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食堂 山林到餐桌距离,只在这千字之间。 春分一过,雨水越来越多,每年一进入这个季节,杭州人的餐桌上总要多出几道山野之味。这些春日土壤滋养的植物平日里并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菜篮子里,因为产量等原因,聪明的祖先并没有去驯化它们,而是任由它们生长在山野与田埂之间。但也正因如此,它们身上才保留住了春天最真实的野味。 说到野菜,清单上一定少不了一味荠菜,这种锯齿叶片带着小白须根的植物历来以鲜美为人们所称颂。早在诗经描述的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迷上这股芥子香气了。《关雎》里还记录了古时候年轻女子在灿烂春光中采野菜的情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古代,人们吃的蔬菜种类比现在少得多,常见于文字记载的主要有五种:葵、藿、韭、菘、荠。其中,“葵”就是冬葵,“藿”是黄豆苗的嫩叶,“韭”是现在韭菜,“菘”是我们常吃的白菜,而“荠”就是荠菜了。 穿越时光回到北宋的杭州,也是这样一个淋漓尽致的春日里,苏东坡手握着一捧荠菜,深情地赞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单诗句不足以表露心情,苏大学士还亲自下厨,用荠菜和小米一起煮粥,并称这粥的味道胜过“陆海八珍”。他甚至还在诗歌《春菜》里记录了一种荠菜的高端做法——“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就是把荠菜蒸烂了配鱼吃。这股风潮一刮就不停歇,难怪《武林旧事》里记载,南宋朝廷尽管是偏安一隅,但一到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集体出动挖荠菜入食。 除了美味,荠菜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医书上描述荠菜性味甘淡、凉血止血、利尿除湿、清肝明目,所以,荠菜还有好些个食疗方子,比如前面说的荠菜煎鸡蛋,就可以明目、补益脾胃。张新宇还给喜爱甜食的姑娘们介绍了一道荠菜蜜枣汤,将荠菜和蜜枣一起放入沸水中,用文火煮两个小时。不仅有蜜枣的甜,还夹杂着荠菜的清香,这个汤也能明目止血。 就算是没有挖过荠菜的城里人,也常常觉得这种植物面目可亲。那是因为在数千年的时光更迭中,它早已和人类建立了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尽管你没注意,但在某个时刻,在田边屋后、溪岸山路,甚至修剪频繁的市中心草坪上,你已经无意间偶遇了荠菜小小的身影,或者是它那洁白娇小的花朵。凑近看,四片白色花瓣两两相对,这也是它被归属为十字花科的原因。提醒一下喔,开花之后的荠菜就不好吃了,所以反倒可以更长久地留在春天里,就像辛弃疾说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