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中國近代史最精英的家族

 海倫娜 2016-04-19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中國近代史最精英的家族
1934年,梁思寧、梁思懿、梁思禮、梁思達(左起)在天津「飲冰室」前。

4月14日,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梁思禮逝世。

關於梁思禮,人們或許還不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他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而在梁家,九個孩子各個成才,其中三位是院士。

梁啟超社會事務繁雜,但他沒有忽視對子女的關愛和教育。他一生所寫的家書超過百萬字,字字都是滿滿的愛。從他寫給子女們的400餘封家書中,可以窺見梁氏家教的魅力。
在家書中,梁啟超對子女們的為人、治學、立業等都給予了細緻的指導,他既是孩子們的慈父,又是導師、親密的朋友。

先來看看英才輩出的梁氏家族——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著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思順(1893-1966):長女,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

梁思成(1901-1972):長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

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2001):四子,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

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會活動家;

梁思寧(1916-2006):四女,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

梁思禮(1924-2016):五子,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飲冰室」內景

育子有方梁啟超

梁家子女成器,背後少不了梁啟超的影響。

對於治學,相對於成功與否,梁啟超更看重的是治學的態度。在給梁思成、梁思永的信中,他寫道:「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亦不必憤懣,但問果能用功與否。若既竭吾才,則於心無愧;若緣殆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佳子弟矣。」

梁思成在外求學期間,對所學專業產生疑惑,來信詢問,梁啟超為其解惑:「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

梁思成曾表示,父親的治學方法對他和梁思永的影響特別大。梁思禮也認為,父親偉大的人格、博大坦誠的心胸、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都是其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建築宗師梁思成
梁思成和學生

梁家幾位子女中,最著名的當屬梁思成。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並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由於在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上作出的傑出貢獻,他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他還曾被選為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48年,在平津戰役前,梁思成繪製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交給中共軍隊,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擊,保護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牆。

美國學者費正清也對梁思成評價頗高:「二戰」中,梁思成因為車禍後遺症導致脊椎受傷。然而,無論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無損於其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戰爭時期,梁思成用英文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

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更是稱梁思成為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拚命三郎梁思永
相對於梁思成,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顯得不那麼為公眾所熟悉。但他卻是我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並於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梁思永還曾擔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此外,他還留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這樣的經典傳世。

梁思永選擇考古,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啟超影響。很多外國人當年來中國四處挖掘文物,得手後即偷運出國牟取暴利,梁啟超覺得中國不能放任自家的寶貝被人奪走,中國學者應該努力建立自己國家的考古學科。

當時,考古是一門不被人看好的冷門專業,但梁思永卻義不容辭地赴美學習考古了。

在他的女兒梁柏有眼中,父親就是名副其實的「拚命三郎」,就算是在患病後,也依然那麼拚命。

梁思永經常挽著褲腿下水工作,腦力和體力消耗都非常大。他在野外工作時時常連續泡在水中長達幾小時,隨便啃點饅頭喝幾口涼水就當正餐。
梁思永和國外學者在發掘現場

1932年春天,梁思永在野外工作時患病,當時沒有及時治療,仍堅持工作,直到後來發起高燒,住進了協和醫院,才知道已轉成烈性肋膜炎。醫生從他的胸部抽出四瓶水,顏色像啤酒一樣。

1950年8月,梁思永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當時他基本上只能在病床上主持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長遠規劃,指導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把每天要做的事寫在小條上,逐條解決處理。與此同時,他的研究工作卻絲毫不耽擱,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

在梁柏有看來,梁思永年僅49歲就去世,其實就是積勞成疾。

精忠報國梁思禮
梁思禮與航天員合影

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科院院士梁思禮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1929年梁啟超逝世時,梁思禮只有4歲多。但在梁思禮的心中,父親的影響卻伴隨了他的一生。

梁思禮說:「我們從父親那裡繼承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愛國』。父親生前曾說過,『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可以用大事』。這一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

1941年,梁思禮來到美國,然而兩周後,珍珠港事件就爆發了。他因此和家裡失去了聯繫,經濟來源也因此斷了。

此後他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在罐頭廠裝過罐頭,在餐廳端過盤子,在游泳館當過救生員。

