾回来,静了几天,好思考一点问题。我在思想上有一点犹疑。一位网友抨击一位名师走访溧水一中后所写充满溢美的文章,言犹在耳:走马观花,你能说明看到的是真实的吗?我的所得也难免是一孔之见,或许被一叶障目。听到的一些数据,过后在网站进行检索,发现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信息偏差和认识误读都不可避免存在。已经写过两篇短文,作为这次考察学习的汇报。支持我发言的想法是:总要寻找一些可以触发我的思想的东西,教育的问题很复杂,任谁都不可能解决得完美,从一地一校,尤其与我们生态有差异的地方,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借鉴,从主观上看这是积极的态度。所言不当,就作为小学生学习中的讨论或课堂发言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