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丁风华:4-in-6指引导管在严重钙化PCI病变中的应用

 曹娥江 2016-04-23
『推荐理由』高龄男性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病变,右冠CTO,同时还存在有CKD、COPD等合并疾病。遭外科手术拒绝后,PCI策略首先是干预RCA。RCA的难点在于扭曲钙化导致器械无法到位。在不更换指引导管的情况下,可通过平行导丝、球囊锚定、子母导管增加支撑力,甚至旋磨来消蚀斑块。术者最终通过4进6子母导管技术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手术,体现了术者沉着冷静的策略方案和精湛的操作技艺。术中采用的一些步骤和器械选择值得借鉴,是一个难得的教学病例。
病史资料(男,81岁,66 kg)

就诊日期: 2015年10月。

主诉: 反复发作胸痛1个月。

现病史: 2007年曾因胸痛于外院行介入治疗,于回旋支近段置入支架(具体不详)。8年来规则服药,近1月来胸痛反复发作,为进一步诊治收治入院,拟再行冠脉造影,必要时行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高血压30年,肾功能不全,无糖尿病、无烟酒嗜好。

既往史: 2007年曾行PCI(具体不详)。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BP 150/70 mm Hg,HR 56 bpm,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各瓣膜区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6.9×109/L,中性粒细胞 66%,HGB 87 g/L,PLT 253×109/L;谷丙转氨酶 54 IU/L,白蛋白 28 g/L,血清肌酐176 μmol/L,血钾 4.2 mmol/L;甘油三酯 1.2 mmol/L,总胆固醇 5.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 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2.7 mmol/L; CK-MB 2.3 ng/mL,肌钙蛋白Ⅰ 0.01 ng/mL。

胸片: 慢支、肺气肿、陈旧性肺结核。

心脏超声: 左室舒张末期内经51 mm,左室射血分数58%。

入院心电图: T波改变 。

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 男、81岁;反复胸痛1月余;2007年冠脉介入病史。

病症: 1、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2、高血压病;3、慢性肾病(CKD 4期);4、慢性阻塞性肺病。

用药情况: 1)阿司匹林 100 mg qd po;2)氯吡格雷(300 mg 负荷后)75 mg qd po;3)低分子肝素 4000 U bid ih;4)培哚普利 4 mg qd po;5)非洛地平缓释片 5 mg qd po;6)瑞舒伐他汀 10 mg qn po;7)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 qd po;8)曲美他嗪 20 mg tid po。

冠脉造影

造影时间: 2015年12月。

造影器械: JL 3.5 JR 3.5。

回旋支造影结果: 左主干末端70%狭窄,LCX近段90%狭窄伴明显钙化,LCX远段原支架未见明显内膜增生。

左主干、前降支造影: 左主干末端70%狭窄,前降支近段90%狭窄伴明显钙化。

右冠造影结果: 右冠弥漫性病变80%~90%狭窄伴明显钙化,远段100%闭塞,侧支来自左冠。

造影结论及应对策略: 本例为高龄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以往有冠脉介入史。此次发病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造影显示:左主干末端70%狭窄,前降支弥漫性病变伴严重钙化,最狭窄处达90%;回旋支扭曲钙化,最狭窄处90%狭窄,原支架未见明显内膜增生;右冠弥漫性病变伴严重钙化,远段100%闭塞。根据病史级造影情况估算Syntax积分为61分左右,EuroSCORE为12分,外科手术死亡率超过30%。经与家属充分沟通,暂不考虑外科搭桥手术,决定行PCI治疗。根据患者造影情况,拟先行右冠介入治疗。若右冠慢性闭塞病变能够成功开通,择日再行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才有保障。冠脉钙化严重,术中可能行冠脉内旋磨。

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 2015年12月X日下午3点40分。

手术器械: 6F SAL 1.0 指引导管、Finecross 130 mm微导管、5F ST01指引导管、4F Kiwami 指引导管; Fielder XT、Runthrough、Fielder、Grand-slam;Ryujin 1.25×10 mm、Ryujin 1.25×15 mm、Maverick 2.0×20 mm、Quantum Maverick 2.5×12 mm、Quantum Maverick 2.75×12 mm;BuMA 2.5×35 mm、BuMA 2.5×35 mm、BuMA 2.5×30 mm、BuMA 2.75×35 mm。

