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 初中阶段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最纠结的。一方面孩子渴望外面的新鲜的关系,尤其是同伴的个体和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父母,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心理上,还非常需要与父母的联结。因此,孩子常常不能平衡好这两者,有时喜欢同伴嫌家里烦,有时又认为同伴感情毕竟浅还是家里更温暖。 主要的纠结特征是:
初中阶段的亲子关系,主动权其实仍然掌握在家长手里。如果家长是开明宽容的,如果家长不挑剔指责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空间,孩子不会背离你。这么说并不是要家长一味纵容孩子。对于你认为的原则性的事情,例如吸毒、性行为等,那么你要坚定明确地告诉孩子。怕的是无论大事小事你都要求孩子认为你正确、听你的,或者要求无条件服从不给讲为什么,那就不能怨孩子叛逆了。 初中生的心理咨询,常常一半时间给孩子单独做个体咨询,一半的时间花在家长的转变上,就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是比较被动的,家长的变化会极大地带动孩子的变化。或者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好哄”的。但是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固执倔强的,相比于高中生,他们更容易采取要么打要么逃的黑白分明的办法,要么被家长哄好,要么一点儿都听不进家长的话。所以,家长在这个年龄段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由于孩子在此阶段的脆弱和敏感,家长要更智慧、更真诚、更灵活,要更能勇于自我反思和调整,而不是把问题和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 社会交往 与老师的关系 初中的孩子不再是听话的小绵羊了,小学时的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初中时的班干部就常常觉得自己夹在老师和同学中间,两面不讨好,非常难受。与跟家长的关系类似,初中生开始挑剔老师,有的是无来由地挑剔,只为了发泄情绪,但又不能摆脱老师,因此非常矛盾。 与同伴的关系
与家庭亲友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非常尴尬的时期,跟高中生以上的人比,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自己也承认自己没有那么成熟和强大,这是自卑感来源之一;可是把他们归为小孩儿,他们又绝不甘心、绝不认同。在与父母的朋友或亲戚交往时,特别明显地能看到他们的无所适从,既不能像小学时那样理直气壮地叫了叔叔阿姨然后去自己玩儿,也不能像高中生那么圆熟老练地与成年人酬应,说出话来愣愣瞌瞌的,成年人也会对他们不好归类,大家都尴尬。家长也不必刻意规避这种场合,孩子必须经过这个阶段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家长只要做到不再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命令孩子招呼人,如果孩子表现出离开的意愿那么不要强迫孩子留下,更不要人前人后责备孩子扭捏没礼貌。总之,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度,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摸索,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求。 网络虚拟社交 很多初中生是明星的脑残粉。网络社交媒体上对初中生是有吸引力的,他们可以隐瞒年龄身份,不再那么自卑,可以旁观学习,也可以积极参与。遗憾的是现在的网络无法按年龄段区分,一些成人的二次元吧、语音cosplay等有很多初中生混迹其中。因为人生经历毕竟有限,又容易情绪冲动,被误导、被洗脑、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很大。对于网络安全,这不仅仅是家长的任务,更应该是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和责任。 |
|
来自: 郑公书馆298 > 《父母学习与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