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吸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著者初疑人孰不能呼吸,无呼吸岂非死人。甲戍冬王师润生来长沙,乃得释疑解惑。呼吸虽为人所必有,然与拳术无关,则不得谓之能呼吸也。太极为道家之导引术,前已言之。而内家拳之所以异于外家拳者,亦只能呼吸与不能呼吸而已。 太极拳经言:「气宜鼓荡」。太极拳论言:「气沉丹田」。十三势歌言:「气遍身躯不少滞」。又言:「腹内松净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行功心解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又言:「行气如九曲珠」。「气敛入骨」。「意气须换得灵」等等。关于气之指示,可谓至详至尽。然学者果以何法使之鼓荡,使沉丹田,使遍身躯。心如何行气。气如何运身,如何能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如何使敛入骨,如何变换得灵。纵熟读诸篇,苟不知从呼吸着手,即数十年纯功,亦终无完成以上诸标准之日。凡此皆气为之主宰。顾行功心解篇末有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等矛盾之言。遂使今之学太极者,误解用气为太极所忌。鲜知呼吸关系之重大者,岂不可哀。更有略解生理学者,谓呼吸以肺不以腹,横膈膜以下非呼吸所能达。世人所谓腹部呼吸者,仅横膈膜运动而已。道家之丹田在脐以下,岂呼吸之气所能沉到者。呜呼!此理可据,则先哲种种关于气之指示,皆不切事实矣。夫气岂惟丹田可至,本来周遍全身,任何部份不容须臾滞塞,滞塞则成偏枯矣。周身毛孔之能排泄,非气之作用而何?祗以常人呼吸,皆因其生而之之本能,毫无用心于其间。故于主宰生存动作之气,绝无操纵指挥之力。 古人知人生寿夭之关键在此,乃有道家吐纳导引之术。吐纳即呼吸,导引则太极其一也。学者欲了生死之大道,应觅善知识,求太极之真艺术。第一步但须呼吸归根。归根云者,即每吸使归丹田,每呼使从丹田出。练拳时如此,不练拳时亦如此。佛家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者丹田也。道家所谓守窍者,亦丹田也。推丹田所在,诸家传授不一。观眉间白毫,则丹田在眉间。观鼻端,则丹田在鼻端。坐道有守两肾者,则丹田在两肾。有守脐以下三寸一分者,则丹田在脐下。总之守在何处,则丹自何处产生,故名丹田。吾人非办道之人,他人所守,是否得当,可不具论。就太极求丹田,在两腰之间,绝无疑义。先哲指示刻刻留心在腰间,诚一语道破。一片婆心。深可感念。 第一步习久自然之后,第二步乃于练拳时,使呼吸附丽于开阖之中。呼附于开,吸附于阖。全身大开阖无论矣,即局部小开阖呼吸亦宜认真。二人练习推手时之呼吸开阖,尤不可苟,不可乱。能如此行之经年,先哲指示诸端,自然成就。呼吸归根属于意之操纵,即是以意存想丹田,所谓以心行气者是也。此为属于内者以意为主,无可怀疑。然着于外之形势,若不与意相呼应,气且因之散乱,不容操纵矣。 习太极拳者,沉肩坠肘,合胸拔背等词句,莫不口头烂熟。究竟何以必沉肩坠肘?何故须含胸拔背?晓其含义盖寡。惟其含义不能尽晓,故多认二语为练太极拳必具之条件。遂致势势皆沉肩坠肘,势势皆含胸拔背。不知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以虚实论则为虚,以阴阳论则为阴,以刚柔论则为柔,以开阖论则为阖,以呼吸论则为吸。用之当斯为内外相合,不当则相乖违矣。沉肩坠肘之意义有二。第一义在辅助气沉丹田之功。其法系以肩压肋,以肋挤小腹使突出。全身骨节松软,寓下沉之意。如此习练既久,下部自然沉重。第二义在发劲。太极发劲,虽不拘一方。然运用究以手为便利,而用手复以向上为易使敌方根本动摇。经云:「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故沉肩坠肘为发劲之预备动作。行功心解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沉肩坠肘亦是曲蓄之意。含胸拔背之意义亦同。以练体言,为气沉丹田之辅弼运动。以练用言,为走手化劲之一种方法。在势应阖,在气应吸者,始得用之。如势为开,气为呼,亦拘泥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之法,是不明二者之意义。即练习甚久,亦有体无用之功夫耳。著者所见当世太极拳名家犯此病者不少,故言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