手术过程(一): 6F SAL 1.0 指引导管对位于右冠口,在Finecross 130 mm微导管支撑下,Fielder XT导丝顺利通过RCA远段阻塞段到达左室后侧支,尝试向前推送微导管至右冠远端受阻。退出微导管,更换为Ryujin 1.25×10 mm球囊仍无法通过RCA阻塞段。考虑到导丝支撑不足,尝试球囊锚定技术。另一Runthrough进入锐缘支,沿该导丝送入Ryujin 1.25×15 mm,但由于血管扭曲和钙化,该球囊无法进入锐缘支,球囊锚定技术无法实施。退出锐缘支内的Runthrough,反复尝试通过RCA阻塞段,但未成功,因此旋磨导丝通过病变难度将更大。由于微导管无法到达远段,因此交换旋磨导丝至左室后侧支也不可行。因此冠脉内旋磨无法实施。为增加支撑,加用5F ST01指引导管,但由于近段扭曲钙化,5F 指引导管无法通过RCA第1段,所以给予的额外的支撑能力有限。在此情况下,再次尝试1.25×10 mm球囊,仍无法通过RCA阻塞段。 为进一步增加支撑,尝试改用4F Kiwami引导管。退出5F ST01指引导管。在4F Kiwami指引导管和Finecross 130 mm微导管支撑下,Fielder XT顺利通过RCA阻塞段。向前推送4 F指引导管到达第1段处依然无法进一步深插。借助压力泵保留导丝退出微导管,沿导丝送入Maverick 2.0×20 mm球囊,采用同步推拉技术,4F Kiwami指引导管顺利通过第1段至第2段。

手术过程(二): 在4F Kiwami指引导管支撑下,Maverick 2.0×20 mm球囊顺利通过RCA阻塞段,并进行扩张10 atm。再通过Finecross 微导管交换强支撑导丝Grand-slam。Maverick 2.0×20 mm球囊由远至近依次扩张。随后将4F指引导管推至6F指引导管内造影示RCA远段显影。

手术过程(三): 尝试推送BuMA 2.5×35 mm支架至远端未成功。选择Quantum Maverick 2.5×12 mm 球囊由远至近扩张至12-18 atm。

手术过程(四): 非顺应性球囊扩张后,支架仍无法顺利推送到位。再次使用同步推送技术将 4F Kiwami指引导管送至RCA第3段。此后由远至近依次置入BuMA 2.5×35 mm 支架、BuMA 2.5×35 mm、BuMA 2.5×30 mm和BuMA 2.75×35 mm支架各一枚,各支架相接。

手术过程(五): 随后选择Quantum Maverick 2.75×12 mm非顺应球囊由远至近依次后扩至10-18 atm。

手术过程(六): 最终造影未见残余狭窄,血流TIMI 3级,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用时150 min,对比剂160 mL。

手术总结

手术小结: 本病例为高危复杂病变病例,EuroSCORE 12分,Syntax积分61分,无论是CABG还是PCI均为高危患者,治疗决策较难。与家属沟通后,考虑再三,决定分次介入手术。 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病变是真性分叉病变,病变严重,血管扭曲,钙化明显,需行双支架策略,手术难度较大。为提高手术安全性,考虑先行右冠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而右冠病变弥漫,钙化明显,血管迂曲。远段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难度极大。本例选用了强支撑指引导管,多种加强支撑(5进6子母导管技术、球囊锚定技术)的办法,也考虑使用旋磨技术, 但均未成功。最后选用4进6子母导管技术进一步增强支撑,球囊顺利通过病变并行扩张,最后完成了支架置入。

术前病变部位造影图:

术后病变部位造影图:

PCI术后及随访

术后用药: 术后将氯吡格雷75 mg改为替格瑞洛 90 mg bid,其余治疗同前。

随访结果: 1、出院1个月后:时有胸闷发作,但症状明显减轻。考虑可能左冠仍存在缺血。2、出院3个月后:患者再次行左冠介入治疗,再次行右冠造影显示右冠中段支架内轻度内膜增生,血流通畅,暂不予干预。后期成功处理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病变。

病例总结

病例特点及应对策略: 该病例为高危复杂患者,手术风险较大,经慎重考虑后先行右冠介入治疗。治疗开始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预判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该例患者阻塞远端血管较短,因此导丝无法送入血管远段来增加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球囊稍一向前推送,指引导管就会顶出冠脉口,术中尝试了常用的几种增加支撑的办法,如球囊锚定和5进6技术等等,均未成功,冠脉内旋磨也无法实施。最后4进6技术的应用,使该例手术变得简单很多,后续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在日常工作中可作备选方案。由于4进6导管技术须深插才能达到增加支撑的作用,所以操作中须关注血压和冠脉内血流情况,以免出现严重冠脉缺血事件。

抗血小板药物选择的思考: 1)该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有替格瑞洛指征; 2)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血栓高危人群,需加强抗血小板力度; 3)CRUSADE积分40分尚属中等危险出血,术后需加强护胃和降压治疗,出血风险可进一步降低。

个人用药心得: 高缺血风险能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同时需要加强护胃和降血压治疗,将出血风险进一步降低。

医师介绍


丁风华,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学分会心血管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冠心病诊治中心骨干专家;上海介入质控培训导师;亚洲分叉俱乐部会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特邀专家、主席团成员;中国心血管相关疑难病例讨论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大心脏论坛、上海心律失常论坛、左主干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峰会等会议主席团成员 擅长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主要从事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高血压病理生理和中心动脉压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2项、上海卫计委课题1项、以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市级课题多项。参与完成的冠心病诊治项目获国家和上海市多项奖励。参与编写 医学专著6本,中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

二维码(扫一扫即可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