打工之餘,他將所有時間投入到了學習中。在美國求學期間,梁思禮主修電機工程專業,之後又學了自動控制專業,並先後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9月,離開祖國已經八年的梁思禮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歸心似箭地回到了那片他日思夜想的故土,參加新中國建設。
不過,回國創業的道路充滿坎坷。1962年的一次導彈發射,留給梁思禮的是一段慘痛的記憶。「發射後沒多久,導彈就不聽使喚地掉在了當時距離我們300米的地方。」試驗雖然失敗了,梁思禮卻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隨後的兩年時間,梁思禮是在無數次的試驗中度過的。在經過17項大型地面研製試驗,105次發動機試車後,東風二號導彈在1964年6月29日發射成功了。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人,他的職業生涯也見證了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儘管子女眾多,但梁啟超對子女們沒有偏愛。為了平衡,不讓子女們因偏愛而鬧小情緒,梁啟超有時會給在海外的子女們統一寫一封信,讓大家傳閱,而且信中,對每個人都會誇獎一番,甚至對兒媳林徽因、大女婿周希哲也時常誇獎。

在家書中,梁啟超對子女們讀書、寫字、學習課程,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職業等等各方面都給予指導,但從不強迫命令。孩子們也向他坦誠地訴說學習和思想上的困惑,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不解的問題及個人前途的選擇,這一切梁啟超均能逐個給以詳盡的解答並予以鼓勵。
他特別關注子女們人格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養成健全的人格,成為新民。無論遇到何事都能有睿智的判斷,堅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懼的精神。

梁啟超注重把自己的愛國情懷傳給子女們,在家書中他常教育孩子們把個人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報效祖國。梁氏9個子女7個留學海外,皆學有所成,卻無一例外都回到祖國,體現了愛國家風的良好傳承。

在家書中,沒有疾言厲色的訓斥,也沒有居高臨下的口氣,更沒有頑固不化的面孔,反而處處滲透著熾熱的情感,親切的稱呼、細緻的關懷、深情的思念、真誠的告白、娓娓的訴說、諄諄的教誨,無不展露出梁啟超深深的父愛。
【梁啟超家書節選】

談人生:從容面對生活

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兩年來所境較安適,而不知不識之間德業已日退,在我猶然,況於汝輩,今復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

 ——1916年1月2日致思順書

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1923年7月26日致思成書

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

——1927年5月5日致思忠書

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實何止亂世為然),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1927年5月13日致思順書

你們在爹爹膝下幾十年,難道還不知道爹爹的脾氣嗎?你們幾時看見過爹爹有一天以上的發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氣?我關於德性涵養的功夫,自中年來很經些鍛煉,現在越發成熟,近於純任自然了,我有極通達、極強健、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

 ——1928年5月13日致思順書

梁思成和林徽因

談愛國:思報社會之恩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儘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1919年12月2日致思順書

我今日若還不理會政治,實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比個人長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

——1927年1月27日給孩子們書

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

——1927年5月26日與孩子們書

梁思永一家在四川李庄

談立業:儘力去做

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致思順書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1927年2月16日給孩子們書

你們既已成學,組織新家庭,立刻須找職業,求自立,自是正辦。

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就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1928年4月26日致思成夫婦書

梁思禮及妻子麥秀瓊

談治學:多方取益

「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彼宜從實際上日用飲食求學問,非專恃書本也。

——1921年5月30日致思順書

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1925年7月10日給孩子們書

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裡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

——1927年8月29日給孩子們書

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炖」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炖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做學問原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1927年8月29日給孩子們書

談親情:對著月想你們

你們到溫(哥華)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著新月初升直到圓時,諒來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對著月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1925年5月9日致順、成、永、庄書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1927年6月15日給孩子們書

須知你是我第一個寶貝,你的健康和我的幸福關係大著哩。好孩子,切須聽爹爹的話。

——1927年12月24日致思順書

你們這些孩子真是養得嬌,三個禮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學生兩三個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我進醫院有三個禮拜了,再不寫信,你們又不知道怎樣抱怨了,所以乘今天過年時,和你們談談。

——1928年1月22日給孩子們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