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丘八关斋石幢的真实历史

 雲泉 2016-04-21
url:http://epaper./jjwb/html/2016-04/20/content_318859.htm,id:0

《八关斋会报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八关斋坐落于商丘古城南,古宋河北岸,八棱石幢,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八关斋涉及田神功和颜真卿两个主要人物。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田神功当过县史,“安史之乱”发生时,他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商丘。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商丘)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唐代宗大历七年四月,田神功得热疾,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其解救睢阳危难的恩德的事情。为记录这次活动,颜真卿应邀而来,撰文并亲笔书写了这篇文章。

颜真卿时年64岁,其所作碑文是“颜体”的典型之作。此碑与其他颜书大异,笔画如刀斧之利,不见通常的凝重,别有一番姿态和风度,显现了颜体楷书的多种风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关斋》骨肉匀停,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康有为称赞其文宽绰圆润,雄浑超俗,“诚为绝作”。

《归嘉靖德府志》:八关斋所在地,唐代名“开元寺”,宋代名“宝融寺”,后又称“隆兴寺”,不知何时又称“龙兴寺”,元明间多次修葺。八关为佛教用语,亦称八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称“八斋戒”“八关斋戒”。

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李炎下诏清除佛寺,石幢随开元寺而毁。当时,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动,便将碑文錾凿数处,就地掩埋于土中。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石幢,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将缺字补齐,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还是原石拓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錾凿数处(而不是錾成数段),就地掩埋于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补刻五面却是事实。通过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验证,八面中最宽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应该是一致的,崔倬补刻时把有錾凿的几面磨平一些以便补刻字是合乎情理的。另徐珂《清稗类钞》叶鞠裳论碑之补刻:魯公《八关斋记》,《中州金石记》以为重刻,世无异议。然考记后大中五年宋州刺史崔倬《书顏鲁公石幢事》,有云“三面仅存,委埋於土”。又云“惜其烟沒,遂命攻治。虽真瞻悬越,貂狗相续,且复瞻仰魯公遗文,昭示於后”。观其词意,是原刻尚存三面,倬所補刻者五面耳。《宝刻类编》先题颜真卿撰并书,后题大中五年崔倬补书,良得其实。盖旧碑再立,重刻者多,补刻者少。余所见唐碑,经后人补刻者,唯此四石而已。

经考证:现存八关斋石幢两截为唐代原石,被毁前石幢通高约2.7米,八面宽度略有偏差,为46—51厘米。全文957字,文后有篆书两行32字,为篆额。后又有楷书小字四行54个“崔淮”“田廷”“勒字官王良器”“篆额田悦、张希玉”;再后面为宋州刺史崔倬《书颜鲁公石幢事》一文,有“崔倬撰”“涂景”“崔麟”“镌字人石从建、高元赡”具名。

明朝弘治十五年(壬戌,公元1502年)夏,黄河泛滥,水决入城,睢阳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寺院亦荡然无存,石幢被浸泡于水中。

正德年间重归德府城,新城址“为避洼趋高乃徙而北之”。八关斋从城内变成了城外。

明乔世宁《丘隅意见》载:嘉靖年间,开元寺已成废墟,石幢剥落严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御史王楠念鲁公“风节高世”,将旧碑加亭,亭北新作堂三楹,以僧徒守之,题其堂曰颜鲁公祠。

祟祯十一年(1638年)春,八关斋近处筑为城墙,下临壕水,久之浸及碑。翌年,郡人张翮为使碑不受损坏,迁往就近高处。

《偶更堂文集》载:“李自成将通境邑[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时近郭祠宇,毁弃殆尽,颜祠既不可保,将所谓石幢者,欲尽碎之,而以危然不得仆。”

清顺治七年(1650年),国史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宋权因丧返里,见石幢残破,又加亭复盖。

壮悔堂侯方域作《新迁颜鲁公碑记》《重修颜鲁公碑记》两文。

康熙初郡倅陈昌国重建。复名开元寺。

宋至、陈锡辂和陈履平也曾为石幢作诗,乾隆十九年县志有载。

1966年内衣厂职工和五七中学(县二高)学生组成的“造反派”将其砸断推倒,石幢被毁前距“锁龙井”西北角2米左右,石幢上有八角亭,亭南有一门,其余七面镶嵌着历代文人雅士题跋及书法碑刻作品,后被烧石灰了。据参与者回忆,一部分人用工具砍砸石幢上文字,一部分人用大麻绳拴住石幢上半部欲将其拉倒,因石幢历经千年本身就有裂纹,在其外力的作用下出现断裂倒塌,致使第一、二、三、四、八面断成两截;第四面上半部后一行;第五、六面整面;第七面前三行整体脱落,至今下落不明。1972年再次发现时在古宋河南岸河坡中,由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张华亭带人拉回艺术馆,1984年商丘博物馆成立后归博物馆,2003年博物馆搬迁时归还睢阳区文物局,现存八关斋景区内。

商丘博物馆在成立之后即商讨“八关斋石幢”修复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毁严重,1988年文物工作队队长闫根齐从新乡博物馆借来明拓剪裱本《八关斋会报德记》,由张华亭老师双钩一套备用。后因技术、资金和选址等问题一直未能如愿。1992年商丘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张华亭处借得此双钩手稿为底本,1993年刻成并立于八关斋景区内。1994年归还双钩手稿,几年后发现遗失过半。后来张华亭老师将其残稿送与我进行收藏和研究。残稿现藏商丘听雨轩。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两次对院内进行绿化。(毛晓宝)

《家中淘宝》与您相约5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