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师道”?

 王航明 2016-04-24

“蓝色字”


何为“师道”?

 

师道者,尊道敬师之道,修学为师之道,寻觅良师之道,师徒相处之道,师友共进之道,二师互用之道也。

 

一代文豪韩昌黎曾于其名篇《师说》中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历经一千两百载,环顾周遭,则可轻易发见“尊道敬师”之传统仍常断而未真续也,故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何需尊重?

 

当此物欲横流之世,如此崇高之问题,常沦为笑柄。然稍知史实者,则可轻易察见,我泱泱中华自古尊崇大道。尊道之传统,实为中华文化存续五千年之根本,其不惟化育子民,更可繁盛诸朝。

 

然自近代始,西方列强侵凌无度,西方之“强术”已公然凌辱中华之“弱道”。近代之辱,使得吾国之体面荡然无存,中华历代承续之“大道”,亦为惶恐不安之国人弃如敝屣。

 

上至庙堂,下至黎民,皆以富国强民为号召,一是崇尚功利之学。然枝叶有损即唾弃其根,如此舍本而逐末,究非正途。殊不知,根本缺失,枝叶必枯。故此,世风日下,道德沉沦,亦属必然。

 

疗此沉疴,世人多用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之法,然暴毒之法,治标不治本。用药过猛,众病齐发,其身必陨。古人治世,虽有乱世重典之先例,然刑兵之用实为不得已,矫其偏以归其正而已,此为中庸之道之深义也。

 

以道蕴德,以德化民,方为治世之常道也。倘不教化而治世,谓之虐民可也。道为本源,依道顺末,培其根本,茂其枝叶,方为达道也。

 

故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者何?修道也,“修道之为谓教”也。修身、修道、教化,一体无二也。正因此故,大道急需尊而重之。

 

师,又何需敬重?

 

韩昌黎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大道浩浩荡荡,遍在一切处,然非凡俗大众皆可遽然而悟入。自古及今,只少数慧根、机缘双双具足者,可苦修而悟道。

 

悟入大道之明师,即为大道之载体也。有此师,即大道流传有源,天下大治有望,所以自古尊道敬师而崇圣尚长。崇敬圣贤、高尚师长,即是重道也。

 

尊道敬师者,师道之首要关键也。

 

 

虽然,世道之大治需尊师而重道,然师者,非勉强可为也。

 

师者,以道为宗,以学为门。勤学悟入,贯通流行,内外上下,圆融无碍者,方可为真师也。即便悟入贯通,亦有不必为师,而自渡自了者也。

 

真为师者,不得已而为之也。何谓不得已也?

 

万物一体,人我同心,世人之蒙蔽皆我之蒙蔽,世人之苦痛皆我之苦痛,感受同此身心,一心不明即我心未澈,一人不悟即我道未成,如此思想,自能由心而发,有教无类,广授天下,诲人不倦也。

 

如此为师,其表为成就他人,其实为成就自身,然此自身已非一己之身,实为万物一体之大身也。

 

然倘不证言证,勉强为师,则将误导众生,广造恶业,终究自负其因果也。

 

亦有阳为传道、阴为名利之师,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其身不正,其徒焉能正耶?

 

如此之“师”,即便已入道门,终将退转门外,甚而沦落邪魔也。此类妄师、邪师,自无可论,亦无需论也。


自古修道不易,良师难成。非大慧根、非大机缘、非大磨难、非大慈悲心,大道难悟,真师难成也。

 

正因此故,良将易得,真师难求也。

 

真师者,不必为名师。一代大儒周濂溪,真大师、真明师也,然非明道、伊川二先生扬其名于朝野,天下之大,知之者能几人?

 

真师者,不必为名师,但需为明师也。明者何?

 

明澈心地,贯彻内外也。只明其体,多有耽于虚寂;只明其用,多有溺于功利。内外俱明,方为真师。

 

寻觅真师,不必拘其性情。真师授学,因人而异,随机设法,时而和风细雨,时而雷霆震怒,时而温顺和蔼,时而不近人情,时而淡泊名利,时而贪慕财物,皆属正常,皆为震慑其心,令其自反见性之权益之法也。

 

不可因一时不合己意而离之,自断善缘也。

 

真师传道,不必拘于一时。大道自在,浩浩荡荡,不因人心遮蔽而损,亦不因众人皆悟而增。

 

故此,真师授徒,不疾不徐,亲之不喜,离之不怒,毁之不忧,誉之不乐,一顺自然而已。

 

求学之士,大可假以较长时日而考其学,验其真,观其行,察其德,待确信无疑,方诚心诚意拜师学道。

 

真金不惧火炼,大道不畏磨难。真师者,自能始终如一也。

 

然求学之人,于此察真验道之际,切不可以浅测深,以妄验真,而终至自欺自误,自断善缘也。

 


师徒相处,诚、敬、信而已。

 

诚者,勿自欺,勿欺人也。求学之人,切勿勉强而拜师,勿敷衍而拜师。

 

子思云:“至诚无息”,“不诚无物”。周濂溪亦云:“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诚之功德,不可思议,不可不慎也。

 

真诚者,必能敬也。敬者,尊崇也。明师为大道之载体,尊师即尊道,敬师即敬道也。

 

自古修学之人无数,无尊无敬而悟入大道者,未之有也。无尊无敬之人,即使稍有所得,亦必滥用其道,祸害世间,明眼之师,自不轻授其大道精髓也。

 

真敬者,必能信也。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地 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道难悟,更难以言语真切描摹也。以难言难摹亦难证之大道,轻以示人,倘非真敬而信者,何可遽信?又何可循师授而修学之?

 

故此,佛家弟子入门首在发愿,儒家弟子拜师首在立志,皆以之而树大敬信也。

 

无诚,不可见真师;无敬,无可得真传;无信,无可见真体。


韩昌黎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明师在世,大道难行也。

 

未悟之前,为师者,示之以入道之门径,以使修学者有道可循,并依之而修而入,师自为师,徒自为徒。

 

已悟之后,师徒同跻圣境,互参互验,已不复分先后上下,共为修行之同参道友,共修大道也。


故此,周濂溪云:“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师而友,友而师,师友同参共聚,其乐无穷也。

 

 

亦有慧根具足然机缘不足而无能亲近明师者,其修学悟道之机缘迥异于常人。

 

如明初大儒陈白沙拜师吴与弼,半年而返归故里,筑阳春台,静坐十年而悟入。

 

古今奇人王阳明,亦遍参儒释道诸家而无门可入,终于龙场困厄之际,大悟其道。此等机缘,自非常人可想见也。

 

世人修学悟道,不外“他人师”与“自心师”两师而已。“他人师”者,上述明师也。“自心师”者,以明澈通透之自性本心为师也。

 

“他人师”者,需具大机缘方能相逢,亦常有见面不识而错过一生者,诚为不易也。“自心师”者,更是千百人中难得一人悟得也。

 

修学悟道,本为识取自性自心;未识取自性自心而遥师之,其修学之艰难困苦,必百千倍于以明师为师,非内具大自信、外具大勇毅之不世豪杰,难为也。

 

修学之事,不可思议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单传直指,明心见性,又有何不可,非必藉经教而入也。究其根源,“自心师”者,亦天地大道之慷慨相授也,天不亡道,自有圣人出世也。

 

“他人师”者,依据师训,循序而修,所谓渐修法门也;“自心师”者,依自心而入,简易直截,所谓顿悟法门也。三教法门,各涵顿渐,随机设教而已。

 

譬如儒家,程朱理学,多依止“他人师”,属渐修一门也;陆王心学,则多依止“自心师”,属顿悟一门也。

 

“他人师”者,循序渐进,持志守敬,修学之路漫漫而修远。“自心师”者,简易直截,顿见本体,省却多少修行工夫。两相比较,世人则多喜顿悟,而轻忽渐修也。

 

故此,多有中下资质而好走捷径者,不自量力,舍弃眼前明师而慕求所谓“自心师”,以期朝夕之间贯通无碍。殊不知,力小而任重,命薄而福大,反招其害也

 

此外依“自心师”而悟入者,倘无大静定力,极易滋长贡高、我慢之心,难能和光同尘、与世上下。如此迥异于世俗,已自悬隔天地人我也,已非大道之自然流行、普惠万物也。此处不可不知,亦不可不慎。学问可助人,学问亦可害人也。

 

六祖慧能云:“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法皆善法,道道皆通道,机缘不同,法门有异而已。

 

明师在前,珍之,敬之,信之,循师训而入其门,诚实修行,自有开悟之期。若无缘会见明师,则更需诚实自修自悟,以古今圣贤经典为师,待心地渐明,则自然以自心为师也。

 

以明师为师者,树大自信,亦不妨兼以自心为师;以自心为师者,机缘成熟,亦不妨兼以明师为师也。两师并学互用,浑融内外,总归一心,随处体认天理,随见皆为我师,如此参修体认,方为正道,方为大道也。

 

附录